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纪德国政治经济学家马克思及其合作者恩格斯的理论中,可以找到两条本次相关的社会学思想脉络。第一条是:人类社会的历史就是作为其基础的物质关系结构的历史。第二条是:人类就其基本性而言,是富于表现力和创造性的,但是这一真实的本性却被物质生活历史的重要扼杀了。物质生活历史既重新塑造了普遍的概念,也重新塑造了个人的意识。
在20世纪中叶,以阿尔都塞和普兰查斯为代表的法国结构主义马克思主义中,第一条脉络发展到了相当的高度。结构主义马克思主义提出,历史的转型就是经济基础、国家和意识形态等方面的结构中的矛盾汇聚的产物。按照他们的论点,个体行动者可看作是由历史之线操纵的木偶,没有自主性或自主意志。第二条脉络的历史更长,可以归入批判理论这一类,既包括韦伯式主题、也包括马克思主义的主题。这条脉络几乎同时形成于两次世界大战期间,意大利马克思主义者葛兰西、匈牙利马克思主义者卢卡奇及法兰克福社会研究所构成的法兰克福学派的著作中,它们考察的重点都在于意识形态的建构方式,意识形态支配意识的方式,以及抵抗意识形态的方式。
在当代,结构马克思主义实际上已经失去了它们往昔的光辉,被激进的后结构主义取代。后结构主义起源于法国,在社会学中与福柯的著作联系在一起。但是最详明的阐述还是德里达的文学理论。后结构主义实际上是在激进的和批判的方向上重新塑造出了建构主义。同时,批判理论传统本身也在德国社会哲学家哈贝马斯或可称作沟通论的理论中达到了相当的发展高度。哈贝马斯试图通融马克思、韦伯、米德、舒茨和帕森斯的观点,以表明由主体间性和解释所组成的社会领域正在被商业活动与科层制的领域所殖民和压制。
核心主张:结构
理论类型:批判结构主义
阶段:经典(马克思、恩格斯)、现代(批判理论、结构主义马克思主义)、后现代(沟通论、后结构主义)
同派学科(方法论与说明模式相似):结构主义语言学、政治经济学、文化研究、精神分析心理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