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知识观
(1) 知识的动态性:建构主义认为知识是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建立起来的暂定性的解释和假设。它具有相对性、不确定性,是不断发展的。
(2) 知识的情境性:建构主义强调知识应用的情境性。认为人在面临现实问题时,不可能仅靠提取已有的知识就能解决好问题,而是需要针对具体情境中的具体问题,对已有的知识进行改组、重组甚至创造才能更好地解决问题。
(3)知识学习的主动建构性:个体的知识是由人建构起来的。对事物的理解不仅取决原来的知识经验背景。不同的人由于原有经验的不同,对同一种事物会有不同的理解。
2.学生观
(1)学生的经验世界的丰富性。学生并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的,他们在日常生活、学习中已经形成了丰富的经验。
(2)学生的经验世界的差异性。教学要把学生现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学生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出新的知识经验,而每个学生的现有经验各不相同。
3.学习观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地赋予信息以意义,建构自己的知识经验的过程,即通过新经验与原有知识经验的相互作用,来充实、丰富和改造自己的知识经验。学习者这种知识建构过程具有三个重要特征。
(1)主动建构性
学习是积极主动地利用先前经验,建构起自己对新知识的理解。面对新信息、新概念和新命题,每个学生都在以自己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建构自己的理解。学习是个体建构自己的知识的过程,这意味着学习是主动的,要对外部信息做出主动的选择和加工。
(2)社会互动性
学习任务是在真实实践活动中通过各成员的沟通交流和共同分享学习资源完成的。这一过程常常需要通过一个学习共同体的合作互动来完成。
(3) 情境性
学习应该与情境化的社会实践活动结合起来。知识存在于具体的、情境性的、可感知的活动中。它不能脱离活动情境抽象地存在,而只有通过实际情境中的应用活动才能真正被人理解。
4.教学观
(1)教学要促进学生的知识建构活动。教师尽可能地激发学生原有的相关知识经验,促进知识经验的“生长”(2)教学要为学生创设理想的学习情境。教学要激发学生的推理、分析、鉴别等高级的思维活动,同时给学生提供丰富的信息资源、处理信息的工具、适当的帮助和支持,促进他们自身建构意义以及解决问题的活动。
总之,建构主义强调教学要帮助学生从现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在真实情境中,通过操作、对话、协作等进行意义建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