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我是安迪。这是我的简书百日不间断日更挑战第025天。静时读书,动时跑步;专业陪娃,副业写书;终身成长,永不止步!
“开悟”这个词很常听到,但开悟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呢?似乎很少听说过。
是体验过开悟感觉的人太少,还是开悟的感觉难以描述?又或者是体验过这种感觉的人不说,因为怕被人当成“异类”?
昨天我说今天要开始在简书连载我的书。今天研究了一下,在简书开通连载还需要申请需要付简书贝什么的。我还不大熟悉这些操作,可能还要研究一下才能开始连载。
今天的文章就先发一段我书里描述自己“开悟”体验的文字吧。这本书正是因那次“开悟”而来。
我认为“开悟”并不是什么玄学,也不神秘,只是一种个人心灵成长过程中的自我认知突破带来的喜悦感。
我想,一个人只要不放弃对自我成长的追求,一定会在人生的某个阶段体验到这种“顿悟”,只是每个人的体验可能是不同的。
下面这张图是心灵成长类课程或文章里常见的一张图,“开悟”被列为最上层的情感情绪体验。的确值得追求,因为那种感觉真的很奇妙很美好。

以下文字摘自即将连载的书的引言部分:
这种体验是他从未有过的,他认为这是一种“天赐”。在开始写日记的那几天里,他欣喜若狂,常常情不自禁地手舞足蹈起来,像个孩子一样。
他觉得自己很幸运,因为他“看见”了孩子,也“看见”了自己内心的那个小孩。他认为这一切都是受女儿这个“婴儿佛”的点化而来。有感而发,他为女儿写了一首诗:
《遇见/看见》
遇见你之前,
我从未真正长大。
遇见你之后,
我决定不再长大。
很幸运,
我看见了你头顶上的光,
那百分之百的幸福将我瞬间照亮。
很幸运,
我看见了你身后的翅膀,
那没心没肺的快乐让我也能飞翔。
我会温柔地告诉你世界的真相,
但决不阻扰你对这世界的想象。
我会尽我所能保护你平安无恙,
但决不阻挡你探索未知的渴望。
孩子,你是天使。
这并非只是个比喻句。
我会守护你直到你不要我想自己飞。
仅仅是守护而已,我教不了你任何东西。
所有的育儿秘籍于你都是废纸一堆。
你是射向未来的箭,
我会用尽全力把自己这张弓拉满。
能飞多远就飞多远,
就算我已不在人间,
我们依然可以在天堂遇见。
水满则溢。
安迪内心被这种幸福感撑得受不了,他迫不及待地想要跟全世界分享这种快乐,因为这种快乐是如此简单,如此易得。
然而,当安迪想要把心中的狂喜和所谓“开悟”的体验跟孩子妈分享的时候,矛盾再次出现了。她认为他在发神经,她甚至认为他应该去看心理医生。
这让安迪一下子从云端跌落到了谷底,情绪就像过山车一样,大起大落。他喃喃自语地说,我要写一本书,写我自己的故事,否则我会疯掉的。
她说,就你那些肮脏的破事,有什么好写的?你就不怕女儿长大后看到了,知道你是那样一个人,她该作何感想呢?
换作往常,这话一定会让安迪暴怒的。可是这次安迪听了这话并不感到气恼——“佛”怎么可能会如此轻易动怒呢?
妻子的话反而坚定了安迪要写自己前半生故事的决心。他不怕女儿长大后知道他那些“肮脏的破事”,因为他觉得自己干净得像一尊佛一样。等女儿长大了,他也会把书给女儿看,告诉她,你爸爸就是这样一个人,他就是这样长大的。
为什么他要写自己前半生的故事?
因为他试图找到自己那些愤怒和悲伤的来源,它一定隐藏在过往的经历之中。知道了来源,或许就能斩断这种纠缠,让自己从“旧我”中解脱出来,获得新生,犹如化蛹成蝶。
人们常说“破茧成蝶”,这是错的。可能是大多数人都以为是外界因素阻碍了自我的成长和发展,所以给自己设想了一个难以突破的“茧”。
其实,蝶类是没有茧的,蛾类才有茧。成蝶,只要咬破那层薄薄的蛹壳就可以了,蛹之外就是天空,就是大自然,没有茧。即便是有茧的蛾类,不也照样可以破茧而出。
一口气写完五大本日记之后,安迪开始在电脑上写自己前半生的故事,那是他跟“昨日之我”的一场对话,是一次对自己灵魂的拷问和解剖,是忏悔,是反思,也可能是自我救赎。
这肯定会很痛,但安迪决定遵从自己内心的指引,勇敢地进入那个玄妙莫测的方寸之地——它只有拳头大小,却可能是宇宙的中心。
他下定决心要把自己像洋葱一样一层层剥开。剥完外面的烂肉,也许就能够看见里面尚未烂去的初心,或许依然鲜嫩,能让人流泪。
人,只要还会流泪,就没有彻底烂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