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中国传统文化书法或写字读书
一站式繁體字學習手冊(四/六)

一站式繁體字學習手冊(四/六)

作者: liuhl6 | 来源:发表于2019-05-11 10:24 被阅读2次

    ===============

    氣(气)、汽、愾(忾)、餼(饩)、芞:

    ===============

      【气】甲骨文象天上的雲氣。『气』是『氣』的古字,本義是雲氣。因為字形和『三』相近,所以後來把上畫和下畫寫成彎曲之形,以作區別。

      【氣】異體亦作『餼』、『䊠』,本義為贈送給人的糧食,後以『餼』字表此專義,而『氣』表示空氣、雲氣、氣流、氣息等。

      常用字除了『汽』外,好像都從『氣』,遇到生字還是要查字典確定。

    ===============

    遷(迁)、仙仚僊、鞦韆、秋千:

    ===============

      【遷】金文從『邑』,篆文從『辵』,『䙴』上部乃是『舁』捧著『囟』,下部爲『卩』;陳昌遠認為『囟』與『西』形近,象鳥巢,從舁從囟就象人們共同搬巢,是遷徙的『遷』字。

      【僊】從『人』,從『䙴』,『䙴』亦聲。本義是長生不老,升天而去。

      【仙】【仚】從『人』,從『山』。本義是長生不老,升天而去之人,即仙人。《釋名.釋長幼》:『老而不死曰仙。仙,遷也,遷入山也,故其制字人旁作山也。』《說文》有『僊』字,『仙』是『僊』的異體,後世多用『仙』而不用『僊』。

      【鞦韆】本作『秋千』。

    ===============

    喬(乔)、驕(骄)、嬌(娇)、橋(桥)、轎(轿)、僑(侨):

    ===============

      【喬】是『高』的分化字,本義是高。于省吾云:『喬字的造字本義,係于高字上部附加一個曲劃,作為指事字的標志,以別于高,而仍因高字以為聲。』指事符號或作屮、止、力等形。金文表示高傲,相當於文獻的『驕』。

    ===============

    親(亲)、襯(衬)、櫬(榇)、新:

    ===============

      【親】金文從『辛』從『視』的古文,本義是親自。古文字『視』與『見』的分別在於『視』的人形是站立的,『見』的人形是跪坐的。『辛』是聲符。戰國秦簡『辛』下從『木』,為小篆所本。

      【襯】從『衣』,『親』聲,本義為內衣。

      【新】從『斤』從『辛』,『辛』亦是聲符,或增『木』旁,象以斧砍木取柴之形。《說文》:『新,取木也。』後借為新舊的『新』,故另造『薪』字,表示取柴薪的本義。

      繁體字中無『亲』這個獨體字,它是『新』和『親』的聲符『辛』增加飾筆後的形體。

    ===============

    窮(穷)、竊(窃)、竅(窍)、覈(核对):

    ===============

      【窮】本作『竆』,從『穴』,『躳』聲。因為『躳』又作『躬』,故寫作『窮』。本義是極、盡、完結。

      【竊】《說文》:『盜自中出曰竊。从穴从米,禼、廿皆聲。廿,古文疾。禼,古文偰。』

      【竅】《說文》:『空也。从穴,敫聲。』

      【覈】指經反覆驗證檢核,而得事之確實。《說文》:『實也。考事襾笮,邀遮其辤,得實曰覈。从襾,敫聲。𩅢,覈或从雨。 』『覈對』『覈查』『審覈』也可用『核』,習慣多用『覈』,『核』主要用於『果核』『核心』等與源於植物的詞。

    ===============

    區(区)、嫗(妪)、奩(奁):

    ===============

      【區】甲金文從『匸』(或『𠃊』)從『品』,篆文從『品』在『匸』中,本義為藏匿。

      【匸】(xì)掩藏。與『匚』不同,上部左側橫筆出頭。

      【匚】(fāng)甲金文象一種盛東西的方形器物,是『筐』的初文。

      【品】從三『口』,『口』表示器皿。字象在皿中裝滿多種祭物以獻神,故有繁庶眾多之義。

      【奩】妝奩;未見楷體之前的寫法;或作『匳』,這倒是個形聲字了。

    ===============

    嗇(啬)、牆墻(墙)、薔(蔷):

