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信仰,成了当代人嗤之以鼻的词。
我们渐渐不愿去想,信仰在我们的人生中究竟意味着什么?是生命的最终归宿,还是可有可无的点缀?信仰究竟又能为我们带来什么?是人生智慧的明灯,还是遭遇挫折时的心灵安慰?
在这个信仰缺失的时代,人们或是在信仰的真空中失去重心,或是在信仰的渴求中饥不择食,或是在信仰的探索中彷徨迷茫。
那么,人生需不需要有信仰?对信仰的诉求是否终将归于宗教?这是需要探讨的问题。
信仰与人生(需不需要?何时需要?)
许多人认为,有无信仰并不重要,过得好(衣食无忧)才是王道。
但信仰关注的是人生大事,包括生从何来、死往何去,包括对人生价值和生命自我的认识,也包括心灵的关怀及烦恼的解脱。这些都是人类永恒的问题,不会因为我们的忽略而不再存在。
事实上,但凡有思想的人都无法绕过这些人生问题,而没有宗教信仰作为支撑的话,人生往往会陷入迷茫之中,甚至导致私欲的极端膨胀。
所以说,在这个世界尚能抵达完美之前,在苦恼、缺陷还在它的中央大行其道时,宗教信仰就有它存在的意义和价值。
宗教是道德建立的基础,古往今来,许多民族都是依宗教建立自身的道德准则。
不可否认,并不是所有有信仰的人都品行端正。但问题在于,这些人是否按照信仰的道德标准来要求自己?此外,各人的素质和起点不一,有些人积重难返,但只要有心向善并持之以恒,定能有所转变。
从更全面的角度看宗教信仰,它并不只是教人向善,也教人智慧,这一点在佛教中最为突出。学佛必须“福慧双修、悲智双运”,两者缺一不可。我们常常说“你的善良,必须锋芒”,也就是佛教里的“你的慈悲心,要有智慧为内核”。
即使我们意识到信仰是必须的,却依然会生出另一个考虑:信仰或和年轻人的生活、事业发生抵触,它该只是老来的安慰。
就佛教而言,既有出世的层面。也有入世的层面,绝非消极避世。它所关注的不仅是生死大事,也包括对现实人生的改善。
若一生为毫无止境的欲望奔忙操劳,且不论结果如何,难免沾染许多不良习气,从一个泥沼跳脱即刻又陷于另一个漩涡,一生都周旋于泥泞之中。对信仰的实践,需在年富力强时进行,老来想要改变,往往力不从心。
正信、迷信与邪信
说到信仰、宗教,人们容易联想到迷信,甚至邪信。
何为迷信?
迷为混乱,分辨不清;信为相信,顺从。迷信就是盲目的相信和崇拜。换言之,凡不能把人导向觉悟、智慧和真理的信仰,皆可称为迷信。
通常,我们总认为宗教信仰中才存在迷信现象,事实上,我们在生活中也常常陷于迷信而不自知。如贪财的人为财迷,贪色的人为色迷;有人迷信数字,有人迷信名字。
就我们自身而言,如果极端执迷于某事,便会引发迷信行为。
许多人将宗教等同于迷信,这反映了人们对于宗教的无知。纵观人类历史,从原始社会到今天的信息时代,宗教早已渗透在每个民族的文化中,渗透在我们生活的各个领域,成为人类文明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虽然其中有多神、二神、一神的演变,有低级和高级的不同,但宗教始终是精神生活的核心。
不可否认,某些宗教行为中的确掺杂了迷信色彩。这就是为什么我们需要认清正信、迷信乃至邪信的区别。
何为邪信?
一般而言,邪信的教主多是极度狂热而自视为救世主,也有出于个人私欲而创教。在手段上, 他们或是以一些似是而非的观点欺骗大众;或是以一些特异功能招徕信徒;乃至以危言扰乱视听,如宣扬世界末日即将到来等等,使人们因恐惧而依附其门下。
邪教往往会依附于某种传统宗教,如法轮功盗用佛教名相,而西方许多邪教则依附基督教、天主教。他们将剽窃的内容根据各自需要进行再加工,蛊惑人心。
邪教是长在宗教身上的一颗毒瘤,佛法中特别强调智慧、理性的作用。不盲从,树立正信,通过如理思维寻找解脱之道。
信仰与理性、科学
许多宗教经验是超越层面的,所以往往对理性进行排斥。但佛教认为,人类之所以为万物之灵,正是因为具有理性思维的能力。
《大智度论》说道“佛法以信为能入,智为能度。”要进入佛法海洋,信是前提;但要从佛法中得到利益,则必须依靠智慧(理性)。
佛法修学包括“信、解、行、证”四个次第。也是以“信”作为进入佛门的第一步,再辅以“解”和“行”,最后才能达到“证”的目的。只有对佛法生起信仰,才会去认识和理解,才有能力去行持和实践。反过来,对佛法有了深刻理解和切身实践之后,才能使信仰得到进一步深化。
关于信仰与理性之间的关系,印顺法师如是道:“佛法依正见而建立正信。”如果没有正见为基础,信仰很可能落入迷信乃至邪信中。
“有信无智长愚痴,有智无信增我慢。”是对信仰与理性最好的辩证解释。
长期以来,很多人将科学等同于真理,而视宗教为迷信。这无疑是种片面的见解。宗教和科学是两个不同的领域,解决人生中存在的不同问题。
科学帮助我们认识物质世界,改善生存环境;而宗教则是建立社会道德,解决生死归宿。两者无法相互取代,牛顿、爱因斯坦等科学家也都有宗教信仰。
宗教与社会进步
佛教常谈空说无,教人放下、不执着,因此容易被人们认为是消极避世的态度,会使人脱离现实,甚至导致社会停滞不前。
那么,何为积极?何为进步?
现代人喜欢谈进步和发展,在我们的想象中,进步和发展比落后要好。但我们谈的进步和发展,又往往局限于经济和科技。在这样的浪潮中,淳朴的民风、传统的美德、悠闲的心境都在渐渐失去。人们的快乐指数似乎并没有和发展速度成正比。
以失去这些为代价的发展,真得是社会的进步吗?难道社会的进步是以经济为唯一参照?相较于物质享受,人类的幸福,更在于良好的心态和健康的身体。
其次,佛经中所说的“不”、“空”、“无”,并非指一无所有。其“空”,是要否定错误的认识和执着,纵观我们的所有懊恼、悲痛,无一不是“我执”之故。
陷于“我执”的不能自拔,对“诸行无常”的不解,便是我们一切痛苦之源。
所以,放下、不执着并非消极避世;相反,唯有放下,你才能更好地前行,更好地走向下一站。
在宗教信仰中,神教建立主宰神的信仰,将人类的命运、解脱和希望都建立在对神的祈求上。而佛教却否定主宰神的存在,认为人类的一切都是自身思想行为造成的,人的每一个起心动念都影响着他的未来——心生恶念,便为恶果种下种子;心存善念,即得善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