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芒种。
中国的二十四节气,绝大多数都是为了服务农业生产而设,“芒种”就是其中非常典型的一个反映农业物候现象的节令。其中“芒”指越冬的大麦、小麦等有芒作物接近成熟,将要收割;“种”指晚谷、黍、稷等夏播作物正是播种最忙的季节。
唐朝诗人李绅写过一组《悯农》诗,其一为“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其二为“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尤其是后一首脍炙人口,如今三四岁的小朋友都能背,为幼儿蒙学中的一首经典唐诗。
图片引自网络可是农民的艰辛读岂是几首短诗所能言尽的。如今的80后农村孩子,多少还从事过一些种田、割稻、晒谷等基础农活,小时候甚至还放过农忙假;但90后、00后即便是农村孩子,恐怕也是“十指不沾泥”了。
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亦是农业大国,用有限的耕地养活众多的人口,靠的是精耕细作。近来笔者关注古代农学著作,从《齐民要术》、《王祯农书》到《农政全书》、《天工开物》,都粗粗浏览了一遍目录和插图(仅此而已),不但唤醒了对儿时农村生活的记忆,而且更深切体会到了传统农民(从事粮食生产的)的艰辛。图像往往比文字更具有感染力,其中最令我震撼的是清初编纂的《康熙耕织图》一书。
芒种时节说农民(不看《康熙耕织图》,难懂“粒粒皆辛苦”!)这是我阅读的版本,大象出版社根据历代科技著作善本,历时二十多年编订整理出来的影印本全集《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典籍通汇》。由于此书在图书馆仅供阅览,不能外借,我只能将其中的部分书页用手机拍照保存,形成了本文的所有图片素材。
《康熙耕织图》又名《御制耕织图》或《佩文斋耕织图》,版本众多。相传,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康熙帝南巡时,江南士子进献藏书甚丰,其中有“宋公重加考订,诸梓以传”的《耕织图》。康熙帝即命焦秉贞据原意另绘耕图、织图各23幅,并附有皇帝本人题写的七言绝句(大多数诗为北宋鄞县人楼璹所作)及序文。宋、清《耕织图》的布景与人物活动大同小异,但焦图画中的风俗易为清代,所绘更为工细纤丽,在技法上还参用了西洋焦点透视法。这都不是重点,我要重磅推荐的是里头的23幅图和23首诗。
需要说明的是,本文所引的23首耕图诗作是我从网上复制而来(为我写此文省下不少精力),比我从图书馆中拍摄到的这个版本每诗多出最后两句。诗的前四句(本图所示)可考多为楼璹所作,后两句会不会是康熙所加,本人尚未考证。
01 浸种
芒种时节说农民(不看《康熙耕织图》,难懂“粒粒皆辛苦”!)诗云:
溪头夜雨足,门外春水生。筠篮浸浅碧,嘉谷抽新萌。西畴将有事,耒耜随晨兴。只鸡祭勾芒,再拜祈秋成。暄和节候肇农功,自此勤劳处处同。早辨东田穜稑种,褰裳涉水浸筠笼。
时近立夏,地气回暖,春水荡漾。去年秋天种下的小麦正值抽穗,又到了晚稻浸种的时候了。杀鸡祭祀社神,祈求一年好收成。图中可见古法浸种的特点:溪水沐浴,道法自然。
02 耕
芒种时节说农民(不看《康熙耕织图》,难懂“粒粒皆辛苦”!)诗云:
