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幸参与到杨校名师工作室的共读活动,张祥云教授的《道理与功夫——人文教育学论纲》一书让我对教育和人生很多东西的认识和眼界又提高了不少。这两天读到第五章 成长:人文教育价值思维,本章从分析两种思维:成功型思维和成长型思维的内涵、特性和类型等方面让我们逐渐意识到成长型思维的重要性。
可能咋一看来成功型思维很好,往往有成功型思维的人能明确目标,勇往直前,获得成功的几率会大很多。这种思维似乎也没错,因为好多人可能成功型思维都没有,而是“佛系”或躺平。越往后读越明白成长型思维的优越性。也可以这么去思考,为什么有人“佛系”或躺平,其实是因为这样的人对成功是“为成功而成功”,是成功型思维的极端表现,一旦对成功求而不得,就会自我放弃,使自己陷入“反向成功”的泥潭。而成长型思维(包括“为成长而成功”“为成长而成长”)让我们将教育的价值引向了学生内心的成长。“为成长而成功”将成功当成附加值,即便没有成功,也不会伤心绝望,跌落谷底;即便成功也绝不迷恋成功,失去免疫力陶醉于眼前成功而不可自拔。目前看来“为成长而成功”的成长型思维应该是我们教育要追求并且可以实现的。“为成长而成长”则是成长的最高境界——成长得自然,自然地成长。这要求我们教育得“不干涉”“不主宰”,不赋予主体以外在目的,完全服从学生内在成长得需要,让学生“心无杂念”“心无旁骛”“自自然然”的成长。也就是纯粹关注人的自身与内在,顺从人得兴趣和爱好,对外在功利、外在成功没有任何得期待与强求。连作者也说,这样的理想境界,需要很高的物质条件、制度条件、文化条件和个人条件,不是每个时代、每个国家、每个社会、每个学校、每个人都适合的。不过我们可以当星空去仰望他,心向往之。
其实,不管是成功型思维还是成长型思维,都只是两种思维形态。在现实生活中,作为实践主体不可能永远为绝对的成功型思维或成长型思维所主导,但在不同时期面对不同事情,可以以某种思维为主导。这两种思维并不是“非此即彼”“非黑即白”“你对我错”“有你无我”的关系。存在即合理,成功型思维也不是绝对的负面思维,在教育中,只要运用恰当,也能发挥积极作用;成长型思维也不是任何境遇中都绝对发挥正向作用;成功型思维中并非全无成长因素,成长型思维并非全无成功因子。成长需要成功作为“见证”,成功需要成长作为“基础”。成长是根,成功是果。整体而言,我们还是需要将成长型思维作为主导思维,使教育之成功更加具有“战略指向性”;成功型思维作为辅助新思维,使教育之成长追求更具有“实际应用性”。
本书上篇是关于人文教育“原理”论,从人文道理、知行合一、诚、心力再到成长(还有一章是精神,期待!),让我一步一步更加理解了人文教育的重要性,也逐渐体会、感悟到人文教育是什么,目前我还不能用自己的言语准确表达,不过我已经慢慢体会到知行合一、追求内心的真诚、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寻找内心的境界与归宿,其实就是在追求内心的成长。当然成长还会包括外在的,“事上炼”“心上磨”是必不可少的。而且即便是“为成长而成长”的成长型思维也不是自然而然,自行到来,需要我们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一起努力,去追求出来。教育者先要能诲人不倦,及时棒喝,受教育者也要能及时反思,还需要学校、政府、社会、家庭共同协调,校长、教师、学生、家长、官员等共同参与,使成长型思维生发出的教育“观念——制度”生态系统引领教育思维进入新境界。
边读第五章边想,我平日教育教学里有没有做到呢,我之后怎么去引导学生成长呢?回想一下,我之前的教育教学,有一些成长型思维的模子在里面,希望学生不唯分数论,多去尝试、多参与活动,在活动中去寻找自己的兴趣爱好,也能不断培养学生好习惯、团结一致的精神和拼搏的精神!如能取得成功,就借机大力表扬、奖励孩子们和家长们,使其增加自信心,并及时总结经验,再接再厉;如果不是那么理想,就淡去成绩排名,重点挑里面的好的事情来分享,让学生体会到亲自的经历让他们不断成长,变得更好,更优秀,同时也进行客观分析,总结还可以改进的地方,为下次活动奠定基础, 或者本次活动中哪些好的事情、方式方法可以借鉴于学习生活的其他地方。如今对成长型思维有了跟深入的认识,希望能将之用得更灵活,更深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