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道《持续的幸福》是因为《认识自己,接纳自己》,两本书是同一个作者写的,读完《认识自己,接纳自己》后,我觉得写得好,于是就网上搜索该作者,发现他还有别的书,包括了《持续的幸福》。
《持续的幸福》买回来后,我先粗略翻读了一遍,还在书里简单做了笔记。
谈到“幸福”,就免不了谈及人生,阅读关于幸福方面的图书,不但有改善情绪,平和心灵的作用,还能对关于人生问题的思考得更加深入。
最近情绪不太好,于是就想再读一读,把它读透彻一些。
阅读目录,全书共2个部分,10章,每天阅读1章,10天读完,把它读透。读完输出不少于800字的笔记,视为完成。
每天读几遍,读多长时间,什么时候读,什么方式读,什么形式读,不限制。
生命是一个过程,过程中无时无刻,都有我们的感受,有时候感受好,有时候感受差,不同的状况,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感受。
以前听一位老师讲过,人生成功没有标准答案,如果一定要有一个标准的话,那就是满意度。
我一直不太理解。人生是一个过程,每个阶段都有每个阶段的感受,我今天感觉很糟糕,或许我明天感觉就很良好。那这个满意度是以哪个阶段的为准呢?
马丁·塞利格曼在幸福1.0中,把积极的情绪、投入和意义,视为人生满意度的三个衡量指标。
我今天感受不好,不等于我今天做的事情没有意义。我感受不好主要是负面情绪带来的,我忽略了另外两个指标,即意义和投入。
有人问史玉柱:“你破产巨额负债这段经历有意义吗?”史玉柱沉默片刻,说道:“这得看在什么阶段,如果在我负债破产那个阶段,我简直觉得糟糕透了,现在回过头来看,我觉得那段刻骨铭心的经历是十分有意义的,如果没有那段落魄的经历,不会造就现在的史玉柱,也不会有现在的巨人网络。”
作者在书中谈到了自身的两段经历,一段经历是在机场做了一次背部按摩,因为这按摩让他感觉舒服而去做,一段经历是在家耐心听完6岁女儿弹的糟糕透了的钢琴练习,这让他感觉不好,但他还是耐心听完了,因为这是他作为父亲的责任,丰富了他的人生,让他觉得有意义。
情绪是当下的,意义则不一定。
当下觉得没有任何意义的经历,不等于不利于将来,自我觉得没有意义的事情,不等于社会会这么看,不等于他人会这么看。
当下感觉不好的事情,也不等于这件事就没有意义,当下觉得好的事情,也不等于这件事就很有意义。
意义是对现实的解读,而不是一种感受,感受来源于情绪。
投入是一种忘我的状态,虽然过程中没有感觉,但在事后回顾却别有一番滋味。
有时候一个人在家百无聊赖,怎么着就觉得不对劲,于是控制自己耐心读点书,过程中有些吃力,渐渐就投入了,忘我了,深入想了很多,不知不觉三个小时过去了,当我停下来回想时,那种感觉真的很美妙。
投入的事情不一定有意义,但投入时那种忘我的境界,一定好过负面情绪带来的不好感受。多些这样的投入无疑能增加我们的人生满意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