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网上看到一个文案:
在搞钱和搞对象之中 我选择了搞笑
在发光和发热中 我选择了发疯
在有钱和有才中 选择了有病
在好看和难看中 我选择了好难看
在脱贫和脱单中 选择了脱发
在努力和摆烂中 我选择了努力摆烂
在你的心中,我是哪一种?
这是一个博主根据凤凰传奇的《自由飞翔》改编的一段词。看了这段搞笑的词,我觉得这写文案的人真是厉害。不得不说,有些人的脑洞开的挺大的。
这几天的自己,有点懒散了,就像题目中说的,在刷字和刷书之间,选择的刷视频。也并非这些视频有多好看,而是觉得自己丧失了刷字和刷书的能力,每次点击进去,总是不知道该看些什么,写些什么,就退出了。
没有了动力,现在每天就只写一篇1200+字的文章,这点字数还是拼拼凑凑而成,感觉自己没有进步,反而退步了。
前进两步,就会后退一步,这是成长的过程。在后退一步的时候,再怎么想阻止,也无能为力,只能等这段懒劲退下来,才能再次起步。
主要还是自己眼界有限,局促在这狭窄的小地方,身边都是那么几个熟悉的人,翻来覆去都是那些家长里短,无法拓宽自己的思维。看书也没能真正的静下心去钻研,如何有效学习,也不懂,总是凭着自己的惯性思维去思考问题,不懂举一反三,脑洞开不了。
现实生活就是这样了,自己没有能力改变现状,也不可能为了开阔视野,一个人跑出去旅游,旅游也不过是换个地方吃饭睡觉。思维定住了,去到哪里都差不多,要改变思维模式才是关键。
读书是最低成本的提升自身价值的途径,但是如何有效读书?读有所思,学有所用,不是把别人的文字复制粘贴,而是把别人的观点用自己的话说出来。
现在看的文章多数是那些别人咀嚼过、消化、吸收再整理出来的。这样现成的文章,读起来的时候,感觉那些文字都说到了自己的心坎里,每每读起来都是频频点头,说得很有道理。这当中缺少了自己思考的环节,也就没有自行创作的练习。
也不是说看这些文章没有好处。在我们自己不能摸索出一些写文的套路时,多看别人的现成文章,继而去模仿,这也不失为一个写文的好办法。
最好还是看那些经典的作品,有自己的思考,从中能体验的读有所悟的快乐。
接受几十年的教育,形成现在循规蹈矩的思维模式,现在说要为了写文,去改变,去打开脑洞,有些根本不符合逻辑的事情,想不出来啊!
循规蹈矩,按部就班的事情,写出来,自己都吸引不了,更别说与之不相干的读者了。
前些日子,一直接收到来自心底的一个暗示——天天记这些如流水账的文字,没有用的。
没有用,没有用,多了,自己也觉得真的没有什么卵用。
近来这么丧,其实还有一个原因——写出来的文字,不知道如何修改,只是改下错别字,增减一些文字,读起来拗口的句子,改一下。那些为了迎合主题,大修大改的,从来没有过。
先完成再完美,是鼓励自己坚持下去的口号,反复修改的步骤不能逃避。
浏览了一个小时文友的文章,有几篇是激励伙伴们在写文这件事上,脚步不要停,还晒出了他们的稿费。
口号喊得多么响亮,都不如实质上的鼓励。看了这些先行者,他们的努力得到了肯定,我似乎又有了写下去的动力。
说到这里,我想起,自己走上写作这条路的初心并不只是为了赚钱稿费呢。
在刷书和刷字中,选其一即可,不要有第三个选项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