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记:这是一个喜爱读书并坚持读书的人,深刻的自我剖析。
2016年5月份,我开始意识到自己在知识储备上强烈的不足和漏洞,不论是为了未来的职业发展,还是日常生活和学习,我都愈发觉得需要大量的知识给养,来支撑自我提升,支撑自己成为更优秀的人。
我开始网上搜集各种大牛们的成长经验,寻找各路大咖们成功的方法。翻来覆去,大体包括:保持积极的心态、有具体明确的目标、正确独立的思考能力、高度的自制能力、强大的自信心、专心致志、富有合作精神等十几类。
但空洞的准则终究让人感觉摸不透,不知道如何践行。比如都知道要建立自信心,那怎么建立自信心?却没有可操作的方法。后来,与更加优秀的人交流沟通和进一步思考,才真正知道了通往优秀之路的两把钥匙:读书、运动。读书是为了丰富独立的思想,运动是为了打造强健的体魄。
2016年5月至今,在读书方面,我终究还是做了一点坚持,开始系统性的记录自己读过的书,培养良好的读书习惯,到现在读完了100本书,下图中标了颜色的书是我个人觉得很不错的9本,具体内容、简介、书评等等网上都有很多丰富的资源,在此略过不提。相对于此,我更愿意谈一谈经过10个月,读书到底改变了我什么?
10个月100本,读书,改变了我什么1、聊天的时候感觉更有底气,什么都能谈,什么都敢说
第一阶段,只能就书谈书,超出不了书的范围。比如和朋友聊到《悲惨世界》的冉阿让、珂赛特等主人公、故事的一些主要情节,顶多再加上一些社会背景,只要是书里的东西,我可以侃侃而谈。但如果话题跳到另一本别的书或者别的话题,我就语言匮乏,不知道怎么说了。我想着是自己的阅读量太少,知识储备不够,所以脑子里没有干货,肚子里没有墨水。这个阶段大概是0-20本书的情况。
第二阶段,能够引用其他书籍的观点。这个阶段我开始发现各个领域的话题都可以聊一聊,说两嘴。比如从《悲惨世界》中,可以涉及法国的历史、革命、战争、道德哲学、法律、正义、宗教信仰,任何一个话题都可以发表一些自己的观点,这些观点并不局限于《悲惨世界》,而是从别的书中学习和吸收而来。这个阶段是无意识的,自己并没有刻意去背诵或记忆不同书籍的知识,毕竟太多书自己也背不过来。但的确潜移默化的发现一些书的观点确实在自己的聊天中发挥了作用,但说的观点仍然是其他书中的。这个阶段大概是20-60本书的情况。
第三阶段,开始形成自己的观点,但不深刻。对于只要是涉及到自己读过的书中的相关的内容,不但可以说上几句,还能形成自己的判断。但阅读量依然不够,自己的观点经常不够深度,只能浅浅的分析和判断。依然是《悲惨世界》,可能网上的评价是“以冉阿让为代表的劳苦大众在黑暗社会里挣扎与奋斗的悲怆史诗”(暂举为例),但我个人认为“众生皆苦难,难道书里的非劳苦大众就过的不挣扎、不困苦了吗?在那个社会持续动荡的大时代,任何人怎么可能逃得过苦难呢?”,虽然观点不一定对,但多少算是有了一点自己的判断。这个阶段大概是60-100本的情况。我目前仍然在这个阶段挣扎。
至于100本以后的情况,等我读到200本的时候再写吧~
2、不再盲目看书,而是更有目的性的阅读
第一阶段,看见书就想读,不挑食。刚开始读书的时候,对书籍并没有很多挑剔,畅销书可以读,文学类可以读,历史类可以读,实用类、理论类都可以,甚至是感情类、小说类、科幻类也都可以读,好像每本书都有很强的可读性,都值得自己翻一翻,好好读一读。现在回过头想想,那个时候因为自己在任何一个方面的知识都很缺乏,所以随便一本书都可以填补我的知识空白,夯实我的知识体系。这个阶段大概是0-10本的情况。
