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板经常跟我说:葵花,你多想想。虽然我嘴上没说什么,心里却捣鼓:怎么想啊,想什么啊。
后来我能够想下周的事情,下个月的事情,明年的事情,但想的更多是干什么事儿。我总是好奇,别人的脑子为什么想的那么好,我怎么不会想。
直到遇到《认知觉醒》这本书,我相信从今年开始,将是我走上真正“会想”之路。我将会把这本书当作工具书,经常阅读、思考并实践。我相信这本书将会带给我真正的成长。
原来的我会问自己,已经50多岁了,还用成长吗?现在我可不会这么认为,帅老头王德顺79岁上T台,褚时健74岁开始创业种橙子。如果我还可以再活二三十年的话,我愿意一直用原来的知识和认知,苟且的活吗?
觉醒,今年就是最好的时机。
前几天班级幼儿发生了冲突,男孩踢了女孩的小腿,谁看了都心疼,女孩的爸爸忍不住在群上说了不适宜的话,本来这事情女孩子家占理,因为用的语言不适合,也不占理了,双方家长再群上吵吵嚷嚷,其他家长虽然没说话,也感觉到双方的表达都不合适。
看了书中对于人类三重大脑的介绍就能理解了。
人的大脑有三个重要的区域:本能脑、情绪脑和理智脑。这个女孩家长看到自己孩子受伤第一时间是本能脑和情绪脑在发挥作用,不理智。知道了这个道理,以后我面对突发事情的时候,就要慢一些说话和做动作,给理智脑思考反应的时间,不冲动,冲动是魔鬼。
其实我也是想成长的,我不是摆烂的人,而正是因为我积极向上,所以我会经常非常焦虑,想看的书太多,想种的花太多,想学的本领太多,但是……一句没时间啊,让我把一天天的时间错过,看着WW在朋友圈中分享拍照学习的成果,看见CY出的专业书籍一本又一本,看着AA锻炼成果显著。时而自责,时而立志。
人的天性是在欲望上急于求成,总想一口气吃成一个胖子,导致自己终日在困难区受挫,在行动上避难趋易,总是停留在舒适区,导致自己在现实中总是一无所获。
舒适区边缘是一个重要的规律,它揭示了成长能力的普遍法则,无论是个体还是群体,其能力都是以舒适区——拉伸区——困难区的形式分布。要想自己高效成长,必须让自己始终处于舒适区的边缘,贸然跨到困难区,会让自己受挫,而始终停留在舒适区,会让自己停滞。
有了宏观规律最为支撑,就可以观察微观规律。
对于学习成长而言,成长权重对比是每个人都应该首先认识的,它揭示了“学习、思考、行动和改变”在成长过程中的关系:即对于学习而言,学习之后的思考、思考之后的行动、行动之后的改变更重要,如果不盯住内层的改变量,那么在表层投入再多的学习量也会事倍功半;因此,从权重上看,改变量>行动量>思考量>学习量。
记得我也曾经学过百词斩,有时候认真,有时候时间紧或者累了,认为还是要学习,于是只是把单词都点一遍,明明知道单词没记住,自己骗自己,现在想想这个行为太傻了。目前我还没有能力捡起英文学习,暂时不做假学英文的动作也是可以的。
今年我想做的真动作是读书,每月完成一本书的阅读,读的过程中思考书中的内容对于我有什么样的借鉴,找到新观点和原来认知之间的关系,确定自己要改变什么,真正进行实践。相信经过这个过程,我的舒适区会逐渐扩展,实现真正成长。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