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国学与传统文化
《我注六经  六经注我之论语9.8》 史上情商第一高的圣王

《我注六经  六经注我之论语9.8》 史上情商第一高的圣王

作者: 程冰雪 | 来源:发表于2018-09-11 19:32 被阅读15次

【原文】

子曰:“吾有知乎哉?无知也。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我叩其两端而竭焉。”

【冰雪译文】

孔子说:“我有知识吗?我没有知识啊。有乡村野夫跑来诚恳地讨教问题,(有些事情)我心空空也是一无所知。我就从问题的两端(事物有其两头,如始终、本末、上下、精粗、利弊、是非、深浅、大小、正反等)来叩问他,毫无保留地告诉他。”

《我注六经  六经注我之论语9.8》 史上情商第一高的圣王

孔子所说的“扣其两端”、或“执其两端”,历史上做的最好的就是舜,最正能量满满的高情商的帝王。

子曰:“舜其大知也与!舜好问而好察迩言,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为舜乎!”

【译文】

孔子说:“舜可真是具有大智慧的人啊!他喜欢向人问问题,又善于分析别人浅近话语里的含义。隐恶扬善,过与不及,两端的意见他都掌握,采纳适中的用于老百姓。这就是舜之所以为舜的地方吧!”

《我注六经  六经注我之论语9.8》 史上情商第一高的圣王

真正做到执两用中,得有非同一般的大智慧。不仅要对于中庸之道有过人的理解识见,更得有博大的胸襟和宽容的气度,一般人根本做不到,所以孔子才感叹千年一帝舜之所以为舜。

一.正能量超爆棚的舜

你知道中国历史上因处理家庭关系、内心最痛苦崩溃最觉人情浇薄的两个人是谁吗?历史有名的两个王,因他们的特殊地位他们的痛苦比普通人家大多了。

这两个人呢,舜是一个正面的典型;另一个反面典型就是孔子春秋笔法说的“克弟于渊”的郑庄公。舜年轻的时候,他亲生父亲和他后妈生的孩子也是他亲弟弟,两个一直想暗害他,试图通过各种方式害死他,图谋他所有。有一次舜修房子,他跳上楼顶,然后他父亲弟弟就偷偷把梯子抽走了。他差点从那个房顶上摔下来,最后无奈用两个大斗笠当翅膀借力,然后沿着那个墙也慢慢下来了,总算死里逃生一次。

还有一次,他下面去挖井,他事先感知父亲弟弟会找麻烦趁他在挖井的时候,他于是提前先处理好了另外通道的。然后,他的父亲弟弟果真如此,用石头给他盖上,然后把土全部填上。他父亲和他弟弟都以为舜一定闷死无疑。结果,他从另外一个通道跑出来,回到他家里赫然发现——他弟弟已经坐在自己家大堂那里,弹着自己的琴,嘴巴里面还唱着歌:大概意思就是唱:我的两个嫂子都美颜了,大堂好宽阔喔,我小哥哥不会回来了喔!我们一起享受快乐喔。帝王尧当时知道舜有大才大德大名,就是想考验一下舜有没有将来当君王资质,所以就先把两个女儿嫁给他。

弟弟唱的相当陶醉的时候,结果舜突然从大门进来了。他弟弟很狡猾呢,马上改口说——哎呀,小哥哥,我好想你,我是过来看看你们的喔。舜并不揭穿,因为圣人是有智慧的人,懂得处理和隐藏自己的痛苦。当时的人还有个伦理,就是说,如果你被父亲弟弟害死是你的不孝不悌,因为你没有能力处理好——就像如果你老爸用大棍子打你,可能很愤怒之下会把你打伤打死,是你的不孝,所以大棒子下来,要赶快跑,这需要很智慧地处理这些事情;小棍子伤害不大,任他处罚好了。

《我注六经  六经注我之论语9.8》 史上情商第一高的圣王

二.反面教材的典型案例。

另外一个反面的例子,就是郑庄公,《春秋》一书中,学过的可能应该有印象。庄公他妈妈武姜生他时超痛的,所以很不喜欢他。就一直想让弟弟叔段继位,然后呢,老太太就一直想老大从那个国王的位置下来让位给弟弟,所以他妈妈就想着很多种各种各样的办法宠溺老二。

郑庄公就不吭声、很老谋深算呢,他说:等着瞧吧!多行不义,必自毙。所以孔子才把它列成反面教材,认为哥哥没行教化之道。一个人欲要他灭亡先让他疯狂,庄公他妈妈一天到晚给他说——你弟弟要这个要那个,哥哥就说好,给你;那你弟弟要这领地那军队,然后哥哥就说好,给你;那各种封地收入田地税收,然后哥哥就说好,都给你。到最后,弟弟敛财占有的大片地方的所有人民,都受不了弟弟的疯狂暴政了就起来反抗他。然后哥哥就带了一支军队过去趁势就把他给收了。

完了之后就跟他妈妈说,我们母子不到黄泉,永不复相见!信誓旦旦之后发现自己却后悔了,越来越怀念老母亲了。后来一次宴请有功人员,赏了一块好肉给了他一个特别信任的大臣颍考叔,大臣就不吃包起来,他问:你干嘛包起来?大臣说我拿回去给我妈尝尝,我家有老母,她从来没吃过君王给赏的肉。然后庄公就很难过,他说你们都有妈妈,我都没有了!曾和老妈说的不到黄泉誓不相见。大臣想办法说可以把这个誓言破掉啊!

