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3日,世界读书日,打开手机,扑面而来各种读书倡议。信息时代,最不缺的就是信息,尤其是各种应节信息。这一天,全世界的人都在想着读书这件事,都觉得这是件利己利娃利社会的好事,于是,厌恶读书者开始反省自己,觉得自己应该走“阳春白雪”之大道,向文化人过渡;懒散读书者开始鞭笞自己,觉得自己应该“读书不辍”,将来有一日也可“学富五车”;唯日日读书者沉浸书中,瞥一眼,扔到一边,自觉于己无关,继续读书。
倡议是好的,行动也无可非议。关键是要种下读书的种子。种子种在哪里?种在自己心里。不是只有孩子可以种种子,成年人同样可以。把种子种在心里,精心地培育、呵护,它必然会开花结果。可惜,很多人只是把种子拿在手里,供人端详一番,然后扔掉了。
世界太喧嚣,人心太活跃。有趣的东西、好玩的事情到处都有,怎能抵得住诱惑、忍得下好奇?快餐时代,狂卷氛围,功利气息浓重,如何停下来安静地做个读书人?很少有人给出答案,却都在说“你要读书”。无法让人从心底生发出热爱,再声势浩大的倡议也只是倡议。所以,读书的人越来越少,这决不简简单单是个人意愿的问题,而是大环境使然。
时代的变化见证着人类向前的步伐,大方向无比正确。越是看得见的,越容易改变,昂首挺胸、大刀阔斧就可以做得到;而那些看不见的、丢失的部分,却需要我们用心良苦地花费很长时间来完成。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而读书,难的从来不是开头,而是过程。有多少人信誓旦旦要读书,也像模像样拿起了书,但没过几天,又沦陷在小视频的欢乐中。所以,想要做一个真正的读书人,需有一颗安静的心。
心静了,世界才会静下来,我们才能安然读书。而力的作用总是相互的,心静能读书,读书能心静。一书在手,抽离忙碌的工作、繁杂的生活,与书中人物对话,安放自己浮躁的灵魂,让心沉静下来。静下来,慢下来,反思自己,观照他人。
而心静了,却依然坚持不下来,那是因为我们没有找到属于自己的书库。人与人之间的差别很大:三观不同,兴趣有别,经历迥异。所以选择书籍很重要,别人推荐的书目不一定适合我们,我们不必跟风去读。每个人都要有自己的书库,从心出发,去选择那些最能触动自己、最能帮助自己、最能改变自己的书。
书中有万千世界,书中有各色人生。看别人的同时看到我们自己,或怜悯,或悲痛,或振奋,从别人的故事中汲取力量,把自己的痛苦放诸其中,你就会发现:世界上悲惨的事数不胜数,痛苦的人成千上万,如何化解?怎样走出?靠一种精神,一种顽强的、向上的精神。而我们需要的,是从那些各种各样的书(哲学的、历史的、文学的)中,找到这种精神。
这种寻找,与知识无关,与视野有关;与格局无关,与境界相通。找到了,你就可以通透人生,迎接苦难,笑对挫折,你也会越来越热爱读书。找不到,读书与你不过是装点门面的幌子,是给别人看的贴金石,时间久了,你终将会远离读书。
所以,我始终鄙夷功利化的读书,因为它进入不了我们的灵魂。那些能够把读书变成一种生活习惯的人,都是从骨子里热爱书的,爱它的语言,爱它的思想,爱它包裹着的人,爱它生长的一草一木。
“腹有诗书气自华”,并不是要你记住多少书中的内容,内容无穷无尽,而且容易忘掉,“自华”的是气质,是在书香气的浸润中一点一点生发出来的。所以,读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需要我们静下心来,慢慢地、坚持不懈地、充满热情地做下去。
那么,想要读书的你,准备好了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