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读书生活家
平淡中的美好 --读《浮生悠悠》&《浮生六记》

平淡中的美好 --读《浮生悠悠》&《浮生六记》

作者: RainnieY | 来源:发表于2017-04-04 00:05 被阅读0次
平淡中的美好 --读《浮生悠悠》&《浮生六记》

     2017年第一季度读书寥寥几本,精读的却只这两本。书读的慢,以致每次于第二段间隙重新拾起,总要多读几页上一章内容,以便重拾记忆继续读下去;读书感也写的很慢,偶有所得便随手记录,整理下来自然有拼凑之感,于是假期又重新梳理一番。

A

 《浮生悠悠》其实已经绝版,2016年读黎戈散文集时发现她胜赞丘彦明的田园散文,于是便找来她的代表作一读,可惜图书馆内遍寻不着,于是只有上孔夫子旧书网高价淘了本旧书。八品新的册子,阅读中间竟然还发现残缺了些许书页,实在算不上是完美的淘书经历,但阅读的过程却是放松和愉悦的。《浮生悠悠》这本书集结了丘彦明和唐效这对夫妻自90年代初居住荷兰, 9年间记录菜园、花园、室内植物成长、变迁的植物笔记和花草速写,间或读书心得、所思所想、佳句偶得,和家中宴客菜单、自己发明的新菜谱如此等等。

     夫妻二人先后住在荷兰舒斯特小镇和考克小镇,租地种菜养花,你上班来我种地,将日子过成一首诗。唐效来自四川,留学荷兰,在荷兰做工程师,朝九晚五;丘彦明原在台湾做编辑,辞职休养生息之际在荷兰遇到唐效,结成夫妇,婚后做了家庭主妇,种菜、养花、喂鱼、写文、绘画、兼开发美食的厨娘。闲时夫妻俩一起经营菜地、旅游,夫唱妇随,令人羡慕不已。连为她的书写序的作家李欧梵、蒋勋两人,都连连称赞他们“是现代人的《浮生六记》”、“你种的不是菜,是文学”。

      我自小于乡间成长,目睹各种农事耕种其实谈不上轻松自在,农家也有菜地,母亲在屋旁开垦出一块小菜地种下一家日常所需的蔬菜瓜果,上小学的我总喜欢在母亲的菜地旁见缝插针种些自己喜欢的花草,比如在果树旁播种几颗牵牛,菜畦旁扦插几枝迎春,小池塘边种下月季与栀子花,将父亲从山中带回的野百合种球与学校带回的矮种百合种在菜地边角,和亲近的朋友交换风雨兰、鸢尾花种在花盆里,都是很美好的回忆。母亲是个务实主义者,不爱花草,看我种花每每总是无奈与笑斥着我的花草侵占了菜苗的养分日光,提醒我不得越界,我在菜地的边边角角,种上性格不那么嚣张的花花草草,到也自得其乐,与母亲的菜地各自相安。可惜高中之后学业繁重加上住校生活一月回一次家的频率,令人无暇顾及,这些花草终究不知所踪了。如今,只有房前屋后生命力顽强的牵牛花藤,还提醒我当年童年的那一段耕耘岁月。

      农夫种菜,对各种农作物的习性有这长时间的熟悉与了解,过程水到渠成,到了丘彦明这里,作家种地,如同工作中跨界就业,万事万物都是新体验,如初生婴儿学习生存技能,进入一个新的认知领域。因此在农夫眼里的那些稀松无常的常识,在丘彦明眼里则成了认知的惊喜,如发现新大陆般的雀跃。作家艺术家耕种,没有农夫耕种所追求土地产出和经济效益最大化的目的,更多的是讲究体味与大自然亲近的闲适与喜悦。现代人分秒必争,很难体味到闲适生活的意境,往往缺乏农作物常识(eg.彦明的朋友不知毛豆就是黄豆的未成年版本,闹了笑话….)。彦明在文中说道,“心灵劳动的意义与体力劳动的意义,是大不相同的。五年以来,从土地里,我不仅得到了健康的身体,还学习到了诚恳、扎实、尊重生命的态度,更维持了安静自在的性情。”

B

 《浮生六记》是一篇写于清嘉庆年间的文言文,看得懂红楼梦原著的人读它也应该没有太大问题,只是我许久不读文言文了,担心自己没有那般耐心逐字逐句阅读落得个囫囵吞枣,于是选择了2014年张佳玮翻译的现代文加文言文原版的版本。读完现代版,再翻一次文言文,仍然觉得原文是很有趣的。选择这本书的原因一个是因为刚刚读完《浮生悠悠》很是好奇古代版本究竟是如何一个故事?加上央视的几个娱乐节目带起国学热,很多描写生活情趣的书则上了推荐书单,这本也名列其中。