颍考叔说道:“您有什么担心的!只要挖一条地道,挖出了泉水,从地道中相见,谁还说您违背了誓言呢?”庄公依了他的话。庄公走进地道去见老妈武姜,赋诗道:“大隧之中相见啊,多么和乐相得啊!”老妈也走出地道,赋诗道:“大隧之外相见啊,多么舒畅快乐啊!”从此,他们恢复了从前的母子关系。

《我注六经  六经注我之论语9.8》 史上情商第一高的圣王

【附录文献参考】

《论语注疏》曰:此章言孔子教人必尽其诚也。

四书解义》曰:此一章书是见圣心之虚,教人之诚也。

孔安国曰:有鄙夫来问于我,其意空空然,我则发事之终始两端以语之,竭尽所知,不为有爱。

朱子曰:孔子谦言己无知识,但其告人,虽于至愚,不敢不尽耳。(诚)

陈祥道曰:圣人之于人,患其不能学,不倦其所教;患其不能问,不隐其所答。互乡童子之进,则与之而不拒;鄙夫之问,则叩两端而竭焉。盖智及之,而诚不至,圣人答之以略;智不及,而诚至焉,圣人告之以详。

李炳南曰:本性空灵,毫无妄见,所以孔子说:“吾有知乎哉,无知也”,“空空如也”。泯绝见闻识知,彻见本性,就是空空如也。本性空空,而有大用,所以一个没有学问的鄙夫来问孔子时,孔子只问明鄙夫所问之事的利弊两端,然后将两端说清楚,把要说的话都说尽了,是为“竭焉”。《中庸》说舜执其两端,此处是说孔子叩其两端。舜是自用,孔子是对鄙夫而竭,虽然不尽相同,但都是中道。

刘宗周曰:人之心,虚而已矣。生一分知识,便窒一分天理。圣人尝从事于求知之功矣,及其知之也,何曾益得分毫?适还得夫妇之愚而已。天命流行,物与无妄,圣非有馀,凡非不足。才拈一物,便有两端,如有是则有非,有本则有末,有精则有粗,才有过便有不及。两端之道,阴阳而已。

郑汝谐曰:人之问,有倚于一偏者,则随其偏而教之;有蔽于一隅者,则发其蔽而达之。圣人不以其空空而不告,亦叩击其两端无所不尽焉。

张栻曰:此章之意,亦恐学者以圣道为高远而圣人为有隐也。凡所以告二三子者无不尽矣,虽使鄙夫持空空之质而问,所以告之者,亦未尝不就其两端而无不尽者焉。盖语近而其远者未尝不具焉,语卑而其高者未尝不存焉。形而上曰道,形而下曰器,而道与器非异体也。圣人有隐乎尔哉?在学者体之何如耳。

尹氏曰:圣人之言,上下兼尽。即其近,众人皆可与知;极其至,则虽圣人亦无以加焉,是之谓两端。如答樊迟之问仁知,两端竭尽,无余蕴矣。若夫语上而遗下,语理而遗物,则岂圣人之言哉?

程子曰:圣人之教人,俯就之若此,犹恐众人以为高远而不亲也。圣人之道,必降而自卑,不如此则人不亲;贤人之言,则引而自高,不如此则道不尊。观于孔子、孟子,则可见矣。

蕅益大师曰:不但无人问时,体本无知。即正当有人问时,仍自空空,仍无知也。所叩者,即鄙夫之两端;所竭者,亦即鄙夫之两端。究竟吾何知哉?既叩其两端而竭之,则鄙夫亦失其妄知,而归于无知矣。

《论语补疏》曰:此两端即《中庸》“舜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之两端也。鄙夫来问,必有所疑,惟有两端斯有疑也。故先叩发其两端,谓先还问其所疑,而后即其所疑之两端而穷尽其意,使知所向焉。盖凡事皆有两端,是故一旌善也,行之则诈伪之风起,不行又无以使民知劝;一伸枉也,行之则刁诉之俗甚,不行又无以使民知惩;一理财也,行之则头会箕敛之流出,不行则度支或不足;一议兵也,行之则生事无功之说进,不行则国威将不振。凡若是皆两端也,而皆有所宜,得所宜则为中。孔子叩之,叩此也;竭之,竭此也;舜执之,执此也;用之,用此也。处则以此为学,出则以此为治,通变神化之妙,皆自此两端而宜之也。

《四书反身录》曰:夫子自谓无知,此正知识尽捐,心同太虚处。有叩斯竭,如谷应声。未叩不先起念,既竭依旧忘知,虽曰诲人不倦,总是物来顺应。彼释氏空其心而并空其理,吾儒则空其心而未尝空其理。释氏纲纪伦常一切皆空,吾儒则纲纪伦常一切皆实。又曰:吾人学无归宿,正坐不能空其所知。比之鄙夫,反多了一番知识,反增了一番心障,以致下不能如鄙夫,是以上不能希往圣。

