移动互联时代的到来,让人们更加即时紧密地连接起来。一方面,基于地缘、业缘、趣缘等形成的互联网社群层出不穷;另一方面,基于不同的碎片化移动场景,分散的网民被聚合起来,形成了具有同质化场景需求的网络社群。
社群古已有之,就是指人的聚集,它是人类社会属性的重要表现。然而,互联网的发展使社群的概念超脱了真实地理区域的局限。借助互联网的开放连接,不同地域中的个体也能够聚合到一起,形成网络虚拟社群。
在互联网发展的PC时代,社群主要表现为BBS、贴吧、豆瓣兴趣社区等形式。这些社群一般是基于共同的兴趣和话题,借助互联网的快速连接和互动功能,将不同的网民聚合到一起。
进入了移动互联时代,智能手机等移动端的发展普及使人们之间的连接互动更加高效便捷。同时,微博、微信等移动社交媒介的广泛普及,也为人们的聚合互动提供了更加个性化、多样化的平台,并由此形成了各种各样的移动社群(如微信群、QQ群,等等)。
需要注意的是,互联网时代的社群是围绕特定的场景需求,通过互联网络的实时连接互动而形成的,如围绕考研、购物或工作等不同场景形成的社群。
不同于以往的社群形式,这些社群并没有一个固定的中心,成员处于平等的交互状态,并基于共同的场景需求聚合到一起。这也体现了互联网时代以人为中心的开放分享特质。
例如,“伏牛堂”创始人张天一,通过一场讲座将多达50万人聚合起来,并进行相关的主题交互与分享,由此形成了基于主题分享场景的社群,积累了大量的粉丝。
总体而言,互联网特别是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普及,极大地降低了人们之间的连接交互成本,也由此促进了Web 2.0时代网络社群的快速兴起,以及基于社群发展的营销变革。
移动互联时代的另一大特点,就是人们处于碎片化的移动场景之中。因此,企业要想挖掘出更多的社群价值,还需要做“社群的加法”,即通过搭建符合社群需求的场景,吸引和黏住更多的用户,实现粉丝积累。
具体来讲,社群本身总是处于不断的发展变化之中,其成员的需求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因此,商家需要不断搭建符合社群发展需求的新场景,以优化成员的社群体验。同时,通过新场景的搭建,商家也能够将更多的潜在用户导入社群场景之中,实现社群规模的扩张和粉丝的积累。
例如,小米社区就是一个典型的发烧友社群。在这个社群中,基于对小米独特价值理念的认同,不同的成员聚合到一起,参与小米手机的研发设计之中,实现了有效的连接互动。 这里,首先是对发烧友聚会这一场景的定义,然后通过社群的加法,围绕产品研发和服务,将更多的用户连接融合到场景之中,并通过有效的社群交互,优化了用户的产品和服务体验,增强了其对品牌的忠诚度。
移动互联网时代,人们总是处于多元化的碎片场景之中。因此,企业在对粉丝社群进行经营时,需要不断定义符合成员需求的社群新场景,以有效地吸引和黏住粉丝用户。
例如,小米在成功推出了软硬件之后,又通过做社群的加法,为用户搭建了全新的参与体验场景,从而极大地增强了用户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实现了粉丝积累和品牌塑造。 其实,任何社群的发展运行都离不开具体的场景,场景是支撑社群的具体元素。只有通过做社群的加法,不断定义符合社群的场景,保持场景的多元化,才能够实现社群的可持续发展。
例如,当年的魔兽世界游戏的百度贴吧,在网络社群中可谓独占鳌头。源于强大的游戏元素场景支撑,魔兽世界吧不论是在社群规模还是活跃度方面,都远远高于其他社群。不过,也正是这种单一的游戏场景,使该贴吧无法定义更多符合社群需要的场景,最终也就不可避免地走向衰败。
因此,单一的场景元素无法支撑社群的长远发展。只有做社群的加法,不断搭建符合社群需求的新场景,才能始终为成员带来新的价值体验,保证社群的高度互动和持续成长。
我是刘志伟,一个有温度、有态度、有深度,不站队的营销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