东皋一犁雨,布谷初催耕。 绿野暗春晓,乌犍苦肩赪。我衔劝农字,杖策东郊行。永怀历山下,往事关圣情。土膏初动正春晴,野老支筇早课耕。辛苦田家惟穑事,陇边时听叱牛声。
春耕的农具早在二月二“龙抬头”日就已备好。耕田是个费力的活,在没有农业机械的年代,牛是农民最得力的助手。耕,即把土地翻开进行松土,是非常具有仪式化的一个举动,古代帝王还要进行象征性的亲耕。
03 耙耨
芒种时节说农民(不看《康熙耕织图》,难懂“粒粒皆辛苦”!)诗云:
雨笠冒宿雾,风簔拥春寒。破块得甘霔,啮塍浸微澜。泥深四蹄重,日暮两股酸。谓彼牛后人,着鞭无作难。每当旰食念民依,南亩三时愿不违。已见深耕还易耨,绿蓑青笠雨霏霏。
粑,ba去声,把泥土弄碎;耨,nou去声,除去泥土中的杂草,深耕则易耨。图中所示工具即能达到此双重效果,人站立于耨上,因此甚费牛力。故诗云“泥深四蹄重,日暮两股酸”,让驱使耕牛者不忍下鞭。
04 耖
芒种时节说农民(不看《康熙耕织图》,难懂“粒粒皆辛苦”!)诗云:
脱袴下田中,盎浆着塍尾。巡行遍畦畛,扶耖均泥滓。迟迟春日斜,杳杳樵歌起。薄暮佩牛归,共浴前溪水。东阡西陌水潺湲,扶耖泥涂未得闲。为念饔飧由力作,敢辞竭蹶向田间。
耖,chao去声,即是一种农具,也是一道工序,意为在耕、耙之后把泥土弄得更细。种植水稻则要求在耖之前先在田里灌入溪水,故耖之前需要脱去“袴(音裤)”,一种套在脚上的腿衣。一天劳作下来,农夫和耕牛身上都沾满了泥巴。在日薄西山之际,人与牛共浴溪中,洗去一身泥淖和疲乏,俨然一幅和谐的田园画卷。
05 碌碡
芒种时节说农民(不看《康熙耕织图》,难懂“粒粒皆辛苦”!)诗云:
力田巧机事,利器由心匠。翩翩转圜枢,衮衮鸣翠浪。三春欲尽头,万顷平如掌。渐暄牛已喘,长怀丙丞相。老农力穑虑偏周,早夜扶犁未肯休。更驾乌犍施碌碡,好教春水满平畴。
碌碡,音liu(去声)zhou(轻声),又名绿轴,是一种与木架子相连的圆柱体石柱,用于碾压谷物和碾平场地,与压路车的圆柱构造相似。此图所示工具疑似有误(画者可能没见过这东西)。把田地压平是为下一步的播种做准备。
06 布秧
芒种时节说农民(不看《康熙耕织图》,难懂“粒粒皆辛苦”!)诗云:
旧谷发新颖,梅黄雨生肥。下田初播殖,却行手奋挥。明朝望平畴,绿针剌风漪。审此一寸根,行作合穗期。农家布种避春寒,甲坼初萌最可观。自昔虞书传播谷,民间莫作等闲看。
把春水浸润过的已发芽的稻谷种子均匀散播于秧田之中,即布秧。播种时机的选择和疏密的控制,都得凭经验和技术。
07 初秧
芒种时节说农民(不看《康熙耕织图》,难懂“粒粒皆辛苦”!)诗云:
春工正当时,下种看期度。乘闲携子游,策杖临堭路。看水泛西湖,临风方日暮。农家事可知,应费心无数。一年农事在春深,无限田家望岁心。最爱清和天气好,绿畴千顷露秧针。
布秧结束,趁着这短暂的农闲,带上孩子去田埂看看。看到这遍野的绿针和吹皱的田漪,好比看着襁褓中自己的孩子。虽然心情舒畅,但还是有所担忧。但愿这风和日丽的日子能够持续,不要让灾害夺走了今年的收成。
08 淤荫
芒种时节说农民(不看《康熙耕织图》,难懂“粒粒皆辛苦”!)诗云:
杀草闻吴儿,洒灰传自祖。田田皆沃壤,活活流膏乳。塍头鸟啄泥,谷口鸠唤雨。敢望稼如云,工夫盖如许。从来土沃藉农勤,丰歉皆由用力分。薙草洒灰滋地利,心期千亩稼如云。
淤荫是初秧后农民进行田间管理的过程,要及时拔除杂草、散撒草木灰、以滋地利、促苗成长。“从来土沃藉农勤,丰歉皆由用力分。”康熙补的这句诗可谓点睛之笔,到出了“人勤地不懒”的朴素真理。
09 拔秧
