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族往事》创作随笔一

作者: 沙_舟 | 来源:发表于2021-06-27 14:53 被阅读0次

    我从来不认为自己是文人,更不是作家。我的前半生从政,后半生从商,只因工作之需,常写一些八股类的文章。偶尔,忙里偷闲,写点小文,发点感慨,或记录生活的酸甜苦辣,或传递人性的真善美丑,煮字疗饥,自赏自嗨,也上不了大雅之堂,更称不上文学。

    所谓文人,都是有组织有名号的,不是这个协会的会员,就是那个作协的作家,我的头上秃顶沙化,植被稀疏,谈何光环!最大的头衔是“简书创作者”,还是简书平台给我扣了这么一顶草帽。

    最初想写爷爷奶奶,是我在一个集团公司当副总和党委书记,集团办了一张小报,聘请和配备了几名编辑记者,我是名正言顺的企业文化领导者。

    若大一个集团公司,一千多号能工巧匠能干的多,会写的少,稿件相当匮乏,有质量的稿件更是少之又少,总编郝蕴光先生着急,约我说:“你是书记,分管领导,你得带头写点文章。”

    其实,早就有这个动念,想写一写奶奶,但考虑和企业办报的宗旨不相符,迟迟动不了笔。和郝总编谈了一下想法,他说没关系,企业报也是为了弘扬正能量。于是乎,我写了一篇散文,把奶奶的一些事迹粗略概括地写了写,总共5000多字,郝总给我加了一个题目《恩泽似水流不尽》。

    见报后,同事们反映很好。后又投稿于当地文联所办的《长河》杂志,很快便被采纳,发表后在当地有一定影响。随后一期的《长河》杂志便登载了当地知名作家刘风老师的评论文章《长河日出红胜火》,写下了如下一段漂亮文字:

    《恩泽似水流不尽》是一篇记人散文。作者以第一人称口吻倾注真情,抒发实感,读来使人动情,不禁产生共鸣。这篇散文,就其布局而言,属于回忆式倒叙结构。开篇,交代写作缘由,中间用四个部分记叙奶奶平凡而伟大的一生:(一)概括叙述奶奶是一个伟大的女性;(二)叙述奶奶在艰苦的环境中为了改变父亲和“我”的命运而和命运抗争过程;(三)写奶奶的为人(助人为乐、关于子孙、勤俭持家);(四)写奶奶去世时,“我”给奶奶录像刻蝶。回忆结束,作者以“最大幸福”与开篇“羡慕不尽的幸福”呼应,结构较为完整。叙述、议论、抒情有机结合,是本文写作的主要特点:间洁流畅的叙述、点倒为止的抒情、恰到好处的议论、尤其在关键之处作者饱蘸浓情的说理,使抒议相融,情理相合。运用民间方言俗语,简洁明了,形象生动,真实亲切,与读者拉近了距离。如奶奶谈论“文化”时,说“土牛木马”、“知书达理”;写奶奶是女强人时,说“吹情说理”;写奶奶与“二八”小子较量时,用“谁也没动一指头”;用“急马流星”、“烧火打炭”、“剥葱捣蒜”写奶奶为念大学回来的“我”做饭;还用“有了一顿,没了不动”来教育子孙们勤俭持家等。

    当然,能惊动刘风老师为我的一篇小文写评论,实属意料之外,既惊讶又惊喜。对我鼓舞很大。之后,该文被女儿偷悄悄投稿于内蒙古的《北方新报》,没想到《草原往事》栏目全文刊登,整整一版,又给我了一个很大的惊喜。

    由此,我便有了想把这篇文章展开写的动念,把爷爷奶奶一生经历和遇见的一些有意义的事件记录下来。

    因为,我和爷爷奶奶一块长大,那时候,大漠孤烟,偏僻落后,交通不便,信息闭塞,没电视、没报纸。冬天昼短夜长,坐在煤油灯下没事干,就缠着奶奶给我叨故事。

    老人家不厌其烦,不计其数地向我讲述他们的悲惨遭遇。每次讲述的时候,爷爷奶奶眼里噙满了泪水,讲到悲痛处甚至失声痛哭。那个画面在我脑海里存储多年,现在还非常清晰。

    等我长大以后,随着年龄的增长,渐渐感到,她们活着的时候,我太小不懂事没能力,没有尽到多少孝道。现在她们走了,我一定要为爷爷奶奶做点事情,如果真的爷爷奶奶在天有灵,她们也会感到欣慰,至少她们会觉得没有白亲我这个孙子,他们持死兑命从母亲手中争夺回来很值喽(值得)。

