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语文分享教学
语文分享教学·15

语文分享教学·15

作者: 洪丰乔 | 来源:发表于2018-06-30 17:52 被阅读125次

    4.2 建构主义——让学生做自己的主人

    20世纪90年代,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开始兴起。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强调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教师只是学生这一主体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发挥主动性和首创精神。教学不是知识的传递,而是知识的处理和转换。教学要和学生的经验世界发生联系。同时,能够让学生从原有的经验中,建构新的认知结构等。总体说来: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学习者与环境的相互作用过程,他们以个人原有的经验、心理结构为基础来建构知识。越是接近自己的最近发展区,知识的建构越是容易。而教师只是教学过程的指导者和促进者。教师所提供的知识不再是教师所讲授的内容,而是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对象。其代表人物主要有让·皮亚杰(Jean Piaget,1896—1980,瑞士心理学家,发生认识论创始人)和维果茨基(Lev Vygotsky,1896—1934是前苏联建国时期的卓越的心理学家)等。

    建构主义教学理论的先驱者当属皮亚杰。皮亚杰的基本观点是建构主义的认识论,他认为知识既不是客观的东西,也不是主观的东西,而是个体在与环境交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渐建构的结果。他的建构主义观点建立于他的儿童认知心理学。皮亚杰认为:学习最基本的就是发现,在发现中构成理解,学生只有在积极的发现中,才能认知,因为认知是在主体和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过程中建构起来的。皮亚杰还特别强调主体在认知中的作用:真正的知识不是教师传授给学生的,而是出自儿童本身,由学生主动地进行建构的。皮亚杰认为学习者与环境的相互作用涉及两个基本过程:“同化”与“顺应”。 同化是指个体把外界刺激所提供的信息整合到自己原有认知结构内的过程;顺应是指个体的认知结构因外部刺激的影响而发生改变的过程。同化是认知结构数量的扩充,而顺应则是认知结构性质的改变。在同化和顺应的过程中,最终走向一种动态的平衡。皮亚杰认为儿童在解决问题时如果能将知识同化到他已有的认知图式中,知识就不会很快被遗忘,但这种同化只有在儿童积极参与建构时才有可能发生,认知方面的积极参与,并不意味着儿童仅仅是摆弄某种材料,而必须在心理上积极参与才行。所以,学习所关注的,应该是儿童主动的心理建构活动。

    维果茨基对建构主义所作的最大贡献就是提出了“最近发展区”的理论。最近发展区概念是维果茨基在1931—1932年提出来的。维果茨基将最近发展区定义为“实际的发展水平与潜在的发展水平之间的差距”。前者由儿童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定,后者则是指在成人的指导下或是与能力较强的同伴合作时,儿童能够解决问题的能力。维果茨基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分成了三种类别:学生能独立进行的、即使借助帮助也不能表现出来的、处于这两个极端之间的借助他人帮助可以表现出来的。维果茨基明确指出了教学与发展之间的关系:教学促进发展,教学应该走在发展的前面,良好的教学走在发展前面并引导之。他认为:教学的本质不在于训练、强化业已形成的内部心理机能,而在于激发、形成目前还不存在的心理机能。作为教师,必须知道学生当前所处的状态,这样才好对症下药。维果茨基最近发展区的提出,为开发学生的潜能,建构他们新的知识结构具有重大的意义。

    “从语文课程的特点及学生语文学习的规律来看,语文教学应该是适合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基础之上的教学。”新课标指出:“应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去感受体验,重视对作品中形象和情感的整体感知与把握,注意作品内涵的多义性和模糊性,鼓励学生积极地、富有创意地建构文本意义。”语文分享教学认为:学习是知识的建构,学生是意义的建构者,教师是学生的帮助者和支持者。语文分享教学就是强调在学生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充分尊重学生的实际,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动性,让学生乐于学习,交流学习,分享学习。同时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原有经验,结合每个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指导和促进学生对知识的主动建构!让每个学生做自己地盘的主人。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语文分享教学·15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xmxxu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