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族往事》创作随笔二

作者: 沙_舟 | 来源:发表于2021-07-11 15:53 被阅读0次

作品的框架基本确定,估计10万字以上的中篇,采用纪实性文体写作,以第一人称讲述爷爷奶奶的家族往事。

公司在呼和浩特租了一套办公室,我的家在鄂尔多斯。为了这个公司只能远离家乡吃住在呼市。由于初办,公司的吃住条件都比较差,白天要狂热而紧张地开展工作,下班后还要自己亲自下厨,晚上工作人员下班回家,我才开始正式上班,立刻投入纷繁的思考和紧张的写作当中。

首要的问题是采用什么结构来完成这部作品?是满堂灌,还是分章节?最后我想到了糖葫芦。爷爷奶奶的故事就好似一个一个的糖葫芦,爷爷奶奶就是那根竹签签,按照一章讲述一个故事进行写作,就像穿糖葫芦一样,故事与故事的衔接串联的主线当然是爷爷奶奶。其他人物虽然很多,按事件顺序自然出场就好,不必过多着墨。

真正进入写作后,随着人物命运和事件的发展变化,这个框架也有很大的变动,很大的突破。我所准备的一些材料有的完全失去作用,而欠缺的部分不知有多少。绝大部分问题进入写作才暴露出来。需要一边写作,一边调整、变动和补充。

好在纪实文学作品,是运用文学语言来表达,虽然要求忠实于事实,但也允许细节描写。这就是艺术高于生活的原理。譬如,爷爷奶奶在给我讲述这些故事的时候,都是大白话比较粗,一些细节老人家不会说也不愿意讲。写作过程中,只能根据事件发展的逻辑性进行合理的推演,譬如《逃难夜遇》一章,爷爷只对我讲,发生过这么一件事,但细节他不讲,所以一些合理的细节描写都是我给加进去的,我在文中也讲得很明白:“他老人家万万没想到,在他仙逝后的几十年,我这个不孝孙子,却用这样一种方式,而且还添油加醋,想象了不少合理的情节和细节描写,运用文学语言把您这段“隐私”给公开了。”

作品篇幅不大,时间跨度挺大,从爷爷奶奶出生成家到他们圆寂死亡,即从清朝末年到改革开放前夕,一百多年的历史。我们任何人都不可能脱离特定的人文历史和社会环境。要反映中国近100年间乡村社会生活的巨大历史性变迁谈何容易?

生活可以故事化,历史不能编造,不能有半点似是而非的东西。只有彻底弄清了社会历史背景,才有可能在艺术中准确描绘这些背景下人们的生活形态和精神形态。为此,我查阅了大量的资料,阅读了大量的作品,比如爷爷和土匪斗智斗勇的那段生活,对杨猴小这位悍匪,只是道听途说,没有确切资料。我在网上看了不少有关杨猴小的文章,众说纷纭。一天,突然在《今日头条》发现了一篇《鄂尔多斯土匪史》,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一看,认为这个比较权威,也比较客观。

第一稿成形于呼和浩特,总共写了12万多字,当时共分为20几个章节。

娃娃好生,名字难起。我绞尽脑汁,起了一个标题《我和我的爷爷奶奶》,此为第一稿,比较贴近于生活,但觉得不够响亮。我在博客注册了一个账号,发表时改为《大漠悲歌》,为第二稿。结果反响一般,感觉在目前快餐文化的年代,人们都不愿意看这些长篇大论。当地一个公号与我约稿,连载发表,结果好评如潮。现在《简书》连载为第三稿,改为《家族往事》,这个名字贴近内容,很朴实,但我还是不满意,很平淡没创意,而且重名较多,难以区分。一直在为这个名字而纠结难以定论。在此,也希望文友们集思广益推荐一个好名,一经采用,必将重谢!

第二稿发表后回头再看,觉得还是漏洞百出,语言不够精炼,自己给自己都打不了交待,距离出版的标准更远。我的一些文友也建议,放一放,沉淀沉淀会更好。我也觉得好文章都是改出来的,沉淀沉淀更清澈更透明。为此,将此稿存入电脑睡觉。

59岁那年,我已痛下决心彻底退休,在家坐了一年。不料,年底一个老板打电话邀请我加入他的团队。盛情难却,又加之优厚的待遇和宽松的工作环境,我欣然答应。

走马上任以后,觉得这点工作对我来说轻车熟路。公司不大事情不多,我还有大把的时间可以利用。倏然间,想起已被时间尘封已久的一个梦。那就是在自己有生之年要出一本书,最起码是一本个人的文集,我的心不由为此而颤栗。几乎在一刹那间,我便以极其严肃的态度面对这件事了。

经过初步的思考和论证,以我目前10几万字的《家族往事》,远远不够一本书的体量,一种颇为大胆的想法逐渐在心中形成。那就是把我的《家族往事》继续延伸下去,延伸到我的父母,我的岳父母,甚至我的其他家人。他们每个人都有精彩的亮点,每个人都是一本书,在我有生之年,我要为她们立传!这是我生为儿子、女婿、甚至丈夫、父亲为家人做得一件承前人之志,启后世之风的好事,何乐而不为呢!

