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我参加工作的第三个年头,学校让我到宜丰县去听全省十佳教师评选的比赛课。那时懵懂的我并不知道这样的比赛的性质,和我一起去的是一中的欧阳克老师,他是参加比赛的。
当时比赛的场景甚是宏大,我记得礼堂坐满了听课的老师,我一个都不认识。晚上,跟我们一起吃饭的是个景德镇的老师,很干练的样子。我只记得他对我说的一句话:“一堂课只要解决一两个问题就可以了。”语气间颇自负,欧阳克老师对他的话也很是赞同。我对他的课堂自然很期待。
第二天,在听了很多老师的课之后,他上台了,课题是《滕王阁序》。他真的很从容,因为他竟然跟不熟悉的学生说他读大学的往事,他是如何的痴迷于《滕王阁序》,我现在还记得他是用“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贯串全文的。他的朗诵最是出彩,全文背诵,听课的老师和评课的老师为之动容,他也毫无疑问的获得了一等奖。欧阳克老师上的是《氓》,也是从头到尾朗诵一遍,听者同样动容。一个南昌的老师上的是《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情感充沛,听者依然动容。九江的刘界老师,上的是《归去来兮辞》,也是全文背诵,情感充沛,期间让一个学生表演“载欣载奔”,全场捧腹,结果也是一等奖。其他的课,我的印象就不是很深了,一个赣州来的女老师上李清照的《一剪梅》,说话间很迂的样子,因为她说自己要唱王菲的“因为你在人群中看了我一眼”,景德镇的老师很期待,言语间很有调侃轻视的味道,我听了很不是滋味。赣州的女老师PPT做得很朴素,繁琐,还有一个女弟子帮着她弄,她最后确实唱歌了,但最后自然是没有获得名次。
一晃时间过去了八年,我也由一个初出茅庐的愣头青成长为所谓的语文教研组长了,学校所有层次的班级都带了个遍。但因为消息闭塞,这八年间再没有参加过任何形式的观课,赛课更不用说了。
难得今年江西省优质课比赛在九江进行,我也在第一时间得到了观摩这个比赛的通知,也确实想看看全省语文届的顶尖高手们是如何上课的。
比赛为期一天半,共13节课。今天早上5点半起床,6点从学校出发,七点半到达九江一中素质教育中心,楼看着也过得去,据说可以坐一千多个人,我兴冲冲的进到里面,发现有很多塑料凳子,我赶紧使劲擦了一下眼睛,没错,是好多塑料凳子,还有好多老师淡定地坐在塑料凳子上面。上次在宜丰县听课我坐的是靠背椅,没想到堂堂的九江一中竟以塑料凳子待客,实在是让人大跌眼镜。哎,且不管了,反正我是来听课的。
第一堂课是抚州一中吴科喜老师的《秋兴八首(其一)》,常规教学只有十分钟,后面三十分钟是结合《秋兴八首》的其他七首诗来讲杜甫对故国的思念,颇有点群诗阅读的味道了。但最终的效果并不佳,因为学生连基本的文本都没有进入。旁边一慈济中学的老师也以为中心不突出,不知所云,学生的收获有限。有好的想法,好的教学内容,也要有好的教法才行,不然,教学效果必然打折扣。
第二堂课是新余一中张小筱老师的《一剪梅》,张人很漂亮,短裙,高跟鞋,举手投足之间有一种说不出来的味道,这种味道已经被前排的两个女老师察觉,她们站在自己的角度很是品评了几分钟。张老师的课件制作极其精美,精美得让人可怕。前半节课带着学生寻找意象,并体会意象传达的情感,活动开展得很充分,学生的积极性很高,我正想称叹一番,结果后半节课却陷入了一言堂。一言堂未为不可,但很多内容学生是可以体会到总结出来的,并不是陌生的概念,况且这是课例展示,学生的活动如果不能贯串始终,恐怕算不得合格的展示课。
第三堂课是赣州中学肖炳生老师的《琵琶行》,切入点不大,只是让学生比较诗歌和小序的区别,最终通过这种比较来体会诗歌叙事含蓄的特点。肖老师对文本的解读能力极佳,不是一般老师能做到的,我听了将近十分钟才真正明白他想干什么,期间他对学生的指导也很到位,在他的引导下,学生的表现也很不错,但并不能完全跟上肖老师的节奏。肖老师也因为这个原因,课堂表现稍微有点吃紧。肖老师在时间的把控上有点欠缺,提前了两分钟下课,出示的自己写的一首诗很有唐韵。课后,肖老师自责不已,微信中朋友圈“郁闷”二字表明心迹。不管最终结果如何,肖老师的教学内容我最是歆慕,非学养深厚者不能至也,一般的老师根本驾驭不了。
第四堂课是丰城中学徐艳老师的《涉江采芙蓉》,语速和张小筱老师一样有点快,平淡没有起伏。课件没有张老师的精致,亮点在于用篆书结构解释“涉”“采”“遗”“望”四个动词的原义,诗人情感通过字形体现出来。后半课探讨对写法,一般老师也这么上,无特别出彩之处。
