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娜·卡列尼娜》粗略的瞟一眼以为是几个人之间的爱恨纠葛,类似一女多男的小说,但越往后看发现这本书要表达的中心思想很丰富,远远不止一层。
第一层中心思想是男与女在婚姻中的出轨,大众眼中的看法与身份上的转变有何区别。
第二层是一个女人若是只拥有所谓的爱情失去了其他的一切会是什么模样。
第三层是关于信仰。
书中刚开始描写的是男人出轨的事儿,而这位男主邀请自己的妹妹安娜来解决自己的婚姻问题。
安娜当时安慰女主角:你既然爱他就要包容他的一切错误,并且你知道他不是故意这么做的。
也许在婚姻当中,女人更多的不仅仅考虑自己的感受,她会考虑到孩子们没有父亲缺乏父爱的糟糕影响,所以那位妇女最后跟丈夫和好了,即使她知道丈夫依旧在外面拈花惹草。
在男人出轨这件事上,大众的看法是习以为常的,他们不觉得男人需要一心一意对待妻子,可以有两个家庭,爱去哪个就去哪个。
而轮到女人出轨时,场面截然相反。
那时安娜去看望完姐夫一家后,她在火车上认识了福伦斯基,两人很快产生好感。
原本安娜是一个已婚妇女,有一个八岁的孩子,后来两人借着一个熟悉贵族举办的聚会经常来往,一直道安娜怀了他的孩子,这件事才不得不告诉安娜真正的丈夫卡列宁。
卡列宁是一个很要面子的正派人士,他宁愿私下里让两人来往,但绝不能当着他的面见面,但福伦斯基某次还是跟他正好碰面了,而且还是去他家见他的妻子。
想到那个场面就知道有多诡异,情人撞上丈夫,后来在安娜生产的时候,他俩却能短暂的和好了。
因为当时安娜生下孩子发着高烧开始说胡话,卡列宁以为她要死了,心里最慈悲的部分显露出来,他说当一个人要拿走外衣的时候,连同里面的那件衣服一起给她。
可安娜并没有死,后来跟福伦斯基一起私奔了,带走了女儿。
在私奔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他们生活依然优渥,但安娜发现在新的地方没有朋友,也不能融入社交界,因为她的身份从卡列宁的妻子变成了福伦斯基的情人,而且还没跟卡列宁签署离婚协议,不能跟新的丈夫结婚。
尴尬的身份一直令她很痛苦,但她安慰自己至少拥有爱情,至少完整的拥有福伦斯基这个人,这就够了。
可外界对于一个背叛婚姻的女人其实是很大非议的,有的人是她的亲戚却不敢来看她,明面上仍旧称呼她维卡列宁的夫人,没人叫她别的名称。 安娜所以为的爱情并不长久,由于一日到晚没有社交活动,她只能看书做点零碎的事情,于是全部心思都放在外出的丈夫身上,总是盘问他今天去了哪些地方,总是怀疑他在外面有了新的情人,原本身上那种光彩照人的气质逐渐磨灭掉了。
试想一个女人失去了最重要的自己,她还能吸引谁呢,她变得越来越小心谨慎,变得越来越卑微和讨好丈夫,一旦丈夫给她一个冷冷的眼神她就思考好半天。
她得到爱情了吗?
也许在他们还没私奔前,双方的情感还有一层朦胧的美,因为没有住在一起,他们的矛盾会少很多,当把细节的事情放大来看之后,处处都能挑出毛病。
这个故事有两个特别有意思的伏笔,第一个伏笔是安娜和福伦斯基第一次一起坐火车的时候,他们看见了有个人卧轨自杀,第二个共同点是梦到了那个小老头手里拿着奇怪的工具。
第一个伏笔在安娜的心中埋下很深的种子,她觉得既然不能跟卡列宁离婚,跟福伦斯基一起生活也变得越来越不愉快,那干脆一死了之,让福伦斯基永远记住自己,所以最后选择坐车去找他的时候主动冲向火车轨道结束生命。
第二个梦中的小老头其实正是他自杀前看到的那个在清理火车轮子的工人,她以为那个人会像梦里那般拿着工具扎向自己,但现实并没有,那人在她冲向火车的时候只是瞟了她一眼又继续干活。
也许在安娜的内心深处,那个梦中扎向自己的工具象征着外界的流言蜚语和她幻想出来的各种负面消极的情绪。
爱情不是人生的唯一中心,如果用谨小慎微去讨好维持感情的稳定,久而久之两个人之间的地位差距会越来越大,即使被讨好的一方不想做出高高在上的神态,但在低微的那方看来,他就是高高在上的,因为她放低了自己的身段。
最后的收货是看到列文与信仰的这一段,他觉得自己信仰基督教似乎没什么用,因为在妻子生产的时候他最慌乱最无助的时候才想起祷告。
神的存在是很特殊的,你觉得他能给自己带来安宁,他就能带来这些,当你觉得他什么都不是的时候,他就像是空气。
人可以有信仰,但信仰并不等于抹杀一个人本身就拥有的特质,他可以通过信仰上帝变得更慈悲,但同时依旧自由的做自己,两者不冲突。
他通过信仰上帝获得短暂的平静和愉悦,但当他想到别的事情时,又变回那个农场主的角色,跟农民们一起工作和聊天了,这是人在不同时间里可以做出的丰富选择。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