钱穆曰:孔子虽善教,此鄙夫亦善学。孔子之善教,正因其自认无知。此鄙夫之善学,亦正因其心空空诚悫求问。盖问者心虚,而答者亦心虚,敬使答者能转居于叩问之地位,而问者转居于开悟对答之地位。此章亦孔子循循善诱之一例。

《我注六经  六经注我之论语9.8》 史上情商第一高的圣王

附录

祝世禄曰:禅那才下一语,便恐下语为尘,连忙又下一语扫之。六经原自无尘,而自为扫尘语亦不少。既已曰“识”曰“知”,又曰“不识不知”;既已曰“再思”、曰“九思”,曰“千虑”、曰“百虑”,又曰“何思何虑”,至“吾有知乎哉?无知也”应口即扫,何其迅速!自训诂之学兴,引葫芦之缠,凿混沌之窍,起人种种见解,而圣人当下旨趣反为晦蚀。快句以钝,空句以填,于是高明者为之攒眉扼腕,不难叛孔氏而皈依佛氏矣。

《论语商》曰:天下只凭着自已聪明见解,便把一团空洞的道理,都兜揽到自已身上去了,却不知寻索自心本无起知之处。洞观道体,原自虚空。本自完全,本自恰好,何等了当。

《四书反身录》曰:“若谓夫子亦空空,议者以为近禅何也?”曰:“言夫子空空,而便疑其近禅,则是鄙夫胸无意见,而夫子反有意见。多闻多识,物而不化,与后世书生之学富二酉、胸记五车何异?夫子惟其空空,是以大而能化,心同太虚。后儒见不及此,因释氏谈空,遂讳言空,并《论语》之明明言及于空者,亦必曲为训解,以避其嫌。是释能空其五蕴,儒不能空其所知;释能上达,而儒仅下学也。本以辟释,而反尊释,崇儒而反卑儒,弗思甚矣。夫“空”字之出于释者固可避,而出于夫子之口者则不可避。空苦、空幻、真空、无相空、无所空之说可辟,而空空之说不可辟。彼释氏空其心而并空其理,吾儒则空其心而未尝空其理。释氏纲纪伦常一切皆空,吾儒则纲纪伦常一切皆实。得失判若霄壤,岂可因噎废食乎?”

钱穆曰:本章言学问求知,必心虚始能有得,此其一。学问有所得,必由其心自有开悟,此其二。学日进,心日虚,得一知,必知更多为我所不知者。孔子曰:“我有知乎哉?无知也。”此非谦辞,正乃圣人心虚德盛之征,此其三。学者当取与“知之为知之”章合参。

《我注六经  六经注我之论语9.8》 史上情商第一高的圣王

【本章参考书目】

《论语集解》《论语义疏》《论语注疏》《论语集注》《论语全解》《癸巳论语解》《论语意原》《论语集说》《论语集释》《论语新解》《论语讲要》《论语学案》《论语点睛》《论语补疏》《论语商》《论语劄记》《环碧斋小言》《四书纂笺》《笔乘》《四书反身录》。

相关文章

  • 《我注六经  六经注我之论语9.8》 史上情商第一高的圣王

    【原文】 子曰:“吾有知乎哉?无知也。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我叩其两端而竭焉。” 【冰雪译文】 孔子说:“我有知...

  • 何帆读书法(读书笔记)

    一、六经注我 “六经注我,我注六经”:曾经有人问宋代理学大师陆象山为何不著书,他答道:“六经注我,我注六经。” “...

  • 我注六经、六经注我,只是一个先后顺序,不是非此即彼的选择

    六经注我,还是我注六经。我注六经,一定会陷进六经里而不能自拔吗? 我注六经,是说我信任并遵循六经的含义,还是说我解...

  • 六经注我还是我注六经

    六经注我 还是 我注六经。 顺序不同。 意义天壤之别。 读书就是要六经注我的境界。 注:融会贯通。注入。 读书思考...

  • “六经注我”

    我的学习经历了两个阶段:“我注六经”、“六经注我”。“六经”原指儒家经典,这里代指需要学习的东西。我注六经:这个阶...

  • 读书谬误

    不是我注六经,而是六经注我。 带着问题去读书。

  • 六经注我

    今天分享一个别处看到的学习经验 ————不要“我注六经”,要“六经注我” 什么叫“六经注我”?就是以我为主。 ...

  • 《六经注我 之我注论语7.23》

    【原文】子曰:“天生德于予,桓魋(tuí)其如予何!” 【 冰雪浅见译文】 孔子说:“上天赋予了我这样的品德,桓魋...

  • 六经注我,我注六经

    六经注我,我注六经。 不同的选择,不同的命运。 不同的命运,统一于一个人生。 六经注我,是把书读厚的过程。 我注六...

  • 《六经注我 之我注“论语”之7.17》

    原文: 子曰:“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 【冰雪浅见】 孔子说:“再给我个几年嘛,五十来岁好好研...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我注六经  六经注我之论语9.8》 史上情商第一高的圣王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khqpg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