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王老师的随笔(十)

王老师的随笔(十)

作者: 痴情老人 | 来源:发表于2022-12-21 07:20 被阅读0次

    编者按:

    《王老师的故事》受到读者的喜爱,现推出姐妹篇《王老师的随笔》。这些随笔正如作者本人在前言中所说的,记录了一个理科生对文科知识的理解与思考,行文清新质朴,幽默风趣,看似随手拈来,实则精心运筹,可供细嚼慢品。           

    王老师的随笔(十)

    文/王静江

    前言:一个理科生眼中的文科知识

    读“罗处士志”

    《容斋随笔》巻一第二则:

    襄阳有隋《处士罗君墓志》曰:“君讳靖,字礼,襄阳广昌人,高祖长卿,齐饶州刺史,曾祖弘智,梁殿中将军,祖养,父靖,学优不仕,有名当代。”

    碑字画劲楷,类褚河南,然父子皆名靖,为不可晓。

    拓拔魏安同父名屈,同之长子名亦屈,祖孙同名。胡人无足言者,但罗君不应尔也。

    《容斋随笔》系宋代大学者洪迈(号容斋)博览群书、经世致用40余年的智慧结晶,内容博大精深。此书为一代伟人毛泽东所终生珍爱。

    今日读之一则,是洪先生抄录一墓志,所发为何父子同名之感慨。我本着学习古文的热情,逐字词品之,更有感慨。

    首先,何为“处士”?查《新华词典》,无此条目。以手机百度查之,为“有才能而不做官的读书人”。顾名思义就是:“处于民间的士子”。

    我早先知道“襄阳”这个地名是从金庸的《神雕侠侣》看到的,从未想过这是哪里。

    我在北京的小区有个和我孙子在一起玩的小女孩(6岁)叫“香香”,有一次我问她:“你为什么叫香香?”

    她说:“我是襄阳出生的呀。”

    呵,原来是“襄襄”。

    我又问:“襄阳在哪里呀?”

    她说:“就是湖北襄樊市。”

    看来很多知识是可以在日常生活中来的。

    至于“广昌”是哪里?我想在读书时没必要弄清楚,反正是一个县而已,我们没有必要知道全国所有的县。

    饶州是哪里?(查得)是江西的鄱阳,不是江西的上饶,因为上饶叫“信州”。有一首古诗刻在江山江滨“衢信中央两尽头,……”指江山在衢州信州中央。

    再说说“齐”和“梁”是什么?根据罗君是隋朝人,那么齐梁便是隋前的南齐和南梁。

    而拓拔魏即是北魏,因为北魏的皇帝姓拓拔,少数民族,故曰胡人。

    怎么弄清楚这些朝代的关系呢?查百度:

    三国归晋,晋之后以长江为界,分为南北朝。最后北周的杨坚统一了中国建立隋朝。

    原文中“碑字画劲楷,类褚河南”应解为:碑中字笔画(通划)楷书有劲,类似河南褚遂良笔体。

    文中的意思是:北魏的安同,其父名屈,其长子也名屈,在胡人是无所谓的,但罗君是汉人,他与父亲同名就不应该了。

    感慨二:古人墓志,刻高祖、曾祖、祖、父名讳,及官职,类似家谱,一目了然。对墓中人评价“学优不仕,有名当代”,廖廖数语足矣。现代人何不学学?

    感慨三:父子同名,祖孙同名,我认为不足为奇,因为字肯定不同,平时称呼总是字,不会叫错、应错。

    如姓诸葛名亮,字孔明。人们总是称呼“孔明先生”,而不是“亮先生”或“诸葛亮先生”。

    即使现代,也有“美国总统布什”同名,区别就在“老布什”“小布什”。(此处作者失误了,布什是姓,不是名,犹如我们中国人称“老王”“小王”——编者注)。

    20200802

    谈“玉不琢,不成器”的“琢”

    成语“玉不琢,不成器”的“琢”,江山发音和江山话里的四方桌的“桌”相同,无法用普通话里的一个别音来表达。所以我的这篇文章只能给江山人读的。

    成语里的“琢”,我认为就是江山人说的“琢一顿”的“琢”,就是表示教育的意思,是动词。

    且只指对象是小孩,工具是小竹枝,江山人的专用名词:“牛棒竹扫”(也用来赶牛)。

    那是肤痛骨不伤的工具,也只对小孩起作用。倘若那小孩皮厚得很,这个“琢”,也就无效了,得换另一种教育方式。

    总之“琢”是一种教育方式,但不是唯一的一种方式。

    现在学校是严禁打学生的。而许多江山人认为“琢”就是打。

    我想说的是, “琢”不是打。因为“琢”,是有专用“琢器”的(“琢器”这也是专用江山语)。

    我们来深入探究一下“琢”,它应是工匠的一种操作,以凿、雕、琢顺序排列可以表示动作的强度不同。

    通常以啄木鸟的动作,可以理解“琢”的动作那是小小的、轻轻的。看来,这里的“琢”是一种江山文化。

    《史记》中记载,舜登帝位后,规定根据正常的刑罚来执法,官府里治事用鞭子施刑,学府教育用戒尺惩罚。

    戒尺一直延用到民国,这就是国家规定的“琢器”,它是一种竹片,小孩需惩罚时,用它打手心,决不准打头、打脸。

    什么时候要惩罚小孩?没有完成作业、该背的书没有背、字写得潦草等。

    江山人用的“牛棒竹扫”,是比戒尺更不会伤人的东西。老祖宗用了几千年的东西,总有它存在的道理,那不是谁说了算的。

    就是我读小学,家长还会问:“今天有没有“待琢”?”

    如果我们理解教育的本义,好好地用一下“琢”,有何不可?

    我这是读《史记》《三字经》的随想录,大概只能给小学教师看的。

                                        2009.11.12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王老师的随笔(十)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khtlo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