第二阶段,开始集中看文学类、历史类、传记类书籍。这三类书籍一般通俗易懂,只要能识字的人都会读,如果只是求看懂,而不去分析其思想、隐含的意义等,基本上并没有什么阅读门槛。而且这三类书一般很吸引人,毕竟是读故事。可能还有一个原因,我们平时的聊天大体也无非就是社会热点、历史知识、某些重点人物,所以读这三类书可以快速增加知识量,显得你很博学。这个阶段大概是10-40本的情况。
第三阶段,转向带有目的性的、更广泛的阅读。在这个时候,我感觉自己好像对上面三类书籍并不感兴趣了,或者说对只是看故事、弄懂故事情节不感兴趣了。而对书中的社会背景、文化内涵等产生了兴趣。比如在读《动物庄园》等批判社会主义的书籍的时候,我就想读一些关于苏联的书,所以就看了后来的《苏联的最后一年》等几本,了解了社会主义相关的知识。可以说这个阶段是知道自己不知道,所以要去找能让自己知道知识的书。这个阶段大概是40-90本的情况。
第四阶段,开始主题阅读,查漏补缺。如果按照《如何阅读一本书》中的定位,这个阶段是阅读的最高阶段。但我个人感觉还不是,肯定还有更高的读书境界。这个阶段基本上自己的知识体系已经搭建起来,每个空格里都有了东西,只不过有的多,有的少。我开始非常清楚自己在某一个知识格子的不足,非常渴望想把这些格子填满。所以开始类似查漏补缺型的去寻找能填充这些空格的书籍,展开一次性、大剂量、系统的阅读。比如目前正在进行的读书方法论12本书籍就是如此,这也让我能够持续输出和写作关于读书的文章。这个阶段是90-100本的情况。我目前仍然在这个阶段挣扎。
至于100本以后的情况,等我读到200本的时候再写吧~
3、不再仅限于读书,开始写作和输出,并辅助阅读
第一阶段,只读书,不思考。这个时候通常是在一直在吸收书中的观点和知识,自己肚子里没有墨水,感觉书中说的东西都很对,自己无法反驳,而且也没有知识或内容能支撑我去反驳,所以直接囫囵吞枣,一口吞下,书好不好,有没有用,先看了再说。这个阶段大概是0-30本的情况。
第二阶段,开始思考,但思维比较混乱。书看多了,难免就会自己想一些事情,毕竟任何一本书终究是能给读者带来思考的。所以也开始想的很多,比如《额尔古纳河右岸》里的主人公玛利亚·索,她现在还活着,94岁高龄了,有一个驴友还去看过她,说老太太人很硬朗,能活到100岁。所以我就在网上搜集了她和她的一些资料,也开始边看资料边在脑中构想和思考老人家经历的这近一个世纪的民族变迁。这个阶段大概是30-80本书的情况。
第三阶段,脑袋里东西太多了,必须写点东西输出。这个时候读书算是刚开了个头,起了个步吧,大脑里想的东西太多了,感觉再不倒出来一点脑袋就装不下了,所以开始尝试写作和输出,后来找到了简书,也就安家落户的开始了日更。读书的目的不是为了写作,反而我认为,写作是为了更好的读书,通过将大脑里的知识倒出来,腾出一些地方,以备读新的书。不然所有的书都往脑子里灌,慢慢就装满、装爆了。这个阶段大概是80-100本的情况。我目前仍然在这个阶段挣扎。
至于100本以后的情况,等我读到200本的时候再写吧~
4、读书,让我更自由
2016年9月开学伊始,我在宿舍的墙上贴了一张纸,以警示我的博士四年,上面写着“自律让我更自由,读书、英语、写作”,写作是后来加上去的,最开始只有读书和英语。我非常悔恨自己,到了二十六七岁的年纪才发现读书的各种好处,以前大好的时光都浪费掉了。但我也很感激自己,2016年我决心开始决定读书,并坚持了下来,现在更是有“一日不读书,索然无味;一日不读书,面目可憎”的感觉。
通过读书,让我的精神和思维持续保持在活跃状态,我个人也更有信心、更加积极。我现在才发现原来优秀的人说的那些原以为很空洞的、没有抓手的成功道道,都是真的。
全文撰写时长:120分钟
网友评论
现在都会在睡觉前读15-30分钟的书!
其实吧
中庸这种东西就像白衬衣上的污渍
只要粘上一点就永远洗不干净
唯有拼了大力气的搓洗才会洁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