    ===============

      【嗇】sè,甲骨文從『來』從『㐭』,『來』象麥子,『㐭』是『廩』的初文,象收藏穀物的倉庫,全字象收藏麥子於倉廩之形。甲骨文或不從『麥』而從『禾』,表示穀物之意同。後來『嗇』借表吝嗇(愛惜之意),另加『禾』旁造『穡』字以表示收穀之本義。《說文》:『穡,穀可收曰穡。』

      【牆】甲金文從『嗇』,『爿』聲。『嗇』象收藏麥子於倉廩之形,『牆』字取義於穀倉之牆,本義是圍牆。『墻』乃俗字,現今定『牆』爲正體。

      【薔】《說文》:『薔虞蓼。从艸,嗇聲。〔所力切〕』現在音qiáng,古音sè。

      【嬙】《說文》:『婦官也。从女,牆省聲。〔才良切〕』

      以『嗇』爲聲符的字,有的實際是以『牆』爲聲符,所以有時讀se有時讀qiang。

    ===============

    殺(杀)、剎(刹)、鎩(铩):

    ===============

      【殺】左側當與『剎』同,注意有個『丶』,但電腦字體多數都無此點,反而由於『剎』是『刹』的繁體而在『剎』字上保留了此點,但臺灣用的一些字體中『殺』是有點的。正規來講,繁體中沒有無點的『杀』字形。

      甲骨文有從『虫』從『攴』的字形,陳劍認為是『殺』字的前身。金文的『殺』就是在[虫攴]的簡體上加上意符『人』,字形參見𩰫攸比鼎和𩰫比簋蓋。這種字形的人旁寫在左下角,與上面倒寫的『虫』旁和小點結合,就變成好像一個獨體的披頭散髮的人形之類(殺的左側),像《說文》古文『𢽘』的右邊。『殺』的本義是殺戮。(陳劍)一說甲骨文的『◎』([虫攴])字是『殺』的初文,本義是擊打。(劉雲)

      【剎】從『刀』,『殺』省聲,表示梵語剎多羅的音譯省稱。

    ===============

    審(审)、讅(谉)、嬸(婶)、瀋(沈阳):

    ===============

      【審】金文『宀』從『米』從『口』,睡虎地秦簡、馬王堆漢帛書下從『日』,構形初義不明,至小篆『米』訛變為『釆』,『口』訛變為『田』。

      【讅】知悉、詳知。同『審』。

      【瀋】《說文》:『汁也。从水,審聲。《春秋傳》曰:猶拾瀋。』也是『瀋陽』的『瀋』。

      【沈】甲骨文從『水』從『羊』,或不從『羊』而從『牛』或『玉』,象沈(沉)牛或羊或玉於水中之形,以對河神進行祭祀。本義爲沈沒。金文轉變為形聲字,從『水』,『冘』聲,為小篆字形所本。【沉】同『沈』,後分化成讀音不同的兩個字。『沉』用作沉沒的正體,『沈』用作姓氏的正體。

      【冘】yín、yóu,《說文》:『淫淫行皃。从人出冂。』這個字有點像人頸上帶枷鎖,於是有人將『沈』解作將帶枷之人沈入水中,不知是否可信。

    ===============

    時(时)、蒔(莳)、鰣(鲥):

    ===============

      【時】戰國金文作『旹』,上從『之』(『㞢』隸變獨體或在字的下部作『之』,在字的上部多做『㞢』或『土』『士』)以表聲,下從『日』以表時日之義,與《說文》古文同,本義是時間、時日。銘文表示時常,中山王壺:『於(嗚)虖(呼)﹗允哉若言﹗明蔡之于壺而旹(時)觀焉。』即銘刻是言於壺上以時常觀看。戰國文字中『時』可音近通作『寺』、『詩』、『侍』、『是』等,如長沙子彈庫《楚帛書》『四寺(時)』、《郭店楚簡.性自命出》『時(詩)箸(書)』、《馬王堆.養生方》『侍(時)節』等。石鼓文『時』讀作『是』。《書.堯典》:『黎民於變時雍』傳:『時,是也。』《睡虎地秦簡》、《馬王堆漢墓帛書》『時』字所從之『寸』下面一劃亦有寫於上面之例。