芒种时节说农民(不看《康熙耕织图》,难懂“粒粒皆辛苦”!)诗云:
新秧初出水,渺渺翠毯齐。清晨且拔濯,父子争提携。既沐青满握,再栉根无泥。及时趁芒种,散着畦东西。青葱刺水满平川,移植西畴更勃然。节序惊心芒种迫,分秧须及夏初天。
拔秧和下面的插秧应在初夏的芒种时节,因为过了这一节气,农作物的成活率就越来越低。
10 插秧
芒种时节说农民(不看《康熙耕织图》,难懂“粒粒皆辛苦”!)诗云:
晨雨麦秋润,午风槐夏凉。溪南与溪北,笑歌插新秧。抛掷不停手,左右无乱行。我教插秧马,代劳民莫忘。千畦水泽正弥弥,竞插新秧恐后时。亚旅同心欣力作,月明归去莫嫌迟。
拔秧、插秧是水稻种植过程中最紧张,最繁忙的工序。拔起的秧苗需立即种下,且拔秧需避开正午的烈日。从画面上看,这两道工序所需劳动力最多,家庭、村社成员相互帮助,以致于“父子争提携”、“抛掷不停手”,他们分散在拔秧、运秧、分秧和插秧各个环节上,相互协调,又争先恐后。
此诗的欠妥之处是过分渲染了插秧的紧张,忽略了过程的艰辛。小时候体验过插秧,无异于在没膝的泥地里负重马步后退,手上还握着一捆捆扎手的秧苗,做着周而复始的机械性动作。有时候还会感觉到一阵微痒,蓦然回首,看那一条条肥硕的蚂蟥正叮在大腿上吮吸。
11 一耘
芒种时节说农民(不看《康熙耕织图》,难懂“粒粒皆辛苦”!)诗云:
时雨既已润,良苗日维新。去草如去恶,务令尽陈根。泥蟠任犊鼻,膝行生浪纹。眷惟有虞氏,德盛感鸟耘。丰苗翼翼出清波,荑稗丛生可若何。非种自应芟薙尽,莫教稂莠败嘉禾。
秧苗种下之后需要多次耘田。耕耘一词经常挂在嘴边,“耕”字易懂,但没做过农民的人很少知道“耘”的真正含义。“耘”为在农作物植株间作回旋团聚式的除草、培土。这道工序至今还很难用机器来取代,而且耘的工作伴随水稻的生长过程,需要进行多次。“一耘”诗道出了耘的目的——“莫教稂莠败嘉禾”,此外还有把倒伏的秧苗培土扶正的目的。
12 二耘
芒种时节说农民(不看《康熙耕织图》,难懂“粒粒皆辛苦”!)诗云:
解衣日炙背,戴笠汗濡首。敢辞冒炎蒸,但欲去稂莠。壶浆与箪食,亭午来饷妇。要儿知稼穑,岂曰事携幼。曾为耘苗结队行,更忧宿草去还生。陇间馈馌频来往,劳勚田家妇子情。
耘田的时节正值一年之中最热的小暑和大暑。“解衣日炙背,戴笠汗濡首”,此景令人生怜;“壶浆与箪食,亭午来饷妇”,此情令人动容。妇人给耘田的丈夫送午饭的时候,会把孩子带上,此举并非怕孩子在家无人看管,而是要对孩子进行现场教育:教你怎么种田,并让你感受做农民之苦。这时候,有志者便会想到古代蒙学的名句:“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我一直以为,这是中国农民最伟大的教育理念。
13 三耘
芒种时节说农民(不看《康熙耕织图》,难懂“粒粒皆辛苦”!)诗云:
农田亦甚劬,三复事耘耔。 经年苦艰食,喜见苗薿薿。老农念一饱,对此出馋水。愿天均雨阳,满野如云委。(禾罢)稏盈畦日正长,复勤穮蓘下方塘。堪怜曝背炎蒸下,惟冀青畴发紫芒。
用大白话翻译此诗前五句:干农活非常辛苦,单单三次耘田就够要命了。长年累月风餐露宿,目的就是为了看到禾苗茁壮成长。老农我一想到这个,忍不住流下了哈喇子。希望老天爷赏脸,阳光正好,雨露均沾。啥都不说了,我要下地干活了。
“堪怜曝背炎蒸下,惟冀青畴发紫芒”一句,颇有白居易“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之意境。所以说,读书苦不苦,想想红军两万五,想想老农汗滴禾下土!
