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大学生活青春体制内
看了“人民的名义”,我特别想当官

看了“人民的名义”,我特别想当官

作者: 璟珣 | 来源:发表于2017-04-20 21:14 被阅读111次

01/

看了“人民的名义”,我特别想当官。

我是认真的。才怪。

这部剧很火,我们都知道。

暂且抛开剧情的发展和细节等等,毕竟我只看到了第14集。就只是说说在追剧过程中,我的一些想法。

我是在路边捡到钱都会感到不安的人。

印象最深的是小学三年级还是四年级的时候,课间在操场捡到10块钱,闷声不响噌噌噌直接跑到班主任办公室上交。后来踩单车回家路上丢了五块钱,跑回去天真地以为会有人捡到了还给我。小学呀,那时候的5块钱和10块钱可不小!(所以不适合当贪官)。

我还是那种梦想着拯救世界的人。

初中的日记本里内容就是如何拯救世界,打跑坏人。希望好人有好报等等。然后有人问起想做什么时,都可以说出一大堆:想当一个好官,铲除邪恶;想当一名医生,救死扶伤;想当一名教师,教书育人......后来觉得特傻,就把日记本给撕了。现在有人再问起我想做什么,想大半天都回答不出来。(所以如果我是一名官员,也是一名清廉的官员)。

02/

2005年11月底我正式成为团员。

当时是上初一,记得全班就只有3名团员(因为是在普通班,尖子里的团员多了去了)。特骄傲,会去申请团员。还写了不少入团申请书。入团还是不容易的,有限定名额,要求成绩好,没有犯过错误,诸如逃课旷课打架考试不及格等。

也正因为这个要求和标准,我一直都规规矩矩。年满18岁就可以填写入党申请书,申请入党了(真不知道自己哪儿来的政治觉悟)。

这是一段极其漫长和培养毅力和耐心的过程。

2008年上广州读书,2010年申请入党。从填写入党申请,到确定为入党积极分子,培育一年以上后确定为发展对象,再继续培育一年后终于成为预备党员。然后就毕业了。转正是毕业后的事儿。

写在这里,想长呼一口气。

回想起这个入党之路,慢而难,感慨万千。学习成绩不能落下、年级名次班级名次不能太后、要争取荣获奖学金、班干部级干部得努力争取一两个来当,什么班级团支书,学习委员,学生会干部、党支部组织的活动务必参加、不能被学校记过,哪怕只有一次也不行,最最重要的是,党校培训也不能缺席。还有怎么写都写不完又一定得上缴的思想汇报。

03/

值得一提的是,身边的党员同志们,大部分都会有一股正气。无论是学习成绩上,还是为人处事上。我们都会有意识无意识地提醒自己,做一名合格的党员,要坚持严格要求自己,为他人树立榜样。这绝对不是在背书,而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好的影响。

《人民的名义》第13集其中就有一个片段,是达康书记对他老婆欧阳菁说:你也是党员,你也在党旗前宣过誓。

在第8集时也迎来了引爆泪点的一段情节:老革命陈岩石亲赴省委常委会,讲了一堂特殊党课——1945年,他火线入党,申请了背炸药包炸毁敌人碉堡的共产党人“特权”。

这些情节的设置,都意在告诫当下的党员领导干部:勿忘初心。


04/

一部十多年来真真意义上冲破现实生活尺度限制的反腐大剧——《人民的名义》,播放至今,赢得了人民的满堂彩。也让很多人不禁感慨官场水深。

为什么这部剧如此受欢迎?

呼唤正气,重塑正道,彰显正义,这种堂堂正正,才是真正唤起广大人民心底深处真情的要素,因为人民心里就是希望广大领导干部能以“人民的名义”树立“官场观”。

很多人想当官。所以很多人会去考公务员。

当然,考上了公务员不代表着就能当官。但终归是一个铁饭碗,还能光宗耀祖。当官发财,当官就是为了发财。在这般人的眼里,为官的意思或在于收入巨大、办事方便和有权任性。但这四个字的真正解说应是:当官就不要发财,发财就不要当官。

《人民的名义》编剧周梅森,就曾表示过自己没有一丁点儿当官的欲望:“我觉得当官太累了,当一个好官,想办点实事不容易,当一个贪官,整天胆战心惊,惶惶不可终日,你说有多不容易!我一点儿不羡慕他们,当年不羡慕他们,到现在还是不羡慕他们。“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看了“人民的名义”,我特别想当官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keqrz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