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考研 | 藏象(一)

作者: 148a4098b41a | 来源:发表于2019-05-29 10:54 被阅读0次

1、按照脏腑的生理功能可分为脏、腑和奇恒之腑三类。

脏的共同生理特点:化生和贮藏精气

腑的共同生理特点:受盛和传化水谷;

奇恒之腑亦有六:①不与水谷直接接触(非腑)②是一个相对密闭的组织器官(非腑非脏)

③具有类似于脏的贮藏精气的作用。(非脏)

《内经》:①“所谓五脏者,藏精气而不泻也,故满而不能实;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也。”(这里的“满”和“实”,主要是针对精气和水谷的各自特点而言。)

②“精气为满,水谷为实。五脏但藏精气,故满而不实;六腑则不藏精气,但受水谷,故实而不能满也。”

病理上“脏病多虚”,“腑病多实” 治疗上“五脏宜补”、“六腑宜泻”。

2、 藏象学说的特点

藏象学说的主要特点是以五脏为中心的整体观。

① 以脏腑分阴阳,一阴一阳相为表里,脏与腑是一个整体。

脏与腑相为表里的主要依据是:

ⅰ 经络循行路线的阴阳相对;ⅱ 经络循行路线的相互络属;ⅲ 某一脏与某一腑在生理功能上的紧密联系。

② 五脏与形体诸窍联结成一个整体。

其华在面

其充在血脉

开窍于舌。

其华在毛

其充在皮

开窍于鼻。

其华在唇四白

其充在肌

开窍于口。

其华在爪

其充在筋

开窍于目。

其华在发

其充在骨

开窍于耳及二阴。

③ 五脏的生理活动与精神情志密切相关

肝心脾肺肾--魂神意魄志

3.、五脏

五脏的生理功能中心脏的生理功能是起着主宰的作用。

①肝者,罢极之本,魂之居也;在志为怒;在液为泪;在体合筋,其华在爪,在窍为目

②心者,神之居,血之主,脉之宗,生之本,神之变也;在志为喜;在液为汗;在体合脉,其华在面;在窍为舌。

③ 脾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者,仓廪之本,营之居也。在志为思;在液为涎。在体合肌肉而主四肢,其华在唇,在窍为口。

④肺者,气之本,魄之处也;在志为悲(忧);在液为涕;在体合皮,其华在毛,在窍为鼻

⑤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在志为恐;在液为唾;在体合骨,生髓,通脑。其华在发,在窍为耳及二阴。

4、五脏的生理特性

肝:⑴肝为刚脏,体阴而用阳。⑵其气易亢易逆,主生发。⑶肝喜条达而恶抑郁。

心:心为阳脏,而主通明。

脾:⑴喜燥而恶湿。 ⑵脾气主升

肺:⑴肺为华盖,与外界直接相通。 ⑵肺为娇脏,不耐寒热。⑶主宣发与肃降

肾:肾性潜藏,为固摄之本(主蛰守位)

5、 五脏的生理功能

肝:⑴主疏泄 ⑵主藏血

心:⑴主血脉 ⑵主神志,又称主神明或心藏神

脾:⑴主运化 ⑵主统血 ⑶主升清

肺:⑴主气、司呼吸 ⑵主宣发和肃降 ⑶通调水道 ⑷朝百脉、主治节

肾:⑴藏精,主生长发育生殖与脏腑气化 ⑵主水 ⑶主纳气

6. 心的主要生理功能

⑴主血脉(心主血脉包括心主血和主脉两个方面)

Ⅰ主血:“诸血者,皆属于心”

Ⅱ主脉:脉为血之府,①脉道的通利与否②营气和血液的功能健全与否。

血液在脉中正常运行,必须以心气充沛,血液充盈,脉管通利为最基本的前提条件。

2. 主神志(又称主神明或心藏神)

广义之神 “得神者昌,失神者亡”“神气”

狭义之神 “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

* 在中医藏象中,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不仅归属于五脏,而且主要归属于心的生理功能。故“所以任物者谓之心”

* 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①与心主神明的功能分不开的②还与其主血脉功能,即生血和运血功能有一定关系。

“血者,神气也。”“心藏脉,脉舍神”。心主血脉的功能异常,必然出现神志的改变。

8. 心与形、窍、志、液、关系

Ⅰ在体合脉,其华在面

“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血气皆上于面而走空窍.”

