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出生后就与外界环境建立了联系,开启了认知世界的大门。在适应环境的活动中,随着年龄增长,对事物的认知及面对问题情境时的思维方式与能力表现都会呈现出一定特点。
感知运动阶段 (0—2岁)
这个阶段的儿童的主要认知方式是依靠体验,视、听、嗅、味、触的感觉,手脚的使用。儿童借助感知运动可以协调感知输入和动作反应,从而依靠动作去适应环境。通过这一阶段,儿童逐渐发展成为对其日常生活环境有初步了解的问题解决者。
前运算阶段 (2—7岁)
儿童将感知动作内化为表象,建立了符号功能,可凭表象进行思维,从而使思维有了质的飞跃。其特点:
(1)泛灵论。儿童无法区别有生命和无生命的事物,常把人的意识动机、意向推广到无生命的事物上。
(2)自我中心主义。只从自己的观点看待世界,难以认识他人的观点。
(3)不能理顺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4)思维的不可逆性。思维的可逆性是指在头脑中进行的思维运算活动,有两种:一种是反演可逆性,如把胶泥球变成香肠形状,幼儿会认为,香肠变大,大于球状了,却认识不到香肠再变回球状,两者就一般大了。另一种是互反可逆性,即两个运算互为逆运算,如A=B.则反运算为B=A;A>B,则反运算为B
(5)缺乏守恒。儿童认识不到在事物的表面特征发生某些改变时,其本质特征并不发生变化。如把水从一个长方体容器倒到圆柱体容器,儿童并不知道水的总量没有发生变化。
具体运算阶段 (7岁一12岁)
儿童的逻辑运算能力得到飞速发展。具有守恒性、可逆性,并脱离自我中心性。着眼于抽象概念,属于运算性(逻辑性)的,但思维活动需要具体物体的支持。如数学运算还是建立在一个苹果加一个苹果才是两个个苹果的基础上。
形式运算阶段(12岁以后)
儿童思维发展到抽象逻辑推理水平。特点如下:
(1)思维形式摆脱思维内容。形式运算阶段的儿童能够摆脱现实的影响,关注假设的命题,可以对假言命题作出逻辑的和富有创造性的反映。
(2)进行假设一演绎推理。假设一演绎推理是先提出各种解决问题的可能性,再系统地评价和判断正确答案的推理方式。假设一演绎的方法分为两步,首先提出假设,提出各种可能性;然后进行演绎,寻求可能性中的现实性,寻找正确答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