    《浮生六记》作者沈复,出生于清乾隆后期苏州文人之家,此书其实类似于他的回忆录,是一篇自传体散文。六记其实是六个篇章,分别记录了沈复既往的生活细节。沈复不是名人,他的回忆录写完自然也默默无闻,手稿在嘉庆年间写完后,历经辗转,最终在光绪三年被一位自称“独悟庵居士”杨引传的文人于偏僻冷摊购得其残稿,只有四卷,交给当时在上海主持申报闻尊阁的王韬,以活字板刊行于1877年。“浮生”二字典出李白诗《春夜宴从弟桃李园序》中“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于是此书迅速在文人圈中传播开来,作品描述了作者和妻子陈芸情投意合,想要过一种布衣蔬食而从事艺术的生活,由于封建礼教的压迫与贫困生活的煎熬,终至理想破灭。文字清新真率,无雕琢藻饰痕迹,情节则伉俪情深,至死不复;始于欢乐,终于忧患,漂零他乡,悲切动人。

       沈复是一个典型的江南吴地市民,优渥的家庭环境和康乾盛世,造就了沈复性格上好热闹、喜交友、兴趣爱好广泛。相比前半生的稳定,后半生略颠沛流离,尤其是妻子芸娘去世后,送女儿外嫁,送儿子学商,个人继续游幕生活,飘零他乡。沈复没有选择寒窗苦读投身科考以登科致仕,相反他秉承父业,以游幕经商为生。只是文人收入微薄,他又历经数次裁员变故,为求生计,写字卖画,做过生意,或是赔本或是略有盈余,终究无法养家糊口。最后父亲过世时被弟弟侵占了遗产,因不愿争抢的个性,算是净身出户了。好在碰到了儿时同窗,彼时要去蜀地赴任的状元公石韫玉,做了他的幕僚,方稳定下来,四十六岁著《浮生六记》。沈三白文笔见识虽比不上大师大家,但《浮生六记》中作者描写的各种闲情逸致,为欢之事,闺房之乐、诗酒之乐、游玩之乐,都是历代文人骚客之向往。《闺房记乐》描写沈复回忆和妻子陈芸自幼年相识到相爱相知相处二十三年的故事,是书的精华;《闲情记趣》记录沈复养花寻石、布设园林、裁剪盆景、与朋友在郊外沽酒赏花的种种赏心悦事;《坎坷记愁》记录沈复家庭风波、游幕工作的不顺与起起伏伏;《浪游记快》记录沈复及芸娘游历山水的经历。沈复很会玩,插花布置园林绘画旅行无一不精,他的夫人芸娘自学识字,作诗文采也不输沈复,善手工烹饪,和沈复趣味相投,也玩得很有个性。书里描写到芸娘“夏日把茶叶用纱布裹着,傍晚置入初开的荷花花蕊中,荷花晚上收合了花朵,次日从花蕊中取其清新”,看完我也忍不住浮想联翩,想夏天找朵荷花来试试。

     沈复这本书记录的其实都是芝麻绿豆大的小事,能入的经典,很大一方面要归功于他描写的妻子芸娘以及夫妇“布衣饭菜可乐终生”的生活态度。林语堂曾盛赞芸娘“中国文学中最可爱的一个女人”。红学大师俞平伯评《浮生六记》“俨如一块纯美的水晶,只见明莹,不见衬露明莹的颜色;只见精微,不见制作精微的痕迹。”读完上豆瓣才知,连汪涵都在推荐这本书。沈复和芸娘的生活令人羡慕,沈复亦重情重义,对妻子情深切切,但瑕不掩瑜的是他性格纯良却软弱,芸娘虽有才,却不得公婆欢喜,写信斥责以致驱逐家门,客死异乡,终究令人唏嘘。

C

     这两本书,读后都让人觉得这两对夫妻的生活实在过的艺术,趣味盎然。这两对夫妻,不仅仅爱好广泛,而且善于实践精于其中,把生活点缀的多彩多姿。豆瓣上一篇评论我亦赞同:

“可惜的是,当代的人不仅心不大,却也总是空空的。好像什么都喜欢,其实又都不喜欢,没有钟情的人和事,没有玩赏的愉悦,说白了不过是打发时间。以至于不管遇到谁,自我介绍时几乎都会说自己是“四爱青年”——爱看书,爱音乐,爱电影,爱旅行。不然呢?因而,有些时候会觉得,当代人有些值得同情和可怜,太多的东西在分散注意力,根本没有什么真正入心的。因为不入心,人就很容易浮起来,没什么支撑。古人好像因为信息不那么爆炸,反而遇见那么一丁点儿芝麻大的事,都新鲜不已,觉得很有意思,单一反而促成专注。”

      读的时候,我的现代价值观偶尔也跳出来,挑剔沈复性格上担当不足,最终让他和芸娘天人相隔。然而,子非鱼焉知鱼之乐?芸娘对沈复,从一而终都是感激,期望与之生生世世为夫妻相守相待。而丘彦明,亦是感激唐效数年工作奔波,为家庭提供物质保障,得以让她在荷兰继续重拾艺术创作。唐效虽是工程师,却通文采,精通多门外语,能与丘彦明妇唱夫随也是上天的恩赐。所谓生活的趣味,在平顺时是点缀,在流离时便是慰藉。各人读书,各入其眼,各有所得罢了。

(后记:总感觉读书的时候偶有感触,但到了写的时刻却无法抒发,或者难以组织出语言表达清楚,于是总是将读书笔记写成了书本背景和内容简介。大概和动笔不勤有关,再接再厉吧)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平淡中的美好 --读《浮生悠悠》&《浮生六记》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kgqao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