      【寺】金文『寺』從『又』,『之』聲,『又』象手形,本義為握持,是『持』的初文。

    ===============

    壽(寿)、醻酬、籌(筹)、疇(畴)、濤(涛):

    ===============

      【壽】金文從『老』省,『𠃬』聲。本義是年老、長壽。

      【醻】或體作『酬』,今以『酬』爲正體,以『醻』爲異體。

    ===============

    淵(渊)、肅(肃)、繡(绣)、鏽(锈)、嘯(啸)、蕭(萧)、瀟(潇):

    ===============

      【淵】甲骨文外面從橢圓形邊框,裏面從『水』,象水在潭中之形。本義是深水潭。金文從象左右兩岸的豎筆,中間從『水』,象淵潭之形。沈子它簋於『𣶒』旁疊加水為形符。

      【肅】金文從『聿』從『𣶒』,構形初義不明,疑會手持竹杖在深淵邊上行走,戰戰競競之意,引申表示莊敬嚴肅。

      【繡】 從『糸』,『肅』聲,本義為繪畫和刺繡設色,五彩俱備。俗體作『綉』,爲簡化字所本。

      【鏽】《集韻.去聲.宥韻》:『鏥銹鏽:鐵上衣也。或作銹鏽。』據此,『鐵上衣』之本字當為『鏥』,然今楷字通行者為『鏽』。現今定『鏽』爲正體。

      【蕭】從『艸』,『肅』聲,本義為香蒿。

    ===============

    歲(岁)、穢(秽):

    ===============

      【歲】甲骨文『歲』字最初假借『戉』字來表示,後來在『戉』字的戈形上下加點分化出『歲』字。或不從兩點而從『步』(二『止』形),『步』有行走之意,『歲』字從『步』,會歲月之推移。後期金文省去一『止』,而加從『月』為意符兼聲符。戰國竹簡或不從『月』而從『日』,『日』、『月』之運行皆與時間有關,故用作『歲』的意符。小篆和楷书保留从『戉』从『步』的字形,『步』被分开写在『戉』的上部和内部。

      【戉】甲金文象斧鉞之形,是一種古兵器,『鉞』的初文。

    ===============

    條(条)、絛縧(绦)、鰷(鲦):

    ===============

      【條】金文從『木』,『攸』聲,本義疑是小枝條。《說文》:『條,小枝也。从木,攸聲。』後或用作量詞。傳世文獻『條』或用作本義,指樹木的枝條,《詩.周南.汝墳》:『遵彼汝墳,伐其條枚。』毛亨傳:『枝曰條,榦曰枚。』

      注意:『條』因爲從『攸』聲,因此當寫作『攵』而非『夂』,但電腦字體對此並不嚴格。楷書中『攵』『夂』『夊』字形相近,下面分作解釋。

      【攵】pū,或隸變作『攴』,表示手持棍棒等物打擊。

      【夂】zhǐ、zhōng,念作zhǐ時,象向下的『止』形,和『止』表示不同的行走方向。念作zhōng時,是『冬』的古字形,即『終』的初文。

      【夊】suī,也象向下的『止』形,和『止』表示不同的行走方向。

      對【夂】和【夊】的解釋不一定正確,實在是沒查到權威的解釋,但這兩字與行走有關確是無疑。漢字中有表示向上走的左腳和右腳形,以及表示向下走的左腳和右腳形也是無疑。『夂』和『夊』是從小篆演化而來,不是直接從甲骨文演化而來,因此可能在某些字裏確實表示向下的左腳或右腳,在某些字裏卻不是。舉個比較明顯的例子,『步』表示向上走的左右兩隻腳,『夅』表示向下走的左右兩隻腳,是『降』的後期省文。

      【絛】《說文》:『扁緒也。从糸,攸聲。』異體作『縧』。

    ===============

    萬(万)、蠆(虿)、厲(厉)、邁(迈)、勵(励)、礪(砺)、躉(趸):

