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录
“善于学习的父母,和凭着本能去爱的父母,教育出来的孩子,是截然不同的命运。”
因为思维方式不同,同样的教育问题,不同的父母面对和处理,效果截然不同。
这也是为什么我们经常说:三流父母靠吼骂,二流父母讲条件,一流父母做榜样。
不焦虑的父母,和焦虑的父母之间的差距,其实就在于他们教育的思维方式,完全不同。
01单点思维VS线段思维
昨天群里有个妈妈分享了一个她自己的困惑:
13岁的孩子会问一些奇怪的问题,比如:为什么我只可以控制我自己的思想,却不能控制别人的思想呢?为什么我就是我呢?
而且孩子每次这样想的时候,都认为自己有问题。妈妈也在琢磨要不要带孩子去看心理医生。
如果按照这个妈妈的做法,带孩子去看心理医生,那传达给孩子的信号就是:你心里有病,所以要看医生。
而孩子会印证并且加重”我有问题“这个想法,慢慢地,她会陷入想控制而控制不住的痛苦里。
妈妈看到孩子的痛苦,更要看心理医生了。如此循环,可能真的会把一个好好的孩子逼得出现心理问题。
看到孩子的一个”点“,由此产生担忧和恐惧,不断放大这个”点“,这种思维方式是在制造更多更大的问题。
相反,一个不焦虑的妈妈,一个智慧的妈妈,首先是一个了解孩子的妈妈。
她会看到这是一个青春期的孩子正常的经历,开始有一些哲学性的深度思考,关于自我,关于他人,甚至关于世界从哪儿来。
这是一个信号,说明孩子的思想深度和宽度发生了变化,说明他们正在形成自己的人生观。
不焦虑的妈妈,会把握住这个宝贵的契机,和孩子展开讨论,关于她对自我的认知,对自己未来人生的规划,通过启发提问、倾听、共情、分享等逐渐协助孩子确定他的人生志向。
由此,孩子就会明白,我在初中和高中努力学习,是为了自己的未来。只有我现在努力了,我才能不断靠近并实现我的理想。
那么,以孩子当下的思考为起点,以确定未来的人生志向为终点,这中间就可以连接起一条线段。
孩子会越来越清晰地看到,我现在在哪里,我想要去哪里,以及我要付出多少努力。
”为自己而努力“的信念,将源源不断激发孩子内在的驱动力,他会学会选择和舍弃,这才是真正自律的人生。
你看,同一件事,父母的思维方式不同,给孩子带来的结果完全不同。
“单点”思维带来的是限制和恐惧,“线段”思维带来的是发展和信任。
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不断地以终为始产生连接,不断延伸,让孩子在任何时候都能既安于当下,又对未来充满信任。
02前进思维VS后退思维
孩子写作业拖拉磨蹭,父母严厉地看着,让孩子继续写;
孩子情绪不稳定爱发脾气,父母训斥、制止,让孩子把情绪憋回去;
孩子考试成绩下降,父母就开始找老师补课,希望成绩迅速提升。
... ...
面对孩子的一些问题行为,我们太习惯于及时制止或者加强管理,以为了让孩子继续前进,不掉队。
前一段有个严重厌学的高一孩子来做咨询,他有句话让人非常惊讶。
他说:我真想当着爸爸的面,把我的五脏六腑都掏出来,扔到他脸上去。
咨询下去,才知道他爸爸是非常出色的工程师,对孩子要求严格,很少有满意的时候,总是逼着孩子做得更好,还经常动手打孩子。
结果孩子熬到了高中,成绩非常低,学不进去,觉得自己各方面都很差,情绪持续低落。
积重难返,压死骆驼的从来不止一根稻草。
后来爸爸听到孩子的心声,认真反思了自己的教育方式,决心开始改变自己。
给予孩子充分的理解和支持,试着接纳孩子的情绪状态,放下要求更多陪伴,用心地和孩子一起,重新建立对自我正向的认知。
在父母的共同努力下,孩子的状态慢慢有了起色,高二的时候已经正常上学了。
类似的孩子真的太多太多。
父母忽视的是,当我们每一次用错误的方式,逼着孩子前进的时候,同时也是在给孩子增加心理包袱。
孩子那些不被了解的困惑、不能说出口的想法、不被理解的情绪,都一点点地堆积到了心里。
时间越长,包袱越重,直到有一天孩子不堪重负,要么沉默,要么爆发。这个问题不断发酵的过程,煎熬了孩子,惩罚了父母。
何必?
很多痛苦真的可以避免。
父母期待孩子不断进步、越来越好,这个没有问题。
只是我们在遇到问题的时候,不要着急解决,先后退看下,问题是如何形成的,找到根源,给予孩子需要的协助,再轻装前行,孩子才会轻松自由,热爱生活,热爱学习。
教育无小事。任何小的问题,如果父母的思维方式不当,日积月累,可能带来很严重的后果,整个家庭都要为此付出代价。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