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语文教学
【新教育·构筑理想课堂】《核舟记》我这样教

【新教育·构筑理想课堂】《核舟记》我这样教

作者: 伊水芳草苑 | 来源:发表于2019-04-18 22:34 被阅读249次

        【特别提醒】文言文课下注释是用来帮助我们解读文本的,不是用来背和抄的;阅读提示是引导我们解读文本的,不是忽视的;课后思考探究题是引导我们解读文本的,要好好使用。

                                                    ——伊水

    【新教育·构筑理想课堂】《核舟记》我这样教

        《核舟记》明末江南才子魏学洢,给民间微雕艺人王叔远作品“大苏泛赤壁”做的一篇记。这是一篇文言文,又是一篇说明文,语言生动、简介,条理清晰。我是这样教学这一课的。(学生利用早读疏通文意,熟读课文)

    首先,围绕题目提出问题。

    1.核舟有多大?

    2.上面刻了些什么内容?

    3.谁​刻的?他技艺怎样?

    4.作者写作这篇文章的目的是什么?

    5.什么是"记"?

    6.《核舟记》是游记吗?

    第二,分析“阅读提示”

    阅读提示:

            一个长不盈寸的核桃,刻而成舟,生动的表现出苏轼泛舟赤壁的场景,令人赞叹。本文用简洁、生动的语言,再现了雕刻者高超的技艺,阅读时要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发挥想象,感受这件艺术作品的巧夺天工之美。

    把握以下重点:

    1.核舟的大小、核舟的主题(长不盈寸、大苏泛赤壁)。

    2.作者的情感(赞叹)。

    3.语言特点(生动、简介)。

    4.雕刻者技艺(高超)。

    5.想象。

    6.核舟巧夺天工之美。

            这样一分析,我们围绕课题提出的问题1、2、3、4基本已经解决,课文还没读,问题就迎刃而解,这就是合理利用教材的体现。接下来我们剩下第五、六两个问题,我们可以查阅资料解决。

          “记”主要是记载事物,往往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

    分类

    ①碑记:古代一种刻在石碑上记叙人物生平事迹的文体。

    ②游记:是一种描写旅行见闻的散文体裁。

    ③杂记:是古代因事见义,杂写所见所闻不多加议论的散文体裁。

    ④记……事:是古代记载人物生平事迹的文体。

            根据我们查阅的资料,对“记”这种文体有个大致了解,在接下来的课文阅读中,我们再次判断落实。

    【新教育·构筑理想课堂】《核舟记》我这样教

    三、设置问题,理解课文

    问题设置1:趣读课文,抓住每段关键词,理清说明顺序。

    一、奇巧——大苏泛赤壁

    二、舟舱——船头——舟尾——船背

    三、技艺灵怪

            2——5段采用空间顺序介绍了核舟的主要内容,据此判断,文章为介绍事物的说明文。文章主要介绍了这枚核舟上雕刻的人、物情态,表达作者对雕刻者高超技艺的赞叹之情。

    四、趣读训练

          第三、四段分别描写了船头三人的动作神态和船尾两个舟子的动作神态。如果单纯背诵,学生会感觉绕口,我们采取趣读,借助肢体语言,讲课本文字内容以动作表演的方式边读边演,学生们一边感受,两遍表演,三遍一边演一边背,在笑容和快乐中,人物形象活灵活现。

    问题设置2:作者是如何表现雕刻者高超技艺的?

    思路点拨:

    1.请结合每段关键词和课下注释。

    2.从文章结构和内容方面进行归纳。

    课下注释选用:

    a.[奇巧人]指手艺奇妙精巧的人。(文章开头赞叹王叔远手艺奇巧)

    b.[视端容寂]眼睛正视着茶炉,神色平静。(文中对五个人物的情态描写栩栩如生)

    c.[若听茶声然]好像在听茶水烧开了没有的样子。(文中描写)

    d.[技艺灵怪矣哉]技艺也真神奇啊,“矣”和“哉”连用有加重惊叹语气的作用。(结尾对雕刻者神奇的技艺高度赞叹)

    归纳如下:

    1.文章开头用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我们从奇巧人,这个词可以得知,他指的是手艺奇妙精巧的人,文章开篇就对王叔远的技艺进行了赞叹。

    2.文中第2段,在描写核舟主体部分的时候,对人物情态描写的惟妙惟肖、栩栩如生。同时,我们注意到几个数字,比如“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结尾的地方有“统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为箬篷,为楫,为炉,为壶,为手卷,为念珠各一,对联、题名并篆文,为字共三十有四。而计其长曾不盈寸。”一个长不盈寸的小核桃和尚,竟然刻下了34个字,这么多人物,足见雕刻者技艺之高超,手艺之灵巧精妙。

    3.文章结尾,作者用一句“嘻!技艺灵怪矣哉!”对王叔远的神奇的技艺又进行了高度赞叹!

