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的父母们常常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孩子们,把孩子们当作载体,承载自己悔恨的、未实现的愿望;又或是把他们当作模具,想在他们的身上重新雕刻自己的成就。这样的想法和做法无疑是极其错误的。这种认知并没有把孩子当作一个独立的人来培养,反而将孩子视作自己的附属品,以他们的成就来肯定自己,就像是自己也收获成功,就像是证明自己是个伟大的教育家。
幸而,这样的家长已引起了批评家的注意,并在一致的声讨中获得了“中国式家长”的标签。然而,还有一类教育,其行径与“中国式家长”们别无二致,但尚恣意横行,并未意识到不妥。这就是学校的教育。
前些时候,学校来了通知,要求大一大二学生将课外跑纳入体育必修项目。要求每周至少跑三次,男生每次至少2公里,女生每次至少1.6公里,并使用指定软件记录。事出,学生哗然。批评言论无外三个方面:软件的危险漏洞、过多的要求限制和出台此规定背后的道理。在学生会想校方反映同学们的意见后,校方在短时间内做出了回复。对于技术层面的问题,校方选择了回避。而对于后两个问题,校方无非引用“教育部相关文件”的“名言”来说明规定的道理。只是,在最核心的问题上,学校没有回应,或者是,从来没有考虑。这个问题就在于,它为什么是强制的。
岂止是这样一件事?岂止是我们学校?绝大多数规定不都是所谓学校认为合理便理所当然地强制要求了?从来没有人思考为什么合理的就是必须的。在“它是合理的”和“它是必须做的”之间本存在鸿沟,却从没有人在划等号时给出证明。这样的一群教育者又何尝不是向学生们强加自己的意愿?何尝不是未将学生视为独立的人?
在这个层面上,他们和中国式家长有何区别!
他们都可当作施教者,而对应地,学生和孩子就是受教者。两者之间本就有着天然的地位之差。施教者发号施令,受教者接收指令并予以反馈。在这样的系统中,受教者的被动地位无可逆转,也由于所谓“辈分尊卑”“不可以下犯上”失去了后发优势。这种情况下,施教一方往往只需打出“都是为你好”一张牌,就仿佛证明了“合理”与“必须”之间的等号;而多数受教者也只得哑口无言。再有少数人继续批评事件本身时,也未能强硬地指出这一毫无逻辑可言的漏洞,施教者听到还有攻击的声音,下一步也只有“为你好”的延申:学校是你的敌人吗,要这样攻击?学校一直都是你的朋友!……
词穷的根源就是理屈。本身在“合理”和“必须”之间的等号就只在少数情况下成立。面对“合理”,施教者应该想到的是还有哪些同样“合理”,以留给受教者更多的选择。同时,回顾系统本身,施教者应充分尊重并主动吸纳受教者的意见和建议,以更好地调整指令。最后,面对批评的声音,说出“我听了真地觉得好寒心啊”这样的话真地很愚蠢。拜托收收那愚蠢但泛滥的玻璃善心吧。如果我说:“那你收回你的好心吧!”,学校一定不会取消课外跑的规定,反倒大概会增加课外跑的里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