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孩子太调皮,不听我的怎么办?”
“就是就是,骂不能骂,打不敢打,揪心死了。”
“我们辛辛苦苦所做的一切,还不是为了孩子吗,为什么他不能理解呢?”
在一个心理学讲座上,关于亲子问题的提问总是最多的,老师根本停不下来。
可是,当一个妈妈说出“在跟孩子有冲突的时候,我会先让自己感到舒服,再去处理孩子的问题”的时候,气氛忽然有点尴尬。
“这个妈妈是不是有点自私啊,孩子的问题不去搞,先让自己舒服……”我听到有人在窃窃私语。
02
会后,我跟这位妈妈交流。
她是一位职场妈妈,平时上班,下班带娃,孩子6岁,没有老人帮忙。
在职场中,如果不是混日子的角色,女性想保有一席之地,必然要付出比男性更多的心力。
而女性又是感性的动物,不可避免地会带有某些工作上的情绪和压力回到家。
当你面对孩子的时候,很难保证你的暴躁是正常的情感反应,还是在某种情绪下作祟?
所以这位妈妈的想法是:在小地雷要爆炸的前一秒,我要先关注自己,收拾好自己的情绪,然后再关注孩子。
我当场为这位妈妈点赞。
为人父母,我们常常会关注给孩子找哪个外教好,上不上学而思好,孩子为什么那么“不听话”,孩子为什么爱打人……
孩子出现了问题,90%的父母就会问专家孩子应该怎么处理,但却很少有人关注自己。
事实上,孩子的问题,根源是你的问题。
正是你自己的心理状态,影响到了孩子的言行举止。
03
男女之间,我们深深懂得一句话:他爱你的时候,你怎么做都是可爱的;他不爱你的时候,你连呼吸都是错。
但是很少人会把这句话应用在亲子关系上。
大多数情况下,人不是因为对方做错了而生气,而是因为想生气才发现对方做错了。
我赶着要上班,眼看就要迟到,你就是不肯上学,又哭又闹,跟我对着干是吗?
下班回来,我已经累个半死了,你还不肯吃饭/还到处乱丢东西/还不做作业/还粗心马虎做错试卷……你是要把我累死才甘心对吗?
大多数妈妈都经历过这样的瞬间:不可遏制的怒火—一时冲动的打骂—事后无比的后悔。
在一个工作坊上,一位妈妈哭泣着分享自己的故事。
她的女儿5岁的时候,有天早上就是不去上幼儿园,磨磨蹭蹭快迟到了,她一怒之下把女儿关进了厕所,说“不上学是吧?你就一辈子呆在厕所,别出来了!”
结果女儿在厕所一边拍门一边嚎啕大哭。
她更愤怒了,就是不开门。
过了一会,听到呕吐声。
打开门一看,原来孩子已经哭到把早餐全吐了,累瘫在地上。
她也愣住了。
那一霎那,她心疼后悔得要命,恨不得扇自己两耳光。
等这位妈妈冷静下来反思,我到底是为了什么生气?是孩子不肯上幼儿园本身吗?孩子一天不上学天会塌吗?
事实上,她当时想到的是,我的上班时间也来不及了,我已经很累了,你还要闹,是想把我累死吗?
在鞭炮堆里,飘过一颗小火星就能引爆一大片;而在一汪湖水里,一把火扔下去也会销声匿迹。
如果一个人的情绪基调是“想生气”,那么无论是孩子还是伴侣或者其他家人,都会是那颗引爆的小火星。
而在我们的潜意识里,跟谁连接最深,就找谁生气发泄;谁最不容易反抗,就找谁生气发泄。
你委屈,我比你更委屈;我生气,怎么能让你好过?
然后,通过愤怒发泄的方式,两个人都委屈了,都受伤了,我们在心理感受上就一致了,我们就有了共通点,连接点,所以我们还是一起的。
04
毒害更深的一点是,动不动就暴怒的父母,往往会代际遗传,而且多代遗传。
原中国青少年心理教育中心总督导应力老师曾接诊过一个有暴力倾向的妈妈。
她总是忍不住要打8岁的儿子,一直到有一天,因为一件事,她一巴掌把儿子打翻在地,儿子跑在同学家里,不愿意回家了,她才发现问题的严重,来找心理医生。
回顾到她自己的原生家庭,她小时候自己的妈妈也经常打她。
虽然自己也很痛恨这种教育方式,但在孩子犯错误的那一刻,她会老妈附体,忍不住要伸出手去打孩子。
潜移默化的影响,让她就成为了她自己讨厌的样子。
除了定期心理辅导,应老师还送给这位妈妈一个带铃铛的手环,每当举起手的时候,铃声就提醒自己要冷静。
几个月后,这位妈妈的症状减退了很多,但是她的手环带到了儿子手上。
因为后来发现,她儿子在学校也经常打人,成了问题儿童。
05
回到最初的问题,是妈妈重要还是孩子重要?
中国女人一向习惯了忍辱负重,忙孩子,忙老公,忙工作,忙老人,唯独忘了自己。
而从生命的本质上来说,一个女人首先是自己,然后才是女儿,是妻子,是妈妈,是其他角色。
一个没有能量源的女人,也很难成为一个好妈妈、好妻子、好女儿。
能量源,不是强颜欢笑,更不是假装强大。
恰恰相反,要把你的感受如实地跟孩子、跟家人表达:我很累,我很委屈,我需要你的帮助,我需要你的爱。
然而我们惯用的却是胁迫和攻击,挑战和假扮。
我们不懂得,只有停止了伤害和被伤害,才能看见自己,疗愈自己。
你得先学会照顾自己,尤其是照顾好自己的心。
然后,你会发现,身边的一切,都奇迹般地好了起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