14 灌溉
芒种时节说农民(不看《康熙耕织图》,难懂“粒粒皆辛苦”!)诗云:
揠苗鄙宋人,抱瓮惭蒙庄。 何如衔尾鸦,倒流竭池塘。(禾罢)稏舞翠浪,蘧蒢生晨凉。 斜阳耿疏柳,笑歌问女郎。塍田六月水泉微,引溜通渠迅若飞。转尽桔槔筋力瘁,斜阳西下未言归。
农业生产离不开水利灌溉,水稻种植更是如此。除了及时耘田除草之外,还需要保证稻田的适宜水位。遇到暴雨须及时排水,遇到枯水则须及时灌溉。古人发明了翻车、水车、筒车等灌溉工具,但受制于自然条件颇多,惟有商代就已问世的桔槔,具有广泛的适用性。“转尽桔槔筋力瘁,斜阳西下未言归”——桔槔虽然利用了杠杆原理,较为省力,但面对需要灌溉的广袤田地,未免有“杯水车薪”的痛楚。
15 收刈
芒种时节说农民(不看《康熙耕织图》,难懂“粒粒皆辛苦”!)诗云:
田家刈获时,腰镰竞仓卒。霜浓手龟坼,日永身罄折。儿童行拾穗,风色凌短褐。欢呼荷担归,望望屋山月。满目黄云晓露晞,腰镰获稻喜晴晖。儿童处处收遗穗,村舍家家荷担归。
终于到了收割的季节。农民们操起镰刀,开始了新一轮的劳动竞赛。相对于插秧,割稻的技术含量较低,老少妇孺皆能胜任。记得我从小学二三年级开始,就试着割稻了。那时候也会有学校组织班级学生,去帮助别人收割水稻。所以,儿童能做的不仅仅是捡稻穗,还有割稻,捉泥鳅和打泥仗。
16 登场
芒种时节说农民(不看《康熙耕织图》,难懂“粒粒皆辛苦”!)诗云:
禾黍已登场,稍觉农事优。黄云满高架,白水空西畴。用此可卒岁,愿言免防秋。太平本无象,村舍炊烟浮。年谷丰穰万宝成,筑场纳稼积如京。回思望杏瞻蒲日,多少辛勤感倍生。
登场的意思从图中来看,应该是将收割下来的水稻堆积成草垛,稻穗一律朝外,以便让它们充分接受阳光的检阅。到了这个时候,农民们久悬的心稍稍安顿下来。
17 持穗
芒种时节说农民(不看《康熙耕织图》,难懂“粒粒皆辛苦”!)诗云:
霜时天气佳,风劲木叶脱。持穗及此时,连枷声乱发。黄鸡啄遗粒,乌鸟喜聒聒。归家抖尘埃,夜屋烧榾柮。南亩秋来庆阜成,瞿瞿未释老农情。霜天晓起呼邻里,遍听村村打稻声。
时近霜降,秋风送爽。自然的力量使稻谷风干,农民们手持“连枷”抽打稻穗,使其脱粒。
18 舂碓
芒种时节说农民(不看《康熙耕织图》,难懂“粒粒皆辛苦”!)诗云:
娟娟月过墙,簌簌风吹叶。田家当此时,村舂响相答。行闻炊玉香,会见流匙滑。更须水转轮,地碓劳蹴踏。秋林茅屋晚风吹,杵臼相依近短篱。比舍舂声如和答,家家篝火夜深时。
仅凭“持穗”,大多只能将稻穗和稻杆分离,而要使稻谷脱离稻穗,还要靠“舂碓”这道工序。舂(cong阴平)和碓(dui去声)均为“捣”之意,舂碓,即借助杵臼使稻谷进一步从稻穗中脱离。
19 筛
芒种时节说农民(不看《康熙耕织图》,难懂“粒粒皆辛苦”!)诗云:
茅檐闻杵臼,竹屋细筛簸。照人珠琲光,奋臂风雨过。计功初不浅,饱食良自贺。西邻华屋儿,醉饱正高卧。谩言嘉谷可登盘,穅秕还忧欲去难。粒粒皆从辛苦得,农家真作白珠看。
舂碓之后,再用筛簸去除混杂在稻谷中的稻穗残留物。这还没完,劣质的未饱满的谷物(穅秕等)无法靠筛簸去除,需要借助风力将其扬除,这就是下一步的“簸扬”。所以,此诗最后所加这句算是公道良心话——“粒粒皆从辛苦得,农家真作白珠看”。
20 簸扬
芒种时节说农民(不看《康熙耕织图》,难懂“粒粒皆辛苦”!)诗云:
临风细扬簸,糠粃凌风前。倾泻雨声碎,把玩玉粒圆。短裙箕帚妇,收拾亦已专。岂徒较升斗,未敢忘凶年。作苦三时用力深,簸扬偏爱近风林。须知白粲流匙滑,费尽农夫百种心。
从收割到簸扬,今天的收割机可以实现一步到位。但在过去,却是样样靠人工完成。簸扬稻谷所产生的尘屑,粘附在汗哒哒的皮肤上,那种不适感至今记忆犹新。“须知白粲流匙滑,费尽农夫百种心”,算是对前一首诗的呼应。