    做点什么事情呢?我反复琢磨,现在唯一能做的只有一件事情,就是把爷爷奶奶给我讲的那些故事记下来,传承给我的后人。因此,她们那些过往的岁月、苦涩的故事、离奇的人生、富有哲理的言语;那些逝去多年,还在我的脑海里存活着的生命,总是日日夜夜,以恍恍惚惚的方式,不停地栖息在我的梦境中,以至于我情不能已,下定决心在我六十岁之前,把这部作品的初稿写出来。

    后来,我采访了一些当事人的后辈儿孙,走访了不少亲戚邻居,又在父亲的帮助下,把这些听到的、见到的、零散的、整体的、还在脑海里存储的记忆加以一一梳理。

    那时,我在集团公司分管着一大摊工作,公司事多,很难抽出身来坐下写,只能利用业余时间抽空写。当时想的不管什么文体、结构,只要能把那些故事记下来就行。

    那时,我还不会用电脑,因为公司比较大,也有体制那种官僚习气,领导动动嘴开开会就可以了,老板也不要求你非学这些东西,具体工作下面有办公室、有秘书、有部门具体干,不学电脑也可以。

    人是有惰性的动物,一旦过多地沉湎于温柔之乡,就会消弱人的劳动能力。时间一长,就像温水煮青蛙没了知觉,就会变得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因此,要想成功就要对自己狠一点,尤其是互联网时代,竞争如此激烈,你再不学必然被时代淘汰。

    为此,我和老板申请,要求给我配一台电脑。电脑配上了又不会打字,自己拼音半生不熟,有些字母还不认识,参加培训班没时间,怎么办?

    回家请教女儿,女儿给我把26个字母抄写的工工整整,用汉语标上读音,有空我就在键盘上练。并在电脑上试着记录这些故事。

    那时QQ很流行,没事在QQ上找“美女靓哥”聊天。后来发现聊天对打字的帮助非常大,时间不长我就能在电脑上修改文件,起草文稿了。

    真正动笔是在2012年以后,那年55岁,想辞掉工作,就现在还有精力和能力,当一回真正的“坐家”,把这部作品写完。可是真正坐下又感觉很空虚很无聊。加之,养家糊口的重担压在肩上,还不能完全停下来,只能一边抛闹生活,一边写作。所以一狠心,就把集团公司的所有职务辞掉了,自己出来干点事情,这样比较自由,时间能由自己支配。我和一个朋友在呼和浩特注册成立了一个小公司,住在呼市一边创业,一边开始构筑我的这部作品。

    幻想容易,决断也容易,真正要把幻想和决断变为现实却不容易。我所面临的困难是多种多样的。创业也好,创作也罢,都是蹒跚学步,事如麻林。首先,我缺乏或者说根本没有写中长篇的经验。迄今为止,我的所谓作品,每篇也不过几千字。那么这部作品,估计至少要写10万字以上,属于中型作品,自己感觉如同陷入茫茫沼泽而长时间不能自拔。

    加之,这是一部纪实类的文学体裁,自己从来没写过,难以驾驭。之前,我已经有一些所谓的"写作经验",但体会最深的倒不是文字组合有多难,而是巨大的情感冲击无法控制。随着人物命运的跌宕起伏,自己面对亲人的那种真情实感会不由自主地爆发,写到悲伤之处,泪流满面。自己跟前放了一包餐巾纸,每写完一章,纸巾扔下一地,自己也像害了一场病。

    创业、创作才刚刚开始,自己真的害了一场病,痔疮发作,痛苦不堪。大女儿从美国回来探亲,看见我痛苦成这样,家人强拉硬拽,一致意见住院手术。二女儿二女婿在呼和浩特找了一家痔疮手术最好的部队医院住进去。

    手术完成第三天,屁股流血不止,几次缝合于事无补,几个大夫会诊,决定“烫”,把我推入手术室,插上电烙铁在伤口处按住“烫”,手术室烟雾缭绕,满走廊都是烤肉味。每“烫”一下,我就像案板上任人宰割的猪,浑身颤栗,无法控制地大声尖叫。

    经过这次刮骨疗伤,血不流了,我忍着巨痛躺在床上,思维却一刻也不敢停歇,继续构筑我的这部作品........

    (未完待续)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家族往事》创作随笔一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yriryl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