    ===============

      【萬】獨體字,字象蝎子之形。疑本義為蝎子,後借用為數詞,十千為萬。遂另做『蠆』字。

      【蠆】chài,本義是蝎子,古文字『萬』是其象形。因『萬』用作數目,故加『虫』。

      【厲】金文從『厂』,『萬』聲,本義為磨刀石,是『礪』的初文。

      【勵】從『力』,『萬』聲,本義為勉勵、鼓勵。本作『勱』。

      【躉】dǔn,後起字,不知字理。意爲:整、整數;整批的買進。躉船:埠頭兼貨棧的大船,無動力裝置,固定停泊於岸旁,供別的船停靠、裝卸、囤積貨物或旅客上下,來往停駐。擁躉:指支持者;擁戴者。起源於粵語,起初多用於香港、廣東地區。

      【万】甲金文字形與之類似,此字雖曾見於甲金文,但其字形至今未有定論。今日一般都把『万』字視為『萬』字的簡體字,這一說法雖然正確,但並不全面。因為『万』字本極古老,早於卜辭中已用作族名,但其字形至今未有定論。《集韻》:『万俟複姓。俟音其,今讀木其』這一個解釋,或為這一用法的痕跡。

      此外,根據屈萬里、裘錫圭等的說法,『万』的本義應指一些從事舞樂工作的『万人』。《甲》1585:『乎(呼)万無(舞)』,表示命令万人跳舞。『万』字與跳舞有關這種用法,見於古書,寫作『萬』。『萬舞』是古代的舞名,先是武舞,舞者手拿兵器;後是文舞,舞者手拿鳥羽和樂器。《詩.邶風.簡兮》:『方將萬舞』、『公庭萬舞』。林義光指出『万』是『丏』的古體,甲金文『賓』字從『万』(『丏』)聲。

      然而,由於古代『万』與『萬』音近,所以很早亦已借為萬千的『萬』。不過我們應指出,萬千意義的『萬』其實也是借自本解作蝎子的『萬』。由此可見,純粹的同音假借(即西方所謂rebus)並不講究所借的字的原義,故萬千的『萬』到底借用本是蝎子的『萬』或借用本解万人的『万』便根本無關痛癢了。漢字『一簡』方案把『萬』簡化為『万』,從字形上雖難以理解,但從歷史源流上看,是有跡可尋的。因為借『万』作『萬』,除可遠溯至於商代的卜辭外,春秋戰國時期的六國古印『千萬』之『萬』多作『万』。 2001年浙江省杭州市雷峰塔地宮文物出土,其中五代時期的『銀鎏金鏤空鴛鴦鴻雁紋墊』的中心部分和同時出土的『鎏金銀盒』盒蓋上均即鑴有『千秋万歲』四字;又傳世仍可找到鑄有『千秋万歲』的遼代玩錢,凡此種種,皆可作為『万』字古出而且一直沿用的明證。

      現今規定『万』在『万俟』(mò qí)中爲正體,在其他地方爲『萬』之異體。

    ===============

    無(无)、舞、蕪(芜)、撫(抚)、憮(怃)、廡(庑):

    ===============

      【無】甲骨文字形是『大』的兩手各執一個向下的『屮』形,象人持牛尾一類飾物翩翩起舞之形。『無』是『舞』的初文,本義是跳舞、舞蹈,後假借為有無的『無』。

      我覺得古時漢字字形的演變有點像『依樣畫葫蘆』,畫來畫去就畫成一個記號字了,不過瓢怎麼說也是依着葫蘆畫出來的,對照着看還是能恍然大悟的。漢字越發展越脫離圖畫的本質,因此總要找一些已經成熟的構字符號來替代不宜照搬的圖畫符號,這一工作就是由篆文來完成的,隸變則是又用隸書的構字符號去替換了一遍篆書的構字符號。由於篆書和後世文字基本上一對一且已經脫離畫圖的本質,因此隸書和篆書的構字符號基本上也能一一對應。

