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字,回复知乎网友所写,并已发表在知乎
1.
流行一句话,女人的爱情都是靠感觉的。有的人奉为圭臬;有的人不以为然。两者得到的待遇也不同,前者被女生亲昵称作暖男,后者恶呼其直男癌。
这句话是有道理的。其实,不只女人的爱情是感觉,男人的爱情也靠感觉。因为感觉是人的本质之一。岂有活人没感觉的?
人们常常忽略感觉背后的条件支撑。比如,我们常听人说,喜欢某个人的性格;或不喜欢某个人的性格。这里的感觉背后的原因是什么呢?人与人的不同,除开“相貌”来说主要是资源、资产和后天积累的知识。三要素的不同,导致每个人处世的策略不同,策略不同,而后行为不同,行为不同的表征就是个性——也就是性格。
感觉通常是为直觉的愉悦而服务的。当一个人的言行让你开心、欢乐,通常就是良好的感觉。它是一个人关心你喜好的结果。人有一种本性,当一个人关心我们的利益(利益指一切喜好,非特指金钱),我们就说这个人是好人;反之则是坏人,遇到好人总是开心的。
为了给对方提供持续良好的感觉,有很多做法。像学习化妆、去整容、穿好看的衣服、学习新的性爱技巧;一起看搞笑的电影、带对方去好玩的地方、做可口的饭菜;或者让自己变得更幽默。
2.
上述人的感觉系统,现在来讲人的感受系统。这两者都是人的本质之一,但感受和感觉是不同的。感受要用心去领悟,感觉更多是直觉刺激而来的。要深刻认知这两种的不同,还牵涉对到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的认识。两者的不同,用看画来举例。我们看一副西方的画,通常注重色彩、线条、构图等呈现在视觉上是否好看;而一副传统中国画,则不是表现色彩、线条、构图,而是意境。应该常见驼背老太婆背着小孩子在路上走的画。画面没有色彩,画中的老太婆满脸皱纹、白发苍苍、衣着褴褛,视觉上看不出美。但是,如果一个人小时候是由自己婆婆带大,他看到这样一幅画,可能就会流泪——这就是感受。
感受基本是为目标服务。人活着,除了吃饭、睡觉、娱乐、打炮这些烂事外,总是有求生存、求发展的追求。生存、发展就是目标,它有一个美好的名词,叫梦想。当一个人支持并成就你的梦想,这应该是人生最美好的事儿吧。
和感觉一样,给对方好的感受,做法也有很多。比如一起攻克两人的小目标、一起读一本书并交流、支持对方的事业、为长远计划一起存钱等等。
3.
上述两种策略,在执行上都受外部条件的限制。除家里有矿,或者天赋异禀的男女版“潘驴邓小闲”除外,我们总是面临资源匮乏的境地。
或者一开始没有条件的限制,但因不可控的环境变化,引起条件的限制;亦或者因人主观上一开始没有意识到,然后意识到带来的变化。常见这样的案例,一个只有姿色的美女,因年岁相催,姿色不在,老公找了小三;或者男人事业失败,老婆离婚出走的案例也多不胜数。这种条件变化让关系发展受到阻碍。
人性的本质是求利的。包括人本质中的感受、感觉和想法。感受到一个人对自己好、感觉到开心、某件事物符合自己的想法,均是以自利为标准的。面对资源匮乏,人需求不满足,人自利的本性,会让人脱离关系的秩序。我们把脱离叫出轨,大概刚开始相爱的人都期许关系稳定如火车,延着轨道一直开到站吧。
这时候,策略要么让他走,好聚好散;要么就“忍”。我看到你把忍换成守。忍、守的事实相同,但当事人的心理状态不同,忍是不甘心,而守是心甘情愿——因为爱你,我愿意守下去,因为爱你本身就是一件开心的事。
虽然,守得云开见月明,是闪耀着光般的爱,但我个人不建议坚守,概率太低了。好聚好散也是一种美好,对吗?
————————1月13日思考更新————
1.
我对上面文章不满意。坚守也好,忍也好,都有自身的能量场(或叫逻辑结构)。人置身其中,能否摒弃影响,反省自问,是个大问号。
今天读古诗源,读至拗口难懂处,通过百度查释义。不知在何处,跳转到佛言的内容:
「人怀爱欲不见道。譬如浊水,以五彩投其中,致力搅之,众人共临水上,无能睹其影者。」
豁然开阔。一个人选择忍或坚守,置己于爱欲能量场,可以预见的结果——是爱欲的能量场决定人,而非人决定爱欲。简单说,他做不到进退自如;他的结局是整个场面的失控。过程是这样,开始,我认为「忍、坚守」很重要,就是认为「忍、坚守」对我的价值很重要,也会形成「忍、坚守的方法」变得很重要,「方法」很重要(执行),又加深「忍、坚守」对人的价值的重要性。原本可能只是,人对「忍、坚守」主观的选择认定,但一直循环下去,就会变成,「忍、坚守」本身的逻辑倒过来决定人了——也就是人失去对自我(思维)的掌控了。
所以,「忍、坚守」不具备实际可操作性。如在计算机上输入0/X,计算机提示运算程式错误。
2.
好聚好散的难点在于,要断「忍、坚守」的执念。执念是一种思维方式;也是人专心和一个事物交互带来的结果——这结果是神对“专心人”的诅咒吗?
知道执念是一种思维方式,和不知道是两码事。知道了,就可以找解决方案;不知道往往就会以对、错来判断,离真相就远了。
破执念用“空”的思维。佛家讲“空”是无我,好像不好理解。我换作辩证逻辑,反正也是讲无我,我想差不多。解释在下面:
辩证逻辑,是一种事物、道理和概念「自辩」的逻辑。所谓「自辩」就是事物、道理和概念的本身说明它本身,要求不以人的能力和智慧看待或分辨它。这看起来似乎很难懂,也很吊诡,因为我们本身是人,但「辩证逻辑」又要求,不要用人的角度去看任何事物,而由事物本身看它们本身,人只能用「想象或假设」事物、道理如何看它们自身。
比如AB对话,
A:你怎么那么没有原则。
B:没有原则,就是我的原则。
对话里,B讲的原则,是A讲的原则的原则。
有比如,当一个人说,他想追求「无欲」的人生,其实他想要「无欲」,就是「想要无欲」的「欲」,所以追求「无欲」本身,就是一种「欲」。
很吊诡,像是绕口令,但其实其中的逻辑线是很清楚的——事物、道理、概念说明它们本身。
其实,第1段里,「忍、坚守」与人思维之间的阐述,也是这种逻辑的使用。
总之,掌握了这种「空」的思维,也就是无我的辩证逻辑,能帮助我们更深刻认知事物、道理和概念,也为我们解决困境难题提供多一种思路。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