Ⅱ在窍为舌 心开窍于舌,是指舌为心之外候,又称舌为“心之苗”。

理论依据有四:

① 心与舌体通过经脉相互联系。“手少阴之别……循经入于心中,系舌本。”“心主舌”

② 心主血脉,而舌体血管丰富,外无表皮覆盖,故舌色能灵敏地反映气血的运行和判断心主血脉的生理功能。

③舌主司味觉的功能有赖于心主血脉的生理功能。心之气血通过经脉上荣于舌,使之发挥鉴别五味的作用。“心气通于舌,心和则舌能知五味矣。”

④舌正确地表达语言的功能,有赖于心主神志的生理功能.故说:“舌者,音声之机也”

Ⅲ在志为喜

“喜则气和志达,营卫通利。”“喜乐者,神惮散而不藏。”

“神有余则笑不休,神不足则悲。” 五志过极均能损伤心神。“愁忧恐惧则伤心。”

Ⅳ在液为汗

“阳加于阴谓之汗。”心在液为汗,是指心精、心血为汗液化生之源。

心主血脉,血液与津液同源互化,汗为津液所化生,故又有“血汗同源”

心又藏神,汗液的生成与排泄又受心神的主宰与调节。“惊而夺精,汗出于心。”

汗液的排泄还赖于卫气对腠理的开阖作用:腠理开,则汗液排泄;腠理闭,则无汗。

9. 肺的主要生理功能

Ⅰ主气、司呼吸(肺主气包括主呼吸之气和主一身之气两个方面)

(1)主呼吸之气:气体交换的场所 “天气通于肺。”

(2)主一身之气:“肺者,气之本。”“诸气者,皆属于肺”“气通于肺脏,凡脏腑经络之气,皆肺气之所宣。”

* 肺主一身之气的生成,体现于宗气的生成。

一身之气由先天之气和后天之气构成。宗气属后天之气①由肺吸入的自然界清气,②与脾胃运化的水谷之精所化生的谷气相结合而生成。

因而肺的呼吸功能健全与否,不仅影响着宗气的生成,也影响着一身之气的盛衰。

* 肺主一身之气的运行,体现于对全身气机的调节作用。肺的呼吸运动,即是气的升降出入运动。

肺的呼吸调匀是气的生成和气机调畅的根本条件。

气的不足和升降出入运动的异常(胃,肝),以及血的运行(心)和津液的输布排泄异常(脾,肾),均可影响肺的呼吸运动而出现呼吸的异常。

Ⅱ主宣发和肃降

①“宣发” 功能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其一,是通过肺的气化,使体内浊气不断排出体外。

其二,是使气血、津液输布至全身,外达于皮毛。滋养濡润所有脏腑器官;

其三,宣发卫气,调节腠理之开合,通过汗孔将代谢后的津液化为汗液排出体外

若肺失宣散,可出现咳嗽、吐痰、喘促胸闷、呼吸困难及鼻塞、喷嚏无汗等症状。

②“肃降” 作用主要体现于三个方面:

一是吸入自然界清气;

二是把肺吸入的自然界清气和脾转输来的水谷精微下行布散;

三是肃清肺和呼吸道内的异物,以保持呼吸道的洁净。“诸气膹郁,皆属于肺”“肺苦气上逆”

Ⅲ 通调水道(主行水)调节水液代谢的作用

肺主通调水道的功能依赖于肺主宣发肃降的生理功能,内涵主要有两个方面:

一是通过肺气的宣发作用,将水液和水谷之精中的较轻清部分宣发至全身,且主司腠理的开合,调节汗液的排泄。

二是通过肺气的肃降作用,将水液和水谷精微中的较稠厚部分,向内向下输送,经过至肾和膀胱的气化作用,成为尿液排出体外。

“肺主行水”、“肺为水之上源”

对肺通调水道有调节作用的生理功能:①肝的疏泄功能②肾的气化功能③脾的运化功能④腠理的开合功能。

Ⅳ 朝百脉,主治节

① 肺朝百脉 进行体内外清浊之气交换再将富有清气的血液通过百脉输送到全身。

“食气入胃,散精于肝,淫气于筋;浊气归心,淫精于脉,脉气流经,经气归于肺;肺朝百脉,输精于皮毛”

② 肺主治节 调节肺之呼吸及全身之气血水。其生理作用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一是治理调节呼吸运动:肺气宣肃协调,呼吸通畅均匀,体内外气体正常交换。

二是调理全身气机:通过呼吸运动,调节一身之气的升降出入,保持全身气机调畅。

三是治理调节血液运行:朝百脉和气的升降出入,辅佐心脏,推动调节血液的运行。

四是治理调节津液代谢:通过肺气的宣发肃降,治理和调节全身水液的输布与排泄。

10. 肺与形、窍、志、液的关系

Ⅰ在体合皮,其华在毛

⑴肺对皮毛作用主要有:

①肺气宣发,宣散卫气于皮毛,发挥卫气的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司开阖及防御外邪侵袭的作用;

②肺气宣发,输精于皮毛,即将津液和部分水谷之精向上向外布散于全身皮毛肌腠以滋养之,使之红润光泽。

⑵皮毛对肺的作用主要有:

①皮毛能宣散肺气,以调节呼吸。《内经》把汗孔称作“玄府”,又叫“气门”,是说汗孔不仅是排泄汗液之门户,而且也随着肺的宣发和肃降进行体内外气体交换的部位。

②皮毛受邪,可内合于肺。

Ⅱ在窍为鼻 鼻的嗅觉和嗅觉功能,都必须依赖肺气的宣发作用。

“肺气通于鼻,肺和则鼻能知臭香矣”“鼻为肺之窍,喉为肺之门。”

Ⅲ在志为忧(悲)

悲忧由肺精、肺气所化生,是肺精、肺气生理功能的表现形式。“悲则气消。”

Ⅲ在液为涕

涕,鼻涕,由肺精所化,由肺气的宣发作用布散于鼻窍。“五脏化液……肺为涕。”

11. 脾的主要生理功能

Ⅰ 主运化(是指脾具有把饮食水谷转化为水谷精微和津液,并把水谷精微和津液吸收、转输到全身各脏腑的生理功能。)

(1)运化水谷:

对饮食物的消化和吸收,实际上是在胃和小肠中进行,但必须依赖于:

①脾的运化功能,将水谷化为精微。

②转输和散精功能。把水谷精微“灌溉四旁”和布散全身。

“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

“脾为孤脏,中央土以灌四傍”“脾主为胃行其津液者也”。(脾的传输和散精功能)(2)运化水液:“诸湿肿满,皆属于脾” “肺为水之上源,肾为水之下源”。脾在水液代谢中起着重要的枢纽作用。

脾为“后天之本”、“四季脾旺不受邪”、“百病皆由脾胃衰而生也。”

Ⅱ 主统血(是指脾具有统摄血液在经脉内运行防止逸出脉外的功能。)

“五脏六腑之血,全赖脾气统摄。” “心主血,肝藏血,脾能统摄于血。“脾裹血,温五脏”

脾气统摄血液的功能,实际上是气的固摄作用的体现。

由于脾主升清,多以便血、尿血、崩漏等称作脾不统血。其出血特点是:出血时 间长,颜色浅淡,多发生在人体之下部。

Ⅲ 主升清(即“脾气散精,上输于肺”)