      【舞】『無』、『舞』古本一字,甲金文象一人手執牛尾一類飾物翩翩起舞之狀。本義是跳舞。金文加象兩腳的『舛』,強調腿足舞蹈的動作。

      【无】未找到字源的解释,只見到秦簡中字形。標準字體以『無』為正字。按《字彙.无部》云:『无,古無字,易多用之。《六書正譌》天屈西北,從天而屈其西北會意。』《正字通.无部》亦云:『无,古文無。《周易》無皆作无。』今以『无』為『無』字之古文奇字,故可收『无』為『無』字之異體。

    ===============

    鬲、鬳、獻(献)、讞(谳)、巘:

    ===============

      【鬲】lì,甲金文象古代的炊煮用器皿,它的足中間是空的,足壁與器壁相連。本義是古炊器,又用為祭器、禮器。『鬲』和『鼎』的主要區別在足部,鬲足中空,足壁與器壁相連,足壁也就是器底(裘錫圭)。

      【鬳】yàn,甲金文從『鬲』,『虍』聲(象虎頭),是『甗』yǎn的初文,本義是古代炊器,後加『瓦』為意符。

      【獻】甲金文從『鬳』從『犬』,『鬳』、『犬』皆是聲符。『鬳』是『甗』的初文,是盛食物的器皿,用來祭祀,表示用甗進獻食物之意。本義是進獻。

      繁體中無『献』這個字形,見之替換即可。

    ===============

    鄉(乡)、響(响)、嚮(向往)、饗(飨)、曏:

    ===============

      【鄉】甲骨從『𠨍』(兩人相對跪坐)從皀,或從二『欠』(兩人張口相向),或從二丮(兩人伸手奉獻祭禱),『皀』是盛稻粱的食器,字象兩人相向跪坐,共食一簋。本義為相向共食,引伸為饗宴、饗祀,是『饗』的初文。引申為家鄉、鄉里。

      【嚮】本作『𠨍』,又作『鄉』,甲骨文及金文均象兩人相向跪坐之形,本義為相對、相嚮。雲夢秦簡及馬王堆帛書中的嚮字皆寫作『鄉』。

      【向】甲金文從『宀』從『口』,『宀』象房屋,表示在屋子裏用口發出聲音,產生回響,是『響』的初文(裘錫圭),後假借為方向之『向』。

      【響】從『音』,『鄉』聲,本義為回聲。

      從字源上講『嚮』和『向』是有區別的。『嚮』表示相向、相對。『向』表示方向、朝向。字典中的解釋如下:

      【嚮】面對,通『向』;傾向、仰慕,如:《史記•卷四十七•孔子世家》:『雖不能至,然心嚮往之。』;引導,如:嚮導。

      【向】除沒有明確說明有『引導』之義外,包含了『嚮』的其他字義。

      實際使用中『嚮往』和『嚮導』一般用『嚮』。

      【曏】xiàng,《說文》:『不久也。从日,鄉聲。《春秋傳》曰:曏役之三月。』

    ===============

    舄、寫(写)、瀉(泻):

    ===============

      【舄】xì,《说文》:『䧿也。象形。〔七雀切〕䧿,篆文舄从隹、昔。』沒搜到正解,有可能是雛鵲,象雛鵲在窩中仰脖張嘴嗷嗷待哺的樣子,『臼』爲向上張嘴之形。

      【寫】從『宀』,『舄』聲,本義為移置、傳送。

    ===============

    尋(寻)、潯(浔)、鱘(鲟):

    ===============

      【尋】甲金文從二『又』(手形)從『丨』,象伸開兩臂,量度長度之形。『尋』的本義是量度單位,源于伸臂量度之法。張開兩臂的長度大約是八尺,故一『尋』即八尺(唐蘭)。《說文》:『度人之兩臂爲尋,八尺也。』或加從『簟』(象席形)為聲符。

      『尋』字有繁簡多體,其繁體象張開兩臂量度筵席(『簟』)之形,或將筵席簡化為一條豎線,或只剩下舒張兩臂之形,或加從『口』(詹鄞鑫)。

      篆書的寫法有兩個變化,一是在兩手之間增加『口』和『工』,這種繁化與『又』變為『右』,『𠂇』變為『左』是相同的現象。一是將下部倒書的『𠂇』改為正書,並訛為『寸』。《說文》篆文則另加表音的『彡』。由此可知篆書『尋』正是由『右』、『左』二字合成的會意字訛變而成的(詹鄞鑫)。