21 礲(砻)
芒种时节说农民(不看《康熙耕织图》,难懂“粒粒皆辛苦”!)诗云:
推挽人摩肩,辗转石砺齿。殷床作雷音,旋风落云子。有如布山川,培塿势相峙。前时斗量珠,满眼俄有此。经营阡陌苦胼胝,艰食由来念阻饥。且喜稼成登石硙,从兹鼓腹乐雍熙。
砻,去掉稻壳的农具,形状略像磨,这道工序就是碾米。
22 入仓
芒种时节说农民(不看《康熙耕织图》,难懂“粒粒皆辛苦”!)诗云:
天寒牛在牢,岁暮粟入庾。田父有余乐,炙背卧檐庑。却愁催赋租,胥吏来旁午。输官王事了,索饭儿叫怒。仓箱顿满各欣然,补葺牛牢雨雪天。盼到盖藏休暇日,从前拮据已经年。
天气渐渐转凉,赶紧把大米装进粮仓。农夫终于可以稍微清闲一阵子,在自家屋檐下晒晒太阳。现在最厌烦的是前来催缴赋税田租的官府恶吏,连儿子都看不下去了。他们看到满仓的粮食欣喜若狂,而农夫只能去修补好牛舍,为明年的春耕再做准备。
23 祭神
芒种时节说农民(不看《康熙耕织图》,难懂“粒粒皆辛苦”!)诗云:
一年农事周,民庶皆安逸。歌谣遍社村,共享升平世。五风君德生,十雨苍天济。当年后稷神,留与后人祭。东畴举趾祝年丰,喜见盈宁百室同。粒我烝民遗泽远,吹豳击鼓报难穷。
辛苦了大半年,获得了不错的收成。在享受新米前,还是要首先祭神。感谢风神雨神赐予风调雨顺,感谢后稷教民耕种。这张图和这首诗是清版《耕织图》新增的,不见于宋版,可能是康熙帝的诗作,具有明显的粉饰太平色彩,与上图的诗完全不是一个主题。实际上,历代农民多饱受赋税徭役之苦,才会导致“四海无闲田,农夫尤饿死”的现象发生。若是没有“苛政”压迫,即便是收成平平,也真要谢天谢地了。
《康熙耕织图》中的农耕图部分反映的是我国单季水稻(晚稻)种植的情况,实际上南方稻作农业生产区还长期存在着双季稻的生产模式。其生产周期更长,所付出的劳动强度自然也就加倍。还有,每年盛夏早稻收割之际正是晚稻插秧之时,于是就有了“双抢”一说(抢收抢种之意),是南方农民一年之中最辛苦的一段时间。
近年来随着农业生产机械化水平的提高、高产杂交水稻及水稻抛秧技术的推广,农民的劳动强度已经大大降低,《康熙耕织》中的很多场景也早已退出我们的视野,成为历史的记忆。但是,由于各地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今天仍有很多地方延续着数千年来“铁犁牛耕”的农耕方式。另外,即便是在农业机械化水平较高的地区,有些生产工序至今无法用机器取代。“面朝黄土背朝天”这一中国农民的传统形象,估计还会存在很长的时间。所以,我们对农业要持有一份敬重,对农民要心怀一腔感恩。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这些年每每回到农村老家,发现农村已经不像农村,蛙声也很少听到了。有些时候,我常常会想,当机械化装备到农业的每一道工序,当城市化推进到中国的每一个村寨,当“生化武器”武装到田庄农场,当生物工程影响到作物本性——我们的生活究竟哪里变得更美好了? 在这个时代,我们究竟需要什么样的农业?我们究竟该不该鼓励孩子不要去做农民?
最后我想以布袋和尚的一首打油诗,作为这篇五千多字长文的结尾。
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心地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
做一个传统的农民,修的是地球,活的是自己,流的是汗水,赢的是未来。
感谢您的阅读,原创不易,欢迎转发!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