第五堂课是萍乡湘东中学老师李海萍的《登建康赏心亭》,短发的李老师颇有男子之风,中气十足,正好与辛弃疾的词风相配。切入点极佳,用自己学生“狂生”的一首诗让九江一中的学生进行比较,先说出区别,再让学生选择原词的哪些内容不能删,让学生读出情感并说出理由。她遇到的又是九江一中素养最高的19班的学生,无论是分析还是朗诵几乎无懈可击,李老师的课上得很顺当,得意之情溢于言表。最后真正让学生有所得的是反差手法的介绍和使用,学生以前并没有接触过反差手法,在李老师的启发和示范下,确实找出了这首词很多的反差,我认为这个环节教学的意义最大。最后李老师以自己的写的一首词结束课堂,让人眼前一亮。
上午五节课结束,中午在一中对面用餐一小时。
下午两点赛课准时开始,上台的是九江三中的邓芳敏老师,上的是陆游的《过小孤山大孤山》。课前的预热也很充分,我本以为她的课堂应该会很出彩的,但没想到只是通过四句不是景物的描写来体会陆游的抗金之志,并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对学生解读文本也并没有示范作用,这纯粹是属于老师自己的个人解读,甚至个别地方有过度解读之嫌。“庙祝云,山有栖鹘甚多”分析得时间太长,其实只要抓住一个“栖”字就可以了。最不能接受的邓老师讲完后竟然有十分钟的时间剩余,匆匆地讲了五分钟后再也无以为继了,在遗憾中谢幕。弄得后面的老师差点把下课口哨声当成上课声了。我猜想邓老师先前应该是上足了四十分钟的,但没想到问题解决得如此的顺利,以至于到最后时间有富余的时候手足无措了,课堂可能超时和课堂可能富余的预案做的还不够,其实她完全可以把最后的课后习题中的一个课堂上完成的。
第七节课是景德镇一中韩怡老师的《吻火》,这是选修教材《现代诗歌散文欣赏》中的梁遇春先生的一篇散文,韩老师很动情的在朗诵,这是唯一一个朗诵了全文的老师,但我并不觉得好,因为她朗诵的时候并没有让学生带着任务去听,过于煽情的朗诵也并不适合散文。我想如果上午赣州一中的肖老师能够在最后时刻自己朗诵一下《琵琶行》其中的一段就好了。韩老师始终都是带着感情在讲述徐志摩和梁遇春的故事,但通过讲这篇散文想达到一个什么目的呢,我实在是没有看出了,仅仅是探讨徐志摩和梁遇春为人的相似之处?课堂几乎也是提前十分钟结束了,后面便强硬的让学生阐述生活的感想,至少五六分钟有蛇足之嫌。
第八节课是南昌市莲塘一中付蓉蓉老师的《逍遥游》,这篇文章颇难,我自己今年讲到了第四遍,将世间万物不能做到逍遥游的原因概括为一个词“标准”才感觉稍微讲清了一些。所以,我很想听听付老师怎么来讲这篇文章的旨意。付老师的活动开展得很好,学生的表现也不错,但付老师到了都没有解决开头自己提出的哲理问题,倒是最后关头两个学生的发言弥补了这个缺陷,付老师却未能对两个学生的阐述进行有效的评价,实在是遗憾。
第九课节课是我的母校高安中学吴丹凤老师的《项脊轩志》,我很喜欢深受司马迁影响的归有光先生的文章,我自然对来自家乡的老师很是期待。吴老师出手确实不凡,对自己的要求极高,连站位都在征询台下指导老师的同意。整堂课吴老师不紧不慢,语调清晰,姿态优雅,脉络分明,紧紧抓住一个“门”字串起整个课堂,连最后没有提到门的体现夫妻之间的情感文字都被她用一个问题“为什么最后没有写到门呢”给解决了。吴老师可谓循循然善诱人,深厚的情感和语调明显感染了学生,虽然吴老师不苟言笑,但能够反复出入文本,学生也被吴老师的精炼而动情的话语带进了文本的境界之中,难能可贵。
我真希望看到一个像九江一中刘界老师那样有幽默感的老师,但最终让失望了,这些老师多少都有点端着。上好现场展示课谈何容易,天时地利人和缺一不可,需要在有限的课前几分钟内了解学情,需要用精炼的语言控制课堂节奏,需要有相对新颖的教学内容,需要充分展开学生的活动,需要有效的串联每个教学环节,需要把握好课堂的时间......这些因素都会影响优质课课堂的实际效果。中午和赣州老师吃饭聊天的时候,赣州的老师提到肖老师在本校上《琵琶行》的时候很是出彩,这边效果并没有出来。我想肖老师调动学生积极性的功力自然有点欠缺,但学生的素养恐怕也不是很适合这样很有挑战性的教学设计,如果能让肖老师指导《登建康赏心亭》的学生,恐怕效果就会好很多,学生有时候也会成全老师。
听了一天的课,疲惫至极,这样的优质课例现场展示让人生畏,以后还是老老实实地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上种好家常菜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