    ===============

    亞(亚)、啞(哑)、婭(娅)、惡(恶)、堊(垩):

    ===============

      【亞】甲金文字形酷似醫院的十字符號。象陵墓中放置棺木的木室的平面圖,是出土商代大型墓葬中最常見的墓葬形式。字形本義是木室的平面圖。甲骨文用為官職名,又表示次,如『亞祖乙』之亞,表示第二(陳夢家)。

    ===============

    爭(争)、靜(静)、掙(挣)、睜(睁):

    ===============

      【爭】甲骨文『爭』表示把犁而耕,會兩隻手(代表兩個人)拖動一個犁鏵耕作的樣子。本表示耕作,假借為爭奪之義。現在犁形已無,光剩兩隻手。金文無『爭』字,只用作偏旁,『靜』字所從的『爭』字,從二『又』從『力』,『力』象農具之形,其與『犁』的初文作為義符時可通用。

      【靜】從『青』、『爭』,皆是聲符,劉洪濤指出『靜』是『耕』的初文,指耦耕(二人合耕),借為『靜』。張世超認為『靜』即是無爭而安。

      【青】從『生』從『丹』,構形初義不明,疑象草木生長時的青色。

    ===============

    喦、嚴(严)、巖巗岩嵒、儼(俨)、釅(酽):

    ===============

      【喦】niè,甲骨文從三『口』,以山形筆畫相連,『品』象很多張嘴,是『囁』、『讘』的古字,本義是多言(裘錫圭)。或在『品』下加『人』形,象一人有幾張嘴,多言、長舌的意思極為明白。注意和『嵒』的區別,後者中豎不與口字相連。

      【嚴】金文從『喦』從『敢』,『敢』是聲符,『喦』所從的人形變為『厂』或『广』。『喦』象眾口多言之形,本義是多言,『嚴』是『譀』的初文,《說文》:『譀,誕也。』多言與誇誕義近,本義是誇誕、荒唐的言語,嚴厲、莊嚴等義是假借或引申義(裘錫圭)。

      【敢】金文從『爭』,『甘』聲。本義為勇於進取,大膽有勇氣。『敢』小篆作『𠭖』,與金文形近。

      【巖】從『山』,『嚴』聲,本義為崖岸,即山或高地的邊。後引申爲巖石、巖洞等義。

      【巗】『巖』之異體。

      【岩】古籍中多作『巖』。今多用作地質名詞中的岩,如:花岡岩、沉積岩。

      【嵒】同『巖』。《說文》:『山巖也。从山、品。讀若吟。(臣鉉等曰:从品,象巖厓連屬之形。)』

      繁體中無『严』字形,見之替換即可。

    ===============

    厭(厌)、壓(压)、靨(靥)、魘(魇)、饜(餍):

    ===============

      【厭】初文作『猒』,金文從『口』從『肉』從『犬』,高鴻縉曰:『從犬口含肉會意。』按口形與肉形連在一起,會食肉之意。引申表示滿足。現今作『饜』。

      【壓】從『土』,『厭』聲,表示從上向下加以重力。

      繁體中無『厌』和『压』字形,除『压』外都是規則簡化。

    ===============

    垚、堯(尧)、僥(侥)、澆(浇)、繞(绕)、驍(骁):

    ===============

      【垚】yáo,土高也。从三土。凡垚之屬皆从垚。

      【堯】甲骨文上從二『土』,下從『兀』,『兀』表示高而上平,『堯』表示高高的土丘。本義是高山,引申為高、高遠之貌。

      『堯』古書表示至高之貌,《墨子.親士》:『天地不昭昭,大水不潦潦,大火不燎燎,王德不堯堯者,乃千人之長也。』意謂天地不以昭昭為明亮,大水不以潦潦為廣大,大火不以燎燎為旺盛,王者之德不以堯堯為至高(形容王者之德不止於至高,其高深沒有盡頭),才能成為民眾的首領。

