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培养一个好习惯真的不容易,拿“早起”来说,很多人或许都会把日历打印出来,然后贴在抬头就能看到的位置,成功早起一天就在当天的位置打个勾。最开始的几天或许都很激动,但是坚持不了几天,这个习惯就不了了之了。
那么,如何才能培养一个好习惯呢?这个过程当中,有什么注意事项呢?作者分享了4个注意事项。
一,培养习惯的秘诀在于少与慢。
我们在培养习惯的时候往往期待一步到位。以早睡和早起为例,首先,我们可以先选择培养其中一个——“早睡”,不用在乎自己第二天能不能早起。
然后,不用要求自己每天都必须做到。例如“我必须坚持每天6点起床”、“我必须每天背下100个单词”,这样的承诺看起来非常有力量,但是至刚则易碎,一旦其中的某一天做不到,那么整个承诺就会被打碎。所以不需每天都早起,不需要求自己一定要365天不间断去坚持一个习惯。
我们可以试着要求自己“每个月早起超过25天就好”,让自己有个缓冲区,这样才不容易有挫败感,这样才更加有利于习惯的培养和坚持。
二,培养习惯首先找到驱动力。
作者认为,想要养成一个习惯,驱动力比约束力更重要,因为力量是来自内心的。养成习惯是打开一扇从里面锁住的门,用约束力在外面猛砸有时候或许管用,但是不如用驱动力由内而外去打开更加有效。
所以,想要养成一个习惯,第一件要做的事情并不是去打印表格或者定下这样那样的规定,而是要先问问自己,“我为什么要养成这个习惯?”找到培养习惯的最原始的动力。
三,再微不足道的成就也要大肆庆祝。
当我们想培养一个好习惯的时候,要学会给予自己阶段性的奖励,哪怕只是坚持了一个星期,或者只是完成了一个小任务。这样可以很好地给予自己前行的力量,让自己更好地坚持。
我们来看看书中的例子。小强想培养早起的习惯,他给自己设定的阶段性奖励如下:
坚持21天:奖励自己一个无线键盘;
坚持66天:奖励自己一支电容笔;
坚持100天:奖励自己一次丽江旅行。
四,培养习惯不是一个人的事情。
很多人以为,培养习惯就是不停地抽打自己,然后用超人的意志力去坚持完成自己想做的事情。但是要知道,一个人可以走得很快,一群人却可以走得更远。
想要更好地培养习惯,我们可以尝试去找志同道合的人,一起结伴同行。如此一来,大家可以相互打气,如果有人达到自己设置的里程碑,还可以一起去庆祝。当我们看到身边的同伴可以做到时,内心自然会更加备受鼓舞,习惯就会变得更加容易坚持了。
02
如何让想法落地?
我们对于生活和工作总有一些期待和想法,无论是想成为百万富翁还是想来一次三天两夜的短途旅行,只要我们真的想要,那么就不能让它只是停留在想法的阶段,而是应该经过一系列的分析和分解,让它变成可执行的小目标,然后实现它。作者在书中提供了4种工具,可以有助于我们把想法落地。
工具1:用SMART法则理清目标。
首先,我们需要把想法变成一个清晰的目标,而SMART法则可以帮助我们做到这一点。
SMART法则是指制定目标的5个原则。它们分别是:
S(Specific):这里指的是目标一定要明确,不能模糊不清;
M(Measurable):可衡量性。指的是目标是否有被实现的标准;
A(Attainable):可实现性。一个目标必须是可以实现的,或者说经过努力是可以实现的;
R(Relevant):目标必须和其他目标具有相关性。也就是说完成这个目标对我们其他目标有何帮助;
T(Time-based):目标的实现必须具有明确的截止期限,也就是说一个目标只有在一定的时间内达成才有意义。
书中,小强他想构建一个社群,那么想要厘清这个目标,根据SMART法则,他需要从以下5个问题出发,做进一步的思考:
1.想创办一个什么样的社群?
2.怎样才算成功创办了这个社群?
3.你觉得可以做到吗?
4.创办这个社群的目的是什么?
5.打算在什么时间之前完成这件事?
当然,想要理清目标,或许我们要问的不止是这5个问题,但是这5个问题可以引导我们进行进一步的分析。如果我们为自己设定的是一个模糊的目标,那么我们在实现的过程中反而需要走很多很多的弯路。
工具2:用思维导图梳理计划。
明确了目标之后,下一步的关键就是把目标转变成计划。而这一步我们需要用到的工具是:思维导图。
思维导图是托尼·巴赞创造的工具,特别适合用来梳理思维。具体应该怎么去制作呢?我们还以“小强想要设立社群”为例,来看看如何使用思维导图。
第一,先在纸上写出创办社群需要考虑哪些方面的因素,不需要太细致,就像书的目录一样即可,把重要因素先罗列出来。
第二,针对每一个因素进行发散思维,如果这期间有出现新的想法,先记录在便签纸上,把所有的因素的发散思考完成之后,再做讨论。
第三,给思维导图做减法,观察一下哪些事不适合在刚起步的时候做,哪些又能做进一步的精简。
我们可以参考小强画出的思维导图,他就是通过这三步,把成立社群的目标梳理成了一个可执行的计划。
工具3:用甘特图掌控进度
甘特图以图示通过活动列表和时间刻度表示出特定项目的顺序与持续时间,是显示项目进度、时间、成本的简单工具。
工具2的思维导图是属于行动层面的,帮助我们发散和梳理思路,帮我们把一个目标梳理出若干的行动还有截止日期。而工具3的甘特图则是项目层面的,它可以用来呈现整个项目的里程碑、进度和时间,有助于评估整体的进度。
如果想要有序地整合和完成这么多的小任务,保证目标如期完成,甘特图就是一个很不错的工具。
想要做好甘特图,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步骤着手:
第一,这个项目有哪些里程碑和任务?里程碑和任务是不同的,里程碑是关键节点,通常这些关键节点进度如果出现滞后,就要重新调整计划;
第二,每一个里程碑和任务的时间期限是什么?
第三,分别由谁来负责?分工明确,有多个人负责同一个任务,那就需要标明谁是主要负责人。
工具4:用九宫格平衡人生
每个人在生命中担任着很多不同的角色,但是有很多人一心只顾事业的发展,为家庭和自己的人生所制定的目标和计划却少得可怜。所以,我们不但要用前面的三个工具去实现事业目标,还要使用工具4来得到一个平衡的人生。
什么是平衡的人生呢?作者认为,每个人都有五大需求,它们分别是心灵、健康、情感、心智、财务,只有这5大需求得到相对平衡的满足,人生才会是真正的富足。所以,我们可以用九宫格作为一个思考的入口,从这几个方面去均衡地看事情,看人生。
在这九个格子里面,我们可以在中间写上自己的个人价值观、使命和愿景,然后在旁边的8个格子写上自己想要达成的目标。如此一来,你就能跳出事业的格子,站在一个更高的角度看到我们还有其他的生活格子需要被照顾。
今天,我们讲解了两方面的内容:如何养成一个好习惯和如何让想法落地。这部分的实操性很强,需要大家听完之后,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好好去实践,这样才可以真正地改变我们的生活现状。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