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饰|大裘冕之论

作者: 清_昶 | 来源:发表于2022-11-23 06:24 被阅读0次

    帝王服饰是整个服饰制度的基石和准绳,到宋代,在制定服饰制度的时候,皇帝的冕服式样和配饰引起宋人的争论,尤其是对于皇帝的大裘冕是否符合古制上。

    宋太祖建隆元年(960年)的服饰制度规定:皇帝的冕服为衮龙衣,绛纱袍,通天冠。在开宝年间,有人就别出心裁地在冕服的后面加上珍异巧缛,理由是冕服上没有宝锦珠翠的装饰。就是这个不遵古制的装饰引发了第一轮的争执。

    不知过了多长时间,几位掌管礼仪的官员和各地有名望的大儒发觉这种做法有违祖制,就提出不同意见,奏请皇帝讨论。但是因为承袭的时间太长了,要改也不太容易,致使
    这场争执不了了之。

    几年以后,有大臣再次提出意见,要求去掉烦琐的装饰,还服饰一个本来的面目,但掌管制作冕冠衮服的官员却不买他的账,一切照旧。

    后来,又有一些儒生向皇帝献上仿照古制画成的冕冠衮服的图样,请求皇帝恢复古制。终于到了宋仁宗景祐和康定年间,皇帝的冕服制度做了一次修改。重新制定的服饰制度除了对冕冠的尺寸、质料、颜色以及衮服的纹章等做了新的规定以外,还对百官的朝服制度做了调整。

    这次改动又引发了一场争论。在元丰年间,争论的话题大概是关于大裘冕的配套装束问题。朝廷的礼官和各方的大儒都引经据典,各抒己见,其中以光禄寺丞、集贤殿校理官陆佃,礼部员外郎何询直的意见最有代表性。

    最后,陆佃的意见占了上风。陆佃认为穿大裘和穿裘服时应戴同样的帽子,帝王穿的裘的外面要罩衮服,冬天衮服里面穿衮皮服,夏天则只穿外面的衮衣。宋神宗很赞成他的意见,还照着做了一套冕服。

    到了宋哲宗时,关于大裘冕的争论又开始了。何询直也引用《周礼》作为根据,他认为衮冕应该是两种冕,而且是裘外加上衮服。冬天祭天的时候穿裘,夏天祭地的时候不能穿大裘,应该是穿着同一颜色的缯做成的大裘。陆佃也不相让,针锋相对,他认为裘冕和衮服是不同季节分别使用的两个不同的名称,一个主冬,用裘冕表示冬至;一个主夏,祭地的时候称衮服。

    最后,宋哲宗采纳了何询直的意见,这一场争论才告一段落。宋哲宗命令内府按照何询直的说法制定大裘,后来估计到要用一百只黑羊羔的皮才能做成大裘,太劳民伤财了,就改用黑缯来替代。

    可能是为了避免再引发争论,或者是觉得既行的服饰制度还不够完善,宋徽宗大观和政和年间,又编成了《祭服制度》,对衣冠制度做了详细的规定。这次更定的冠服制度,涉及的范围很广,其中包括皇帝的冕服,大臣的祭服、朝服以及命妇的服饰等。

    后来虽又有变动,但基本上都是根据这个定制略有增减而已,并未引起什么波动。宋仁宗的时候,垂帘听政的萧太后却提出要穿衮衣去拜祭太庙。这引起了大臣们的极力反对。大臣薛奎问萧太后:“请问你穿上衮服以后,是用男子的跪拜礼呢,还是用女子的拜礼?”因为从武则天开始,女子就已经不行跪拜礼了。萧太后无言以对,只好不再要求。欧阳修在给薛奎写墓志铭的时候,还特意提到这件事情,自然是肯定他维护礼节的功绩了。

    到此,宋代关于大裘冕的争论才算平息,究其原因,这场争论还是由孔子的“礼”引起的。在宋代,“礼”和“理”是最重要的,一种颜色,一种配饰,甚至是一种花纹都是关乎“理”和“礼”的,不可以乱来。皇帝是万民仰视的真龙天子,衣裳服饰自然要一丝不苟,只有这样才能成为“礼”和“理”的楷模。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服饰|大裘冕之论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khrox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