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节与春节、清明节、端午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起源于唐,发展于宋,盛行于明清。它不仅在中国大陆流传,而且在东亚和东南亚等华人聚居的地区也是盛大节日。
(一)起源
中秋节起源于古人对月的崇拜,至今已历史悠久。“中秋”这一词最早记载于《周礼》。因我国古时的历法,农历8月15日,正好是一年的秋季,而且是八月中旬,故称为“中秋”。另外,在一年四季中,每季分为“孟、仲、季”三部分,故秋季的第二个月名为“仲秋”。直到唐朝的初年,中秋节才成了固定的节日。
(二)习俗
中秋节的习俗是祭月、燃灯、赏月、追月、观潮、猜谜、吃月饼、赏桂花、饮桂花酒、竖中秋、耍禄仔、扎灯笼、玩花灯、烧斗香、拜祖先、舞火龙、听香、烧塔、中秋宴俗、玩兔爷。
(三)传说
关于中秋节,民间流传着很多传说,“嫦娥奔月”、“吴刚伐木”、“玉兔捣药”、“玄宗游月”、“貂蝉拜月”、“月下独酌”、“月饼起义”等等。
而我最喜欢的还是美丽而凄凉的《嫦娥奔月》。故事版本很多,我最喜欢的是:
嫦娥奔月相传在远古的时候,天上突然出现了十个太阳,晒得大地直冒烟,老百姓实在无法生活下去了。有一个力大无比的英雄名叫后羿,他决心为老百姓解除这个苦难。
后羿登上昆仑山顶,运足气力,拉满神弓,“嗖——嗖——嗖——”一口气射下九个太阳。他对天上最后一个太阳说:“从今以后,你每天必须按时升起,按时落下,为民造福。” 后羿为老百姓除了害,大伙儿都很敬重他。很多人拜他为师,跟他学习武艺。有个叫逄蒙的人,为人奸诈贪婪,也随着众人拜在后羿的门下。 后羿的妻子嫦娥(原名:姮娥),是个美丽善良的女子。她经常接济生活贫苦的乡亲,乡亲们都非常喜欢她。一天,昆仑山上的西王母送给后羿一丸仙药。据说,人吃了这种药,不但能长生不老,还可以升天成仙哩。可是,后羿不愿意离开嫦娥,就让她将仙药藏在百宝匣里。
这件事不知怎么被逄蒙知道了,他一心想把后羿的仙药弄到手。八月十五这天清晨,后羿要带弟子出门去,逄蒙假装生病,留了下来。到了晚上,逄蒙手提宝剑,迫不及待地闯进后羿家里,威逼嫦娥把仙药交出来。嫦娥心里想,让这样的人吃了长生不老药,不是要害更多的人吗。于是,她便机智地与逄蒙周旋。逄蒙见嫦娥不肯交出仙药,就翻箱倒柜,四处搜寻。眼看就要搜到百宝匣了,嫦娥疾步向前,取出仙药,一口吞了下去。
嫦娥吃了仙药,突然飘飘悠悠地飞了起来。她飞出了窗子,飞过了洒满银辉的郊野,越飞越高。碧蓝碧蓝的夜空挂着一轮明月,嫦娥一直朝着月亮飞去。
后羿外出回来,不见了妻子嫦娥。他焦急地冲出门外,只见皓月当空,圆圆的月亮上树影婆娑,一只玉兔在树下跳来跳去。啊,妻子正站在一棵桂树旁深情地凝望着自己呢。“嫦娥,嫦娥”后羿连声呼唤,不顾一切地朝着月亮追去。可是他向前追三步,月亮就向后退三步,怎么也追不上。 乡亲们很想念好心的嫦娥,在院子里摆上嫦娥平日爱吃的食品,遥遥地为她祝福。从此以后,每年八月十五,就成了人们企盼团圆的中秋佳节。
可能大多数中国人都更相信这个版本的美丽动人的故事吧,或者是月球是离地球最近的可以被利用的资源,1994年,中国便组织相关专家对开展月球探测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进行过初步分析与论证,认为中国已有能力开展月球探测。2004年1月23日,国务院批准绕月探测工程立项;2004年2月25日,绕月探测工程被命名为“嫦娥工程”,至今,我国已有五位“嫦娥”相继奔月。从2007年10月24日,嫦娥一号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到2020年嫦娥五号从近地采集月球样本并将其送至地球。在这一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伟大进程中,无不彰显着中国人民的“敢上九天揽月、敢下五洋捉鳖”伟大科技创新精神。
(四)古诗古画
(四)团聚
八月十五,是个团圆的节日,小妹和外甥先一天便从郑州赶了回来;二妹全家到齐,可惜儿子他们远在杭州,只能在望空赏月时“千里共婵娟”了。
(五)赏月
天文专家介绍:今年中秋月最圆时刻为21日7时55分
俗话说,“十五的月亮十六圆”。不过,今年中秋节当天,大家即可欣赏到农历八月最圆月。不仅如此,从2021年到2023年,连续3年,中秋都是“十五的月亮十五圆”。
赏月是必须的。吃过饭,与老公信步走在小河岸边,等待明月升起时,偶遇老同学,谈起了往夕岁月,感慨与有些人的擦肩而过,我弄丢了多少人?谁又弄丢了我?感伤着那份缘深缘浅,感叹着日月如梭、时光荏苒。
与几个朋友、几个学生相互问候着“中秋节快乐”,凡妮发来了她拍的中秋月夜的图片,想想我也该爬上楼顶赏会儿月亮,顺手再拍几张美图,化解月圆人不圆的惆怅和遗憾。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