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见、知、行”,告诉我们什么呢?请多一些“行”出来的知识。
最近,在学习这是先秦最后一位儒家学者荀况关于学习过程和方法的理念时,有这样的深深的觉察。
荀况说,“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之而止矣。”,这表明了学习过程中阶段与过程的统一,以及学习的初级阶段必然向高级阶段发展的规律。
荀况认为,闻见、知、行每个阶段都具有充分的意义,由此构成一个完整的学习过程。
“闻见”,这是学习的起点基础和知识的来源。
“知”,荀况认为,学习并善于用思维去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就能自如地应对事物的变化。他具体提出了正确的思维方法:
1“兼陈万物而中悬衡”,不偏执于某一事物或事物的某一方面,对事物做广泛比较,分析,综合,择其所是而其所非,以求如实把握事物的关系。
2,“虚壹而静”,虚指虚心,不要先入为主,不以已有的知识或见解阻碍对新事物的认识;“壹”指集中精力专一研究某个问题,不要一心二用。“静”指排除各种杂念,集中精神专注于学习对象。
3.“行”,荀况认为,有闻见、知,而得的知识带有假设的性质,它最终是否切实可靠?唯有通过行万能得到验证。行是知识的实践,是学习中最高的阶段,
评价:荀况对于学习过程的分析是相当完整而系统的,在先秦教育家中是少见的。
当然,荀子论教师、提出“性恶论”,提出以“大儒”为培养目标,也是对中国教育思想有巨大的贡献的。
了不起的荀子!“行”出来的知识,跟杜威所提倡的“在做中学”无异于有异曲同工之妙,是有相同理念的。当我们感悟古圣先贤的智慧时,当我们带领孩子读书本、作考题的时候,我们应该用心设计我们课堂内外的教育教学,多一些“行”出来的知识,并把这些“行”出来的知识等优质理念践行出来,让我们的日常教育教学和生活生发得更加美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