    【新教育·构筑理想课堂】《核舟记》我这样教

    问题设置3:小组合作设计一个表格,理清本文的说明顺序,并讨论,作者为什么不按照船头中见船尾的顺序一一介绍。

    思路点拨:

    1.认真阅读第二段内容,结合课下注释,思考这段内容的独特之处及与下文的紧密联系。

    2.课下注释是帮助我们理解课文的,不是用来背的。

    归纳总结提示

    课下注释选用:

    a.[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后赤壁赋里的句子。

    b.[清风徐来,水波不兴]赤壁赋里的句子需慢慢的兴起。

    c.[石青糁之]意思是用石青涂在刻着字的凹处。石青,一种青翠色的颜料,糁,用颜料涂上。

    解读分析:

            本文整体使用了总——分——总的结构,第二部分使用了空间顺序。

            根据“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两个句子我们可以知道,它出自《后赤壁赋》和《赤壁赋》里的句子,由此我们可以判断核舟上所刻的内容,就是大苏泛赤壁,这样既照应了文章开头,又引起下文对大苏泛赤壁内容的介绍,使得内容前后衔接,过渡自然。

            我们根据“石青糁之”这个注释可以知道,窗户上刻的8个字的颜色比较醒目,作者在观看时能够第一眼看到的,因此把中部的船舱放在首先描写的位置。又因为船舱中部高于船头和船尾,这也是观赏的时候首先看到的,因此这篇文章在介绍核舟的时候先介绍了船舱,后介绍船头、船尾。

    问题设置4,本文的语言简洁、严密,生动,是结合文中的语句作出具体分析。

    1.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语言简介,“奇巧”二字点出王叔远手艺奇妙精巧,“径寸”一句,用简介的语言再一次对王叔远高超技艺进行补充说明,接着引出本文的说明对象“大苏泛赤壁”的核舟。两句话分别交代了王叔远的手艺和本文的写作对象。

    2.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

    本句语言严密。“约”和“可”都是“大约”的意思,表示猜测,介绍核舟的长高,提现了说明文语言的严密性。

    3.舟尾横卧一楫,楫左右舟子各一人,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横木,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炉上有壶,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本句描绘了船尾两个舟子各具情态,出神入化。一动一静,神态、动作各不一样,勾画入神,两人的形象跃然纸上,提现了说明文语言的生动性。

    问题设置5.发挥想想,说说这件艺术品巧夺天工之美。

    思路点拨:

    1.细读课文内容,从内容、结构、语言、人物等方面体会核舟巧夺天工之美!

    2.有条理的赏析课文,并批注在课本上。

    3.核舟作品本身之美。

    归纳总结如下:

    1.精致之美

          民间艺人王叔远在“曾不盈寸”、万里挑一的桃核上雕刻出一艘船,五个各具情态、形神兼备的人物和其他事物,不能不说这个微雕艺术品精致之极啊!

    2.传神之美

    这艘核舟之上最为传神的要数五个形象鲜明、情态各异、形神兼备的人物了,每个人的动作、神态各个不一,或动或静,或坐或卧,或俯或仰,刻画神奇。

    3.动静之美

    船头苏黄共阅手卷,如有所语,佛印手拿佛珠,静观山水美景,船尾两个舟子一仰面若啸呼状,一个若听茶声,一动一静,动静结合,栩栩如生。

    4.细节之美

    对于人物的刻画,雕刻者不仅注意其神态动作,也注意其细节动作,例如“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对于衣褶中相比的两膝,描写也清楚形象,可见雕刻者心细如丝,技艺之高超。

    【新教育·构筑理想课堂】《核舟记》我这样教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新教育·构筑理想课堂】《核舟记》我这样教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kfgxg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