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博大精深,这篇文章来谈谈中医藏象学。
开篇先来分享《黄帝内经》里面一段经典的对话:
《黄帝内经》是现存最早中医的理论著作,这部著作,以黄帝歧伯等大臣们的问答形式而成。
据说黄帝很喜欢问问题,而他的臣子岐伯则很爱讲话。
有一天,黄帝问岐伯:五脏六腑之间的关系,谁贵谁戝呢?
于是岐伯思索了片刻,他巧妙地利用朝廷里的各种官职的作用,来比喻人体的五脏六腑。
为了更加容易地理解,岐伯把抽象的器官功能,用具体的方式来描述。
岐伯很强调身体的整体性,他说人体的任何一个脏腑都非常重要,缺一不可。
岐伯说:心是君主,掌管人体的意识与思考。
肺,则是宰相,辅佐着君主,负责治理调节气的进出,辅助心治理调节,还有气、体液跟其他器官的运行。
而肝就像将军,掌管策划和逻辑思考能力。
至于胆,就像是中正的判官,掌管直觉的思考能力。
黄帝听了点点头,岐伯又继续说了,胆中维护着心而接受其命令,是臣使之官,一个人的喜乐靠它传达出来。
脾与胃就是仓廪之官,消化吸收天地间的各种美味。
大肠则是传道之官,它能传送食物的糟粕,使食物变化为浊物排出体外。
小肠是受盛之官,将粮食去物存精,吸收营养物质。
黄帝说,岐伯说得有道理,继续问下去。
岐伯又说,接下来讲肾。
肾是作强之官,他能够令人动作轻巧耐重劳。
而三焦,它能够通行水道。
膀胱,就像是这州都之官,负责尿液储集与泄洪管理,这十二个官员都很重要。
其中最重要的是君主,在肾明的君主领导之下,官员们才能各司其职。
黄帝听了,说得真是太好了。
我一定把这段话保存下来。
关于藏象学,这里面的学问博大精深。
什么是藏象?
就是藏在身体里面的脏气,所表现出来的形象。
我们看到岐伯说有十二个官,但是五脏六腑明明是十一个,这多出一个是膻中。
那么,什么是膻中呢?
膻中这个东西,我们去看心脏的解剖,可以看到心脏,外面还有个心包膜。
关于心包膜,中医里就叫做膻中,其它也叫心包,这个作用在西医里面,看不出什么作用。
但在中医里,因为中国是一种帝王制,帝王制的时候,當心是君主,心是代表君主,我们都不会说心会错,所以都会有个代罪羔羊,就是心包。它的功能跟心差不多,几乎完全一样。
人体内部的脏腑,无法用科学仪器辨别出来,但是从中医的角度来看,内部的病变可以通过外在表现出来,这就是所谓的以表知里。
但是中医的脏腑,跟西医的解剖学的器官,它究竟有什么不一样呢?
这个问题就是目前最大的困扰,因为你在谈一个肝的时候,从西医来看,或者现代人,都会想到它是个肝脏,就想到那块肝脏的里面,实事上中医是函盖更广的。
为什么会这样子呢?
我们拿“心”来比喻吧!“心”这个字,早在甲骨文时期就已经出现了,这说明华人使用这个字的年限,已经超过二千年以上了。所以这个“心”字,它本来就有自已的含义。
可是,在西方医学崛起之后,最开始是往东传,当时传到第一个的是日本国。
在日本,很久很久以前,他们也在使用汉医,他们称之为汉医学,所以当他们讲到的肝心脾肺肾的时候,看到西医的那个脏器,它就直接把中医的某些知识与西医结合起来了。
如今,当西医成为主流医学的时候,就变成说肝心脾肺肾,都是在讲心脏肺脏肝这些东西。
所以说,将中国文字利用到中医里面的时候,它的涵盖范围本来就很大了。
关于上述描述的这些专业术语,最早是在中医里先用这些名称的。
但是,古代是怎么知道人体内的五脏六腑的呢?
古人们还是真的亲眼看得到的。当一个人死掉以后,这些死掉的人,可能会被破掉人体里面的脏器官,可是,当时他们并没有仔细的观察。
对于解剖人体里面的东西,不管在中国古代,还是在欧洲的古代,它都是很禁忌的,禁忌是因为帝王制度原因,所以它一直被压到很晚,到宋朝的时候才开始放开。
那时,对于这些脏腑,它在古人们的心中,只是有一个形象,有了形象之后,那该怎么办呢?