主要体现于以下两个方面:

⑴将水谷精微上输心肺头目:“脾宜升则健” “清气在下,则生飧泄。”

⑵维持内脏位置的相对恒定:“中气下陷证”

* 水谷精微的转输和布散依赖于:脾的升清和肺的宣发功能。

12. 脾与形、窍、志、液、时的关系

Ⅰ在体合肉,主四肢

* 脾在体合肉 “脾主身之肌肉。” “脾主运化水谷之精,以生养肌肉,故主肉。”

脾胃的运化功能失常,水谷精微及津液的生成和转输障碍,肌肉得不到水谷精微及津液的营养和滋润,必致瘦削,软弱无力,甚至痿废不用。健脾胃生精气是治疗痿证的基本原则,“治痿独取阳明”。

* 四肢是人体之末 “脾主四肢”。

四肢的营养输送,全赖于清阳的升腾宣发。 “清阳实四肢”(脾主运化和升清)“四肢皆禀气于胃而不得至经(径至),必因于脾乃得禀也。今脾病不能为胃行其津液,四肢不得禀水谷气,气日以衰,脉道不利,筋骨肌肉皆无气以生,故不用焉。”

Ⅱ 在窍为口,其华在唇

* 脾开窍于口 “脾气通于口,脾和则口能知五谷矣。”

* 脾之华在唇 “脾之合,肉也;其荣,唇也。”

Ⅲ 在志为思

“因志而存变谓之思。”思虽为脾志,但与心神有关,故有“思出于心,而脾应之”之说。 “思则心有所存,神有所归,正气留而不行,故气结矣。”

Ⅳ 在液为涎

涎为口津,即唾液中较清稀的部分,由脾精、脾气化生并转输布散。涎具有保护口腔黏膜,润泽口腔的作用,在进食时分泌旺盛,以助谷食的咀嚼和消化,故有“涎出于脾而溢于胃”

13. 肝的主要生理功能

Ⅰ 主疏泄(肝主疏泄,是指肝气具有疏通、畅达全身气机,进而促进精血津液的运行输布、脾胃之气的升降、胆汁的分泌排泄以及情志的舒畅等作用。)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调畅气机(最根本)肝的生理特点是:肝为刚脏,主升、主动

(2)促进血液与津液的运行输布:亦有赖于气的升降出入运动。

(3)促进脾胃的运化功能:一是促进脾和胃正常的升降。二是分泌胆汁,以助消化。

(4)调畅情志:“百病生于气也。”肝具有调畅情志的功能是调畅气机功能派生的。

(5)促进男子排精与女子排卵行经:

Ⅱ 主藏血(是指肝脏具有贮藏血液、调节血量和防止出血的功能。)

(1)涵养肝气(2)调节血量

“人卧血归于肝”, “肝藏血,心行之,人动则血运于诸经,人静则血归于肝脏。何者?肝主血海故也。”

(3)濡养肝及筋目:如肝血不足,不能濡养目,则两目干涩昏花,或为夜盲;若不能濡养筋,则筋脉拘急,肢体麻木,屈伸不利。

“肝受血而能视,足受血而能步,掌受血而能握,指受血而能摄。(4)为经血之源:肝贮藏充足的血液,为女子月经来潮的重要保证。

肝血不足时,可见月经量少,甚则闭经。

(5)防止出血:肝主凝血以防止出血。“肝者,凝血之本。”

“肝属木,木气冲和调达,不致郁遏,则血脉得畅。” “随神往来者谓之魂”,“魂之为言,如梦寐恍惚,变幻游行之境,皆是也。”“肝藏血,血舍魂。”

小伙伴们想了解更多中医考研书籍请到天猫云图盛世图书专营店选购,更多强化知识点可关注高教考试在线官网,有免费中医课程相送哦~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中医考研 | 藏象(一)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kfeet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