有人会问,你为什么不写写其他题材的作品,偏偏要写家人呢?我觉得其他题材可以写,但能写会写的人不知有多少,文学艺术界大咖云集,星光灿烂,我等无名小卒不写又有何妨?况且咱也没那个能力,没那个实力,没那个名气,人微言轻,即使写也写不过人家,搅不起风浪,绝不可能挤入这个圈子!而对于我的家族,我的亲人,对于风烛残年的父母我就是他们的天,我不写,别人写不了,所以我要为我的家族做一件事。

我为自己的想法感到吃惊。也觉得自己是在没事找事,自讨苦吃,自加压力。自己反复思量,这个苦必须得吃,这个压力一定得加。因为这是一次抢救性的挖掘。当时三位老人都已八十多岁,虽然行动比较迟缓,但思维还极其清晰,如再不抢救,他们一生的那些闪光的足迹就会被风尘淹没,必然失传。

我把我的想法和几位老人一谈,没想到与几位老人不谋而合,三位老人也都有这个意愿,想把自己的一生写出来,但他们心有余而力不足了。

三位老人的自传如同三座大山压在我的头上,我不挺起脊梁谁能挺得起?我自告奋勇挑起大梁,在人生最后一程的工作生涯中,一边忙碌我的工作,一边继续我的写作。先后完成了父亲《牧牛娃的军政生涯》、继母《雷凤英唠家事》和岳母《掌门人》三位老人两个家族往事的撰写。

此间,当地一个耄耋老人看到岳母的《掌门人》后,七拐八绕找到了岳母,想请托我给她写自传。她说她看过我的好多文章,自然是溢美之词,把我表扬了一番,并要约见我。

岳母转达意思后,我见到了这位老人。一看是一位精神矍铄,谈吐清晰,满头银发的老太太。

老人从一个手提袋里掏出一沓邹巴巴的材料递给我。我仔细翻阅这些所谓的材料,有的是“达拉特旗农机修造厂”的信纸;有的是“达拉特旗中和西良种繁殖场革委会公用笺”;有的是“财务报销凭证”……

仅从发黄的几页稿纸上就可看出历史的久远厚重。稿纸上爬满了老人家歪歪扭扭的字迹,难以辨认,大多为上访信函。这些单位早已倒闭撤销不复存在,但几个单位的鲜红字迹和印章清晰可见。

老人将几沓材料用针线分门别类缝制在一起,历史的厚重和岁月的沉淀凝结在这些泛黄的纸上。老人颤微微的双手捧着这堆材料,“求”我为她写一下她的这些故事。

老人对我的信任,是对我极大的鼓励,除了感激,岂能推辞?于是忙里偷闲便有了《刘姥姥讲故事》一文,两万多字,我给老人家打印了一份,很满意地说,要珍藏起来百年之后留给后人。但由于刘姥姥本人不愿意发表,电子版一直在我的电脑沉睡。

期间,还有来自官方的、民间的、亲朋好友的请托,代为起草了不少文稿,大到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项目建议书,小到研讨演讲、合同协议、出书作序、婚礼致辞,甚至祭祀文赋、怀念文章等等。自己虽然很累,但觉得能为社会、能为他人做点事情,说明我还有用,活得还有点价值。

(未完待续)

相关文章

  • 《家族往事》创作随笔二

    作品的框架基本确定,估计10万字以上的中篇,采用纪实性文体写作,以第一人称讲述爷爷奶奶的家族往事。 公司在呼和浩特...

  • 《家族往事》创作随笔一

    我从来不认为自己是文人,更不是作家。我的前半生从政,后半生从商,只因工作之需,常写一些八股类的文章。偶尔,忙里偷闲...

  • 《家族往事》创作随笔三

    2018年初,一个偶然的机会相遇《简书》,我便有了一块创作园地。一个年过花甲的老人,本该退休赋闲在家,然而我却选择...

  • 家族往事

    博山东域城老李家的往事

  • 家族往事

    听爷爷说过,他的父亲、爷爷都是独子,再往上就一点都不知道了。 曾祖父去世的时候,爷爷才12岁。所以,爷爷的爷爷就是...

  • 家族往事

    1.我印象中的奶奶 我如果是一个作家,那么我可以把这段家族往事写成小说,但是我还不会写小说,只能写成这样的。 我写...

  • 家族往事

    过年了,最大感慨就是姥姥比以前老了,姥爷还是那么有精神,还教弟妹拉二胡,三弦,当然不变的是唱戏,而戏台已经移到...

  • 往事随笔(二)

    我希望你能保持理性,在爱情面前,像妈妈一样温柔,不要太过任性,更需记住不要迷失了自己。你已经见过形形色色的爱情,少...

  • 随笔—(往事)二

    当时兰兰很清楚的记得!自己是怎样的双腿离开了地面屁股撅了出去,身体本能的前倾想要抓住什么却实实的坐在了地上,眼前模...

  • 秋风送爽满园香(下)

    ——《家族往事》评文综述 简书的文友都是“创作你的创作”者,好多年轻人有心下蛋无力抱窝。有些人乘机开办了五花八门的...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家族往事》创作随笔二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ketcul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