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参加了公司的产品评审会议,公司的高管与产品顾问都在,通过今天的评审会议,学习了很多东西,与牛人一起交流真的收益匪浅。
总结出的 5 点思考与大家一起交流。
虽然很多看似都是最简单的道理,但是,人与人的差别就在于有人把简单的道理结合自己的经历深入思考,有些人就当作一个笑话来看待。
1. 任何事情都要有目的
会议刚开始的第一句话就被打断,大 Boss 直接说,先说会议目的。因为产品负责人上来直接就说了产品的背景介绍。
目的可以让我们更好的围绕一个主题去进行下去,如果没有明确的目的,每个人的关注点可能都会不一样,大家在一起群魔乱舞,失去了讨论的意义。
职场中的做事也应该注重事情的目的,而不是接到一个任务,仅仅只是交差就行,这样其实我们做与不做的意义并不大,既然选择了做,就到达到目的,过程中存在困难也会想办法去克服。
2. 数据化思维
会议中有这么一段描述,我们的产品有什么,别人的产品怎么样。
从上面的描述中,你并不能得到,你的产品与其他的产品的优势在哪里,因为没有对比。
人人都应该具有「数据化思维」,我们需要拿出具体的数据进行比较,这样可以直接关注到优势何在,而不是一个笼统的描述。
比如:
我们的产品检测结果误报率很小
换成
我们产品检测的误报率在 10%左右,远远超过对手的 40% 的误报率。
再比如:
公司今年销售额 500W
换成
去年公司销售 100W,今年销售 500W,实现了 500% 的增长。
你看数据化思维带给我们的冲击与效果明显就会不一样。
3. 角色与使用场景
这次的评审有一个很多的问题所在,我们把很多角色都交织在了一起,每个角色的问题都想解决,导致系统非常的复杂与混乱。
首先,产品的使用对象很重要,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角色,只有想清楚产品的使用角色以及使用的场景我们才能对症下药。
过程中可能会有不同的角色出现,我们一定要分开来想,不要混为一谈,不然它会让我们过分的关注什么都要解决,到最后反而什么都没有解决。
4. 从解决用户的痛点出发
确定了角色与场景之后,我们需要了解客户真正想解决的问题是什么,什么用户需要展示什么内容。
从用户的角度出发去做产品设计,什么样的元素是该要的,什么功能是可以砍掉的,产品要学会做减法。
5. 做产品是不是也可以像讲故事一样
都知道人的天性就是喜欢听故事,美国作家:杰里·克利弗:说讲好一个故事要有三个要素:冲突,行动,结局。
如果我们利用这种方式去讲述一个产品,效果会不会更好?
冲突(用户痛点),行动(我们围绕痛点做了什么),结局(痛点被解决,用户对产品做出了评价)。
以上就是这次会议给我带来的思考总结,希望能给大家带来启发收获。
image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