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有时候对自己的能力太过谦虚,那就是什么对他人或我们自己是好的。我们忽略了,或许可以做一些归纳总结:关于情绪健康的童年是什么样的?它不是某种纯粹的物质或好运,而是有着不同的主题和目标进行界定。知道最佳的成长图景,我们就可以更加清楚错位是什么时候开始的?哪些是应该感恩的?哪些让人悔恨?
从宏观层面来说,我们会更加明白,我们需要做些什么来促进一个情绪更加健康的,因此更加健全的世界。
在一个情绪健康的世界里,我们可以期待以下事情:有人会全心全意为我们着想(如果是成年人,我们甚至可以测量心理健康),大部分是因为当我们还是无助的小婴儿时,会有一个人(本质上说她给了我们生命)她们暂时把自己的需求放到一边,以便全身心照顾我们,她可以理解我们的呢喃,也能猜到我们是否生病,给予我们安抚和慰藉,他们为我们挡住喧嚣和嘈杂,将一个简单美好的世界呈现在我们面前,她们不求我们的回报,不求我们的理解以及感同身受,也不求我们关心她们的日常或是晚上的睡眠(她们睡眠并不多),他们就像对待王子公义一样对我们,因此,我们长大后可以勇敢面对平凡生活的严酷和艰辛,这种暂时的单向关系为我们之后形成双向关系打下基础。我们或许认为利已主义者是因为成长过程中被过多溺爱,但恰好相反,利已主义者是那些没有得到足够爱的人,以自我为中心在早期需要得到满足,否则就会困扰和影响长大后的生活,所谓的自恋者不过是黯然的灵魂,他们在早期没有机会得到充分的无条件的赞美,情绪健康的童年中,有人随时准备为我们的行为作最合理的解释,给我们最大的信任和宽容,用未来可能的成就来看待我们,而不是我们现在的样子。有人总是心怀善意,例如严厉的人会说我们想引起注意,照顾我们的人知道也许我们需要的只是一个拥抱及一些鼓励的话;我们也许会吵闹,照顾我们的人会解释说 也许我们那时感到危险;我们有时粗心大意,照顾我们的人知道也许是因为我们感到疲惫;我们的照料者总是透过表象寻找更深层次更富有同理心的解释,他们帮助我们建立自信并学会爱自己,这样就让我们对自己的缺点少一些排斥,让我们强大到可以接受这些缺点。
在情绪健康的成长经历中,不要总是要求我们成为乖宝宝,我们可以发怒,有时也可以小小的叛逆,可以说:“当然不是 以及 因为我喜欢你”。大人们知道自己的缺点,他们不期望小孩子比他们更好,我们不需要时刻保持宽容的忍耐,我们可以暴露自己的阴暗面,这段时期的自由为我们进入社会做好准备,即符合社会的需求,同时不会适得其反的叛逆,叛逆者心中早早地就不得不遵守过多规则 ,我们可以认真去做一些自己一直感兴趣的事,同时我们也不过于软弱以及一味顺从,我们可以识别奴性的顺从和自毁式的轻蔑。
在情感健康的家庭里,我们的照料者不会嫉妒或者和我们较劲,他们允许我们超越他们,他们有过自己的高光时刻,或者在家庭之外是焦点,他们通常感到自豪而不是敌意,关于孩子的成就,他们完全不在意这些,好的照料者不会对孩子太强势,他们想让孩子表现好,但是为了孩子的本身,以及尊重孩子的方式,并没有特别的规定要求孩子必须做什么才能被爱,子女并不非得是照料者残缺的自信,或者考虑父母的形象。
在情绪健康的成长环境中,孩子知道摔碎的东西可以修好;计划可能会偏离,但是可以制定新的计划;你可能会摔倒,但是只需抖抖尘土,照料者以身作则教会孩子沉着冷静、坚持不懈以及心怀希望。一个坚韧的声音,最初是养育者的教导,渐渐成为孩子内在的思考 方式,除了恐惧,还有许多选择,船只总会挺过暴风雨 驶入港湾,外面足够安全可以大胆闯荡 探索世界,并不是处处都有危险。开始我们可以短程旅行,然后回到原地确认,回程是为了另一个长途探索。
在情绪健康的童年里,许多事都会出错,没有人可以担保让一切都尽善尽美,照料者并不认为自己有义务帮助克服每一次挫折,他们凭直觉认为好事多磨,通过磨炼,孩子建立起自己的能力与个性,通过一些可以克服的失望,孩子会创造他们自己的内心世界,他们可以在那里天马行空,思考新计划、自我疗愈以及建立自己的小天地。好的照料者会让孩子看见自己并不完美,也不是一味的坏,所以既不会理想主义,也不会妄自菲薄,孩子接受照料者的缺点和优点,带着成熟的思考和感恩之心,由此成长,做好准备接受他们喜欢的每个人,可能都既有优点也有缺点。他们成年陷入爱河后,不会因为突然发现对方的某个缺点而失控,他们有现实的期待,知道应该期待些什么,尤其是和其它很优秀的人一起时。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我们在科技和物质上取得巨大进步,但我们在营造情绪健康的童年上并不比前人进步多少,内心崩溃、不真实的、生活的支离破碎的灵魂 在数量上并没有明显下降,我们没有提供一个还算过得去的童年,不是因为我们不善良或是冷漠,而是因为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直到我们明白如何做这件看似简单但又复杂的事: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