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你知道H5吗?你知道B端,C端,B店,C店,C站吗?你知道BP吗?你知道VC吗?最后,你知道易拉宝吗?
如果我不知道,那我有兴趣继续听对方说下去,因为我想知道。
(二)
在一个人人都有故事,且故事都离奇深刻的时代;在一个不说自己有点心理问题都不好意思说自己是正常人的年代;所有人都深刻,深刻就是平凡;都有问题,那么问题就不是一个人的问题,因此也不是问题。
对别人的人生,对普遍的社会问题,实在不想关注,本身精力有限,忧国忧民的情操现在是彻底没有了。特别不喜欢励志故事,故事中的主人公一定是排除万难,跟西天取经一样,最终修成正果。我认为这类故事不好无非是觉得那些苦难真的算不了什么,是大多数人都有的经历,只是不是所有人都那么“成功”。英雄不提当年勇,辉煌属于过去,现在只关注未来。
大家都很忙的,大家也只关注自己,惊天动地的事也会在下一个热点之后被人们忘记,什么也不会铭记住什么,包括历史,历史或许需要被遗忘,否则教训太多,枷锁太沉重。新闻天天看,忘得比看得快,糗事、丑事都在瞬间消逝,什么事只要无关自己都是不重要的事。
现在过了喜欢听故事的年龄,再也不是小孩子;到了只想听新奇未知的事物的心境,不想听悲伤的事,不是逃避掩耳盗铃,是向阳而生。
(三)
说话不是动动嘴的事,说话很累;与说话相比,倾听更累,不仅要聚精会神的听对方讲话,还要思考讲的内容;如果讲的不对口,倾听就是一种折磨,难怪开会时领导讲得很嗨,下面的人听着听着就睡了。
如果不是开辩论会,我更愿意做一个听者,但不希望听重复的故事,想听我不知道的和我想知道的。信息太泛滥,来点能刺激到我神经的干货。
去听讲座,听名人演讲,是抱着提升自己的心愿去的,肯定不是为了拉家常,如果嘉宾讲的都是别人知道的,那就没意义了。
像我这样的人,是真的没有情趣,适合青灯黄卷,晨钟暮鼓。跟我说话多,我嫌对方唠叨;还时不时的给人家指出我认为的错误。比如,对方说“咱们”,我就很反感,“咱们”和“我们”的区别就是“us”和“we”的区别,生生的就拉低了档次。不要说“咱们”,要说“我们”。再比如,对方说“北京是中国最大的城市”。我就会问,用什么标准判断北京是最大的城市?是面积最大?人口最多?还是经济实力最强?还是综合实力最强?由此想到了“治大国如烹小鲜”。怎样才算是大国?面积大?人口多?军事强?怎样算是“治”,法治?人治?用成文法还是习惯法?“烹”的时候是游刃有余还是战战兢兢?是油炸、爆炒还是蒸煮?如果我真跟人这么交流,那么对方一定会崩溃掉。
说到这里,似乎不能说话了,当然不是,发明语言文字是用来交流的,交流的一个很重要的目的是增进感情,所以还是需要适当的感情交流。
钱、感情、文字这三样东西是支撑,如果我是一只鼎,那么这三样东西是三足,同等重要,缺一不可。如果不跟人交流,那我一定会疯掉,如果没有感情,也会疯掉,爱也好,恨也好,跟别人有联系就好。同学、朋友要定期聚一聚,说些工作之外的琐事,可以是八卦,也可以是最近白菜的市场价,这样的场合说什么都可以,轻松愉悦。
(四)
总结,我不想说话,只想听,听,听,听有意义有感情的话。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