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随笔散文天津市成长励志
春节,小时候盼着收红包,长大了盼着放长假

春节,小时候盼着收红包,长大了盼着放长假

作者: 橋樵的简号 | 来源:发表于2019-01-24 16:59 被阅读3次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2019年的春节将近。

          小时候,一年到头最开心,也是最期盼的事情就是春节过年。因为,过年就可以穿新衣服,吃好吃的、放鞭炮、收到压岁钱。如今的我,已经渐渐失去了过年的兴趣,再也感受不到童年时过年的幸福感和喜悦感。“没年味儿”是近几年经常被人说起的话题,网络上有很多相关的文章分析和评论这种社会现象。我认为简单说,就是因为人们的生活水平不同了,平时想吃就吃了,想买的随时可以买,每年商家搞的“双十一”和“双十二”全国沸腾,比春节还热闹。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温饱解决了,人们的基本生活需要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和满足,通俗地说就是,“盼头儿少了,年味儿自然也就淡了。”

          我在天津的胡同平房里长大,不需要参与每年浩浩荡荡的铁路春运大潮,也就感受不到春节前买火车票的压力和紧迫感。春节过年,唯一能令我升起一丝丝盼头儿的就是悠长的七天假期。

           蓝色地球不停地转动,时代也在不断地变化中。八、九十年代的天津经济水平无法和二十一世纪的天津比较。那时候的天津人没有见过摩天大楼;没有见过奔驰、劳斯莱斯、宾利汽车;没有见过网络和手机,我们这些孩子拥有的就是无忧无虑的童年时光。因为,那时候的我们不会被父母逼着上学前补习班(没有老师开补习班),父母不需要为孩子入学,买“学区房”卑躬屈膝地请客送礼(没有“学区房”这个概念),不是大院里长大,只是胡同里长大的孩子都是“就近入学”。我家和学校就隔着几条街道,学校的教职员工也都住在附近,邻居的亲戚就是附近中学的老师,大家每天低头不见抬头见,互相熟悉。

           中国民间俗语:“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炖锅肉;二十七杀只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老太太过年,一年不如一年。”

           天津有三宝:鼓楼、炮台、铃铛阁。过年了,无论是城里人还是农村人,必不可少的就是要买年货。每逢春节前夕,父母就会带着我去天津的古文化街买春联、吊钱儿、年画、窗花、福字、门神为辞旧迎新做准备。

          “春联”的出现,据说是在明初。穷苦出身的明太祖朱元璋登基之后,在民间微服私访时见到一家没有贴春联,皇帝很生气,后果很严重。亲手写了一副春联让这家人贴,结果人家还是没贴,质问原因时则说了一堆恭维皇帝的话,“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初登大宝的皇帝心情美丽了,赏了这家人一笔钱,春联就成了民间习俗之一。

         大年三十的早上,父母把家里的白面倒在一个小锅里,再倒一些水,然后手工熬成浆糊。那时候,几乎家家都是这样,没听说过谁家用百货公司买的固体浆糊贴春联的,更不用说双面胶,用胶带贴春联是多年以后的事情了。大门上的“福”字有正着贴的,也有倒着贴的,吊钱儿随风飘动,一眼望去,整个胡同里红红火火煞是好看,年味儿十足。

           过了腊八,就是年。按照民俗该做的准备都做完了,就盼着年三十晚上放鞭炮和熬夜了。熬夜对身体不好是常识,大家都知道。如今也一样,没听说过有哪家的家长鼓励自己的孩子经常熬夜的,除非父母喜好打牌、打麻将,让孩子在旁边伺候牌局。

          每年过年,天津人还会准备素什锦。“素什锦”就是各家各户根据自己的口味,将蔬菜混搭在一起的凉菜,包括菜花、胡萝卜、藕片、腐竹、花生、芹菜、木耳等。

           民间习俗,三十晚上不关灯,家家户户灯火通明直至初一。厨房里一阵煎炒烹煮之后,热菜和凉菜摆满了一大桌。父母拿出家里珍藏的酒水,全家人围坐在桌边,一边看着春节晚会,一边吃吃喝喝,说说笑笑过大年,期盼着来年顺顺利利的美好幸福生活。小孩子则盼着初一去亲戚家串门子,收红包,幸福死了。当然,这个幸福感就是心里美一会儿,红包到不了自己的口袋里。因为别人家的孩子也在眼巴巴地盼着收红包,我的红包很快就被父母转送到了别人家孩子的口袋里,循环往复,一年又一年……

    (图片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该文任何形式的转载都请联系橋樵获得授权并注明出处。微信公众号~心灵探索笔记)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春节,小时候盼着收红包,长大了盼着放长假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kfluj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