古人们发现这个脏腑出问题时,就会出现一些微兆,当些征兆出现了之后,它们想办法去治疗。通过不断的观察与尝试,总结一些规律出来。
比如说拿心脏来说吧!去治疗心的时候,这些征兆竟然就会降下来,证明它告诉你心是管这些功能的,它跟这些有一定的关系,经过后面不断的归纳,所以形成了五脏六腑这个系统。
那么怎么区分五脏六腑呢?脏与腑是怎么分的呢?为什么会这样分呢?
最简单,我们先从六腑来开始。
六腑,它都是水与食物经过的地方。我们可以把它看作是一个容器,东西进去了之后会排掉。
五脏与六腑之间的关系:
心管小肠,肝管胆,肺管大肠,脾管胃,肾管膀胱。
所以说,脏气本身就是一个调节中心。
为了更加容易理解,打个比方:
警察在执勤的时候,警察管制的每一个路口,他们各自都有自己的责任,这些路口由谁来管,背后都有一个指挥控制中心,指挥控制中心代表的就是一个脏,警察们在路口履行各自的职责,而那些警察就是腑,以上这个例子上,大家就应该很明白了。
上图是五行对照人体分类表:
从上表可以看出,五行与人体的各个器官之间的关系。
五官:目、舌、口、鼻、耳。
如,肝开窍于目,肾在窍为耳等等。
肝不好,眼睛看不清楚,眼睛黄黄的,代表肝不好,黄疸病出现了。
五脏之间,他们之间是相互管理的。
肝是管你的胆的,心是管你的小肠的,脾是管你的胃的,肺是管你的大肠的,肾是管理你的膀胱的。
在我们身边,我们最常听见这个东西叫脾胃。
比如说,有位大哥说你的脾胃不好,他是怎么知道的呢?
脾是管胃的。胃是专门吸收食物的,食物进到胃里面时,需要慢慢地进行消化,但是胃决定要吸收多少,或要怎么吸收,是由脾来决定。
假如脾坏掉了,你即使吃太多的东西,它也没办法吸收,因为没有人指挥怎么吸收。
但是胃不好,会不会影响脾呢?
当然会呀!
如果你吃进来东西,你的胃不动,它即使要吸收,也吸收不到很好的东西。
所以他们之间会有一些比如说脏管腑的功能,但腑生病了也会影响脏的功能。
那么肺与大肠相距十万八千里,为什么说肺会影响大肠呢?
一般人很难把这两个想在一块儿。肺是主呼吸的,大肠是主消化系统的,为什么他们会息息相关呢?
这个在中医里面,有一个很独特的见解。
其实在西医中,也很容易理解的,就像我们在呼吸的时候,我们呼吸的这个胸,在这个肋骨下面有个横隔膜,这横膈膜在吸气的时候,它会往下降,往下降的时候,我们肺的空腔就变大,它就可以把空气吸进去,这就是呼吸的方式。
假如我们要呼气,肺的空腔就会收回来,可是它在收放的时候,在这个横膈膜下面,它就是大肠,它就开始去挤压你的大肠,然后你的大肠就好像被按摩一样。
呼吸的时候大肠就像是按摩,肠会一节一节地蠕动,蠕动的时候你就好方便,你的大便好排。
所以肺好的人,大便看起来也会好一点。
但是相反过来,
你的肠子如果全部都是排泄物,都不动,假如你要呼吸的时候,这时横膈膜就会下降,底下就有东西顶着你,横膜下不去,我们呼吸就会不好。
所以说,假如你的大肠不好,你的肺也会受到影响。
所以说在古代,古人们就已经观察到这些生理或病理的一些现象,而且它很早以前就定义。
关于古代解剖的一些历史,
北宋在中国古代解剖学史上,有重要的成就,
此期间前后曾进行过,两次人体解剖活动,并产生了两部人体解剖学图谱,即欧希范五脏图和存真图。
在宋世宗年间,广西地方官府处死欧希范等五十多名叛军后,并解剖死者的胸腹,他们仔细观察了这些死者的内脏器官,并由画工们描绘成图,这便是欧希范五脏图,是已知最早的有体解剖图。
存真图则是宋徽宗崇宁年间,由医家杨介和画工,根据他们所观察到的,死刑犯屍体,胸腹内脏绘制而成的解剖图。
从现代人的眼光来看,这时的解剖纪录,有一些错误的地方,不过在当时已是很大的进步了。
但这两本解剖书,后来都没有流传下来,只有部分章节,还保留在后世的医书中。
本篇文章为松松哥观看某节目中医分享内容,梳理的重点知识内容,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希望本篇文章分享对你有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