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讲个朋友圈的真人真事。
一位妈妈给四岁的孩子讲了“黄石公三难张良”的故事。故事很简单,讲的张良通过了黄石公穿鞋、早起约会的考验,获得《太公兵法》,借此成就大业的故事。可是越讲越觉得不对劲,陌生人,少年,帮忙……隐隐约约不对劲啊!
于是,妈妈随即放弃原本的中心思想说,开启安全教育说:不要轻易相信陌生人,向小孩求助的行径值得怀疑……最后让娃再次重复:无论何时何地安全都是第一位的。
末了,这位妈妈自我反思,是不是太小题大做了,有必要这么危言耸听吗,于是发朋友圈征求大家意见。
没想到朋友圈里一片赞同声,甚至有妈妈特点发来微信留言,直言太有必要了。
世代流传的童话故事,讲到一半,竟然无法再往下讲,是这个妈妈太作吗?
我们先来看看什么叫童话。百度上解释童话,儿童文学的一种,通过丰富的想象、幻想、夸张等手法塑造人物形象,对儿童进行思想教育。
一般来说,童话呼唤爱,追求真善美。童话中所传达的价值理念、道德规范,是社会认可的,并将之传递给新一代,就是我们常说的代际传承。

代代口口相传的童话故事,似乎经历了时间的考验,成为了最后的真金。每种文化之下都有其认可的童话传说代代相传,并沉淀为文化基因,至少是官方认可的品质。
可是,日月运行,世易时移,那些曾经时代认可的规则,在现代看来竟然是突兀,甚至是不合时宜。
如西方童话中的公主故事,一如挂在商店橱窗里的美丽的衣服和鞋子,是多少女孩梦想的起点。可是,细细听来,却令人毛骨悚然!
孩子们最耳熟能详的《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其最令人艳羡的结局是是赢得了王子的倾心,从此与王子过上了幸福的生活,让继母王后终于败下阵来。
睡美人中的公主呢,一辈子的活着(睡着)的目的就在于等待一个能唤醒她的王子,王子的吻是睡美人活着的全部。
美人鱼故事,为了所谓的爱情,为了得到王子的爱,宁愿抛弃家人、朋友,让身体自残……
如此种种的童话,向孩子,特别是女孩子传达是什么观念呢?活在这个世界上唯一的目的就是得到王子的爱?不知道女娃的父母们,是否愿意自己的宝贝闺女们持有这样的爱情观呢?
我相信绝大多数父母希望孩子人格健全,努力上进,不依附,不菲薄,美好爱情,是人生的重要经历,也是重要组成部分,但绝对不是全部。
我们不能说那些公主系列的童话故事是错误的价值观的体现,因为曾几何时女人的存在的价值体现就是找到一个男人,然后生儿育女。在中国如是,在西方如是,反映在童话故事中当然如是!
可是世界在变,在好莱坞电影中,越来越多的公主们不再等待王子的唤醒!贝尔公主艾莎公主,她们依靠智慧与勇气,拯救自己,拯救世界!女孩的人设终于不再是被动地等待爱情!
这种童话的变化,不是现代才有的改变。白雪公主中原来的情节设置是母亲嫉妒亲生女儿的美貌,在流传的过程中变成了后母;格林童话,著名的世界级童话故事,原著却是血腥暴力,大人看了都害怕,在流传过程中的修正改变,成了现在的模样。
都说童话是儿童成长的精神家园,通往他们认识世界、塑造三观的大道,是任由世界之变,而固执地保留所谓的全部真善美,让孩子生活在大人觉得应该生活的世界里?还是渗进骨干的现实的沙子,让孩子知晓世界的真善美,同时,也了解世界现实本应有的各种浪花?
家长们,心中自有答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