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结束期中考,从数学的角度来说取得的成绩还算令自己满意,但也对自己下一阶段工作的心态产生了担心。因为人嘛总是要有点人性的,这份人性便是摇摆不定,所以为了提防情绪低落时的文字,更要防范得意时的语言,为了让自己不至于太过忘形,故写此文。
针对期中考的数学所取得的成绩,总结原因如下:
1.关注学生心理需求,赢得学生。
2.提升教学质量,加强学科管理。
3.为学生创造平台,提供帮助。
一、关注学生心理需求,赢得学生。
学生毕竟是孩子,想要追求自由,而心智却还难以跟上思想,行动就更难以跟上了。所以要研究学生的心理需求,知道作为人的底层需求是什么?兜兜转转看了很多书,了解了很多观点,感觉自己一直找不到目标和路径,直到我看到了《正面管教》。
本书的核心观点是,学生(包括成人也是一样的)其实都在追寻三种感觉:主动感、归属感、价值感。
当孩子有归属感和价值感的时候,就会很主动的学习和做事。当有归属感而没有价值感的时候,会主动通过一些行为寻求过度的关注,比如故意通过表现自己、打扮自己,让自己与众不同来博得他人的关注,以此来证明自己的价值。
当没有归属感而有价值感的时候,会主动寻求权力,想在和你的关系中占据主导,比如会有一些想法“我只相信自己的”,“你说的跟我有什么关系?”,“我就是要自己说了算,没有人能左右我”,这些想法也会在行为中体现出来,那就是叛逆,不管做什么事都反着来。
当一个孩子没有归属感也没有价值感的时候,如果还有主动性,那么多半会通过寻求报复来获得心理平衡,一方面是对归属感缺失的补偿,另一方面是对自身价值的证明,“我过得不好,你也别想痛快”来发出自己的警告。如果家长和老师对孩子给予的报复信息不予置理,或者孩子觉得自己报复无效之后。就会陷入最糟糕的境地,就是既没有归属感,又没有价值感,连主动去创造这两种感觉的主动性也缺失了,就会陷入自暴自弃的状态,内心独白开始变成,“不管我做什么都不会有用的”。
当面对学生有这四种状态:过度寻求关注、寻求权力、寻求报复、自暴自弃的时候,要能够跳出孩子的行为表现,能够看到孩子行为的底层逻辑其实是想说:我是个孩子,我只想有所归属。一旦我们建立起这样的教育观,在面对学生的时候情绪就很难被左右。
二、提升教学质量,加强学科管理。
这个月我更多的把注意力放在教学上,对教学目标和核心素养的研读,对教材的精读和补充,对课堂讲解的设计,对教学过程的调动,以及课后作业的分层。只有对教学熟悉了,在进行讲解的时候才能有的放矢,合理计划,学生清楚。
对于作业的管理我用一个专门的本子做记录,对每天的作业进行评级管理,分为A、B、C三层,A为优秀,在课堂开始就进行表扬,每次大概能定10-15个人,C层是完成的不太好的部分,每次定大概5-10人,课上不做点名,需要在课后学生自行改错,然后主动的来找我消名字。对于作业分层登记的方式,是很有效的,但还不够规范和细化,在最后的市统测冲刺阶段,我希望能做到分层作业的日日清、周周清。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