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中国思想传统的现代诠释》读书笔记(已完结)
《中国思想传统的现代诠释》读书笔记(一)

《中国思想传统的现代诠释》读书笔记(一)

作者: 白色石南 | 来源:发表于2024-01-01 17:27 被阅读0次

《中国思想传统的现代诠释》读书笔记(一)

此书断断续续的读了一年多,只因读了太多闲书,这样认真写读书笔记的总认为应该专门拿出时间去好好读写,于是就这样耽搁了,用时一年多读完写完,心中甚是有愧,为自己的懈怠,也为自己的无所谓,切记不可再如此这般!

——  2024年1月2日

以下为我按读书时间所写笔记!

自序

2022年11月28日

作者指出本书是收录其在1982年—1986年五年间的十篇论文。

分两部分:前三篇属于通论性质,是对中国思想传统的一些整体性观察。

后七篇是断代的专题研究和个案研究。

这两部分互相照应,互相补充。

本书“思想”一词既指有严格系统的哲学思想,也包括散播在各社会阶层之间的通俗思想。

2022年11月29日

作者指出本书所收诸篇论文各有主题,但贯穿了一条共同的线索,即试图从不同的时代,不同的问题和不同的层次来寻找中国思想传统的特色,也就是中国文化的特色。采用的是一种比较的观点,以作者所能理解的西方文化和思想为根据,以说明所能见到的中国思想传统的特色。

作者又对两个比较重要的论点稍作说明:

第一,本书所收文字(通论或专题)已融合前人的研究成果,尤其重视代表性的见解。

第二,因对照和比较所需,本书所收诸篇或多或少涉及与题旨有关的西方观念和学识,不能不援引西方的概念和分析方式,理由就是现代诠释的要求。即直接起于西方思想的挑战。

作者从宋明新儒学之起于佛教的回应说起,认为基本类似。

但两个过程存在差异,主要在于历史背景方面。

宋明新儒学发议的主要对象是已经中国化的佛教(禅宗),在此之前已有几百年的“格义”的阶段。

“格义”始于比较而终于融合,始于求表现之“同”而终于实质之“异”。

现代诠释则缺乏一个长期的“格义”阶段,原因有二:

一,西方思想的复杂性已远非佛教所能相提并论。

二,西方的概念和分析方式在没有来得及本土化之前,便已席卷了中国的学术思想,不单在语言和技术层面接受了西方的概念和分析方式,而且视西方的理论视点为具有普遍性的真理,直接用来诠释中国的思想传统。

在实践中需要对西方的概念和分析方式与西方的理论加以区别。

西方的理论:解释西方文化和西方传统的理论。

西方的概念和分析方式:相应于西方传统中的特殊现象而发展出来的,两者自有内在的关系。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中国思想传统的现代诠释》读书笔记(一)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yzvun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