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课件的神奇发生了,让一个孩子上课注意听讲了。
打开课件,投屏到黑板上。上面显示着《最后一次讲演》郭**,同学们开始窃窃私语,一阵莫名的骚动。我疑惑之中,感受到异同寻常。
这个班的孩子上课都不能有点动静,任何风吹草动处理不当都有可能是轩然大波。我还是谨慎着吧。于是,等风平浪静的之后,我继续讲课。后知后觉的我有了一个重大发现。
我们班的一个孩子在学习这课文时格外认真。平时他上课不爱抬头看黑板,时不时还交头接耳,个别时候还望着窗外,不知道是在思考还是在看风景。这些现象我在课下也做了交谈。小毛病少了。但像今天这样的专注听课神态,我还是第一次看到。
平时课堂上,我会和大部分孩子的眼神有过交流。这样的专注的眼神,是我讲的有吸引力,还是有其他的可能性?直觉告诉我“另有隐情”,观察思考中,豁然开朗。
我用的课件上有这个学生妈妈的名字。他的妈妈是我们学校的老师。可能有一部分学生知道“秘密”,难怪班里的同学看到时的有一份骚动不安呢。
下课,我就和这个孩子谈话。
“你看,今天老师用的课件,就是你妈妈制作的。你妈妈是一位优秀的语文教师。作为优秀语文老师家的孩子,门里出身,强人三分。你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在语文方面可以秒杀很多人。所以,我觉得你是语文优秀的孩子。学习上努力进步,表现和成绩都有着影响力和代表性。我相信妈妈是你的骄傲,你也是妈妈的骄傲,同时也是语文老师的骄傲。如果有什么问题,可以回家找老妈要秘籍,也可以请教老师····”
他站在我身边,个子高出我一截,他认真聆听的眼神里,透着亮光。这番话赢得孩子了!
![](https://img.haomeiwen.com/i16469363/3f5066ffe7830f77.jpeg)
事后,我想改变一个孩子很难,但点燃一个孩子也许就需要抓住一个教育的契机,只要把种子埋下,发芽、成长是可期的。
与十几岁孩子的较量,不是“赢了”孩子,而是“赢得”孩子。“赢了”孩子,使孩子成为失败者。而失败通常会导致孩子叛逆或者盲目顺从。这两种品质都非我们所愿。“赢得”孩子,对孩子则意味着获得心甘情愿的合作、努力。
面对令人生气的行为,如果运用“羞辱”的方法,的确能激发孩子做得更好,但对孩子的自我价值感会造成多么大的损伤呢?他们是否变成“讨好者”或者“总是寻求别人的认可”----认为自己的价值取决于别人的认可?他们是否虽然做的更好了,但却因为害怕失败而不再敢冒险?是否会使他们越来越不自尊?还是孩子从大人的同情、鼓励、无条件的爱和赋予的权力中所学到的东西能使他们获得人生技能的锻炼以及健康的自我价值感?
这些问题值得设身处地地思考。
![](https://img.haomeiwen.com/i16469363/4d45312d5e1724f9.jp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