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个孩子叫醒了我们,他在奔跑着叫醒更多人,飞机的机枪打中头部,倒在血泊中。。。”
抗美援朝医疗队员吴梅珍奶奶回忆说,70年来,每每回忆起当年的战争,这一幕永远烙印在她的记忆中。
吴美珍出生于广东新会县,1950年,她刚满21岁,此时的她很爱看《当绞套架在脖子上》等革命小说,祖国发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号召,年轻的她瞒着家人踏上了抗美援朝的征途。
1951年3月,跟随大部队,跨过鸭绿江,来到了朝鲜境内。
运送医疗物资的列车,刚入朝鲜就遭遇了美军飞机轰炸,医疗队一边前进一边躲避炸弹袭击。
“列车终于赶在敌机的炸弹落下前,开进了防空洞,但运送医疗物资的最后一节车厢被炸毁,医疗队携带的全部医疗物资被摧毁。
按照组织安排,他们在安东待命,安东位于中朝交界处,敌军轰炸经常发生。他们赶到时,当地的一所小学刚刚遭遇轰炸。
“我们赶到现场救援时,放眼望去,浓烟滚滚,血肉模糊,房屋都在燃烧,在一片废墟中,很多孩子都被炸的身首异处”。
赶在下一次轰炸来临前,我们在尽力快速搜救活着的孩子,一个,二个,三个。。。当我们找到时,这些孩子全部都已经身亡了。
当我们离开时,废墟上只剩下了家长的哭声,声声叫着自己的孩子,废墟上却再也听不到一位孩子的回应。
入朝后的第一次的救援,并没有让年轻的她们退缩,她们明白了死亡随时降临,但也意识到救援的急迫。
第一次的救援,被炸毁的小学深深刺痛了吴梅珍年轻的心,意识到了战争之于国家,之于人民,带来的伤痛是多么惨烈,也清醒得明白死亡之神如影随形。
抗美援朝战争中的白衣战士
跨过鸭绿江,图片来自南方日报
抗美援朝开始时,出发的季节天气还不是很冷,很多战士都是穿着单鞋浩浩荡荡的跨过鸭绿江。
随着战事的焦灼,需要一批又一批战士跨过鸭绿江,参与战事,朝鲜的冬天也一步一步的逼近。
天气越来越冷,没有防护物资,战士们一边抵御美军的攻击,一边还要在严寒下作战。
高寒导致缺血坏死,很多士兵整只脚都是黑色的。
“把腿上的冰刮掉,打点麻药,轻轻一掰就断了”。
这是医疗队给很多士兵截肢时的场景。
为了救治伤员,医疗队在防空洞外搭建了一个简易手术台,为伤员们取子弹。
有一次,刚刚把子弹取出,敌机就开始了新一轮的轰炸,麻药是有时效的,还得防止感染,伤口不能露着啊,医生就接着缝,其他人转移手术台,缝完最后一针时,两个朝鲜老百姓强行把他们几个参与手术的人拖走了。
刚冲出房间,整个屋子就被炸塌了。
在当时的环境下,医生不能死,因为只有他们活着,才能换回更多人活着。
很多人需要截肢才能活命,很多人子弹嵌在肉里发脓,医疗队是他们活着的希望。
在战火纷飞的防空洞外,他们架起了生命的希望,把手术台建在前线,与死神作战,彰显医者的使命与担当。
分毫之间,生命的救治与毁灭,人类的战争与和平。
抗美援朝战争中的白衣战士
做的最多的手术是截肢,图片来自南方日报
防空洞被炸毁了,医疗队住进了当地一位大娘的家里,大娘有2个孙子,一个7岁,一个3岁。
前线伤员大多会在深夜从来救治,医疗队就在白天短暂休息,晚上通宵手术救治伤员。
有一次在他们睡觉时,敌机开始了轰炸,大娘7岁的孙子跑进房间,一边推大家,一边大声喊着:
姑姑,姑姑,边机娃所,边机娃所。(朝鲜语,飞机的意思)
被这个小孩子叫醒后,医疗队抱起大娘3岁的孙子就往外跑,这个7岁的小男孩跑慢了一步,机枪打中他的头部,他倒在血泊中,当场身亡。
敌机的轰炸结束后,医疗队返回房间,几分钟前睡觉的被子、枕头和衣服上都有扫射留下的十几个弹孔,如果没有这个小男孩叫醒他们,这个医疗队将全队牺牲。
遗憾的是,那个7岁的孩子,救了他们,生命却永远停留在了7岁,在那个暗无天日的战场上。
当时的布袋,吴奶奶至今能保留着,那年的7岁小男孩,也被吴梅珍奶奶惦记了一辈子。
这个布满弹孔的布袋,承载着7岁男孩的生命,也提醒着我们和平的可贵。
保家卫国,四个字,历经70余载,历久弥新,永不褪色。
抗美援朝战争中的白衣战士
保家卫国
抗美援朝的故事,对今天的我们来说,那是一段中国人民坚苦卓绝的战争史,但对亲历前线的她们来说,那是一段保家卫国的生死决战,时代的浪潮永远在向前奔腾不息,那些历史的印记却需要我们时刻铭记,珍惜新时代的和平,致敬为了国家,在枪林弹雨中与敌人殊死拼搏的他们。
10月25日,向每一位抗美援朝战士致敬!缅怀197653位烈士!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