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易克嶷、匡互生等人在计划着围攻赵家楼的路线和行动方案。
许德珩和罗家伦一起在商讨《北京学界宣言》:“……中国的土地可以征服而不可以断送!中国的人民可以杀戮而不可以低头!国亡了!同胞起来呀!”,并由罗家伦负责印刷几万份,准备第二天向游行队伍发放。
张国焘和邓中夏等人在讨论演讲稿;还有一些同学在裁制条幅,并书写上“外争主权,内除国贼”“誓死力争,还我青岛”“取消二十一条”“拒绝在和约上签字”等标语;另一些同学则把写好的标语用竹杆串起来,准备明天游行时用……
1919年5月3日晚,位于北大红楼一层东侧北端的“新潮社”编辑部里,“新潮社”和“国民社”的学生们,在结束了决定第二天在天安门前举行示威游行的学生联合会议后,群情激奋地聚集在这里,连夜购置布匹、赶制旗帜、书写标语。
“新潮社”是北京大学成立的第一个学生社团。在《新青年》的影响下,傅斯年、罗家伦、顾颉刚等学生也筹划创办一个杂志,向社会发表自己言论,宣传自己主张,从而影响文化学术、世道人心。1918年12月13日,《北京大学日刊》刊登了《新潮杂志社启事》。启事说:“同人等集合同趣组成一月刊杂志,定名曰《新潮》。专以介绍西洋近代思潮,批评中国现代学术上、社会上各问题为职司。不取庸言,不为无主义之文辞。成立方始,切待匡正,同学诸君如肯赐以指教,最为欢迎!”启事还公布了首批21名社员的名单。全体社员均为杂志的撰述员。杂志社下设编辑部和干事部两个部门,均为3人编制,任事者由社员选举产生。
蔡元培、陈独秀、胡适、钱玄同、李大钊等对这个杂志和社团非常支持,李大钊还在北大红楼图书馆里为他们提供了一个房间作为编辑部。“新潮社”一开始就旗帜鲜明地站在新文化运动的立场上,与《新青年》同声相应,同气相求,与旧势力、旧传统、旧思想展开了激烈的斗争。
与此同时,学生许德珩、易克嶷、高尚德等人成立了“国民社”,创办了《国民》杂志。“国民社”虽是一个中立的社团,但在五四运动中积极行动。“新潮社”和“国民社”成员罗家伦、易克嶷、傅斯年、杨振声和许德珩等都是五四运动的领袖人物。
在北大红楼一楼东侧“北大红楼旧址复原的五四运动筹备室”里,看着桌面上似乎还未干透的标语,墙边树好的旗帜,以及游行需要的铁皮喇叭、水壶等,眼前仿佛出现了1919年5月3日夜,进步学生们为了第二天的游行彻夜忙碌的场景。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