    ===============

    業(业)、鄴(邺):

    ===============

      【業】金文從二『業』從『去』,象兩個並立的銅人舉筍(懸鐘磬之橫木)之形,故『業』是懸掛鐘磬的架子的象形。『去』的古文字有兩個來源,『業』字所從的『去』是『盍』的初文,讀作『hé』,象器蓋相合之形(參裘錫圭),是『業』的聲符。後期金文只從一個『業』從『口』,『業』的下部和『去』字共用筆畫。後口字形也無。金文中有用作基業或功業之業。

      繁體字中無『业』字形。

    ===============

    義(义)、儀(仪)、議(议)、蟻(蚁):

    ===============

      【義】甲金文從『羊』,『我』聲,從『羊』的字多有美善之義,與『善』、『美』從『羊』之意同。本義疑為威儀美盛之貌,是『儀』的初文。一說『我』也是意符,『義』的初義可能是『威儀』、『儀仗』的『儀』,專指軍隊、士兵的威儀,故從『我』(象古兵器)。

      【我】甲金文一側是『戈』一側是象字母『E』的『鋸齒』形,象有鋸齒的長柄兵器,本義是一種鋸,或形近鋸的古兵器。假借為第一人稱代詞。

    ===============

    陰(阴)、蔭(荫):

    ===============

      【陰】從『阜』,『侌』聲,本義指山的北面,水的南面,皆是背向陽光之處,故稱『陰』。從『阜』的字多與山有關,而『侌』從『今』從『云』,『今』是聲符,從『云』可能是因為多云的天氣即稱為『陰天』的緣故。金文用作本義,敬事天王鐘:『江漢之陰陽』,表示長江、漢水的南面和北面。㠱伯盨:『其陰其陽,以征以行。』又用作地名。楚簡的『陰』字不從『阜』,直接寫作『侌』。

    ===============

    隱(隐)、癮(瘾)、穩(稳):

    ===============

      【隱】從『阜』,『㥯』聲,本義為隱蔽。『㥯』的造字原理未查到,只見到小篆字形,和楷書一致。標準寫法『彐』中間橫應出頭,因爲它是『又』這個手形的一種寫法。

      『㥯』雖然可作『急』的異體,但應是無關的兩個字。『急』並不是『爪』頭。【急】從『心』,『及』聲,本義為褊急、急躁。『及』寫在上部時寫成了『刍』。【及】甲骨文從『人』從『又』,象一人在前,後有一手捕捉,本義為追到人把他抓住。本義是追及、逮獲。

    ===============

    憂(忧)、優(优)、擾(扰):

    ===============

      【憂】金文最初從『頁』從『手』,以手遮蓋臉面,表示憂心忡忡,心情愁悶。後來從『頁』從『心』,寫作『𢝊』,與『憂』古文同,『頁』象人形而突出頭臉,會憂思愁緒展現於顏面之意;徐鍇:『𢝊形於颜面,故从頁。』本義是擔心、擔憂。

      【優】從『人』,『憂』聲,本義為充足、豐饒。

    ===============

    猶(犹)、猷、蕕(莸):

    ===============

      【猶】【猷】甲骨文從『犬』,『酉』聲。『猶』、『猷』本一字,本義是獮猴,一說是小狗(許慎)。甲金文作『猷』,參見『猷』。謀猷、猶如、猶可等是『猶』的假借義。

      今『猷』又有謀略、計劃;圖謀;道理、法則;道德等義。

      【犹】獸名。見《集韻.去聲.宥韻》。犬吠聲。見《龍龕手鑑.犬部》。也作『猶』的異體。

    ===============

    云、雲(云彩)、蕓(芸)、曇(昙)、澐(沄)、芸、耘、妘:

    ===============

      【云】從『上』(甲骨文兩橫爲『上』),『旬(螾)』(下部的『厶』爲甲骨文『螾』之初文,即蚯蚓的象形,甲骨文中借用做『旬』)聲。本義是雲朵。後因『云』假借為言語之『云』,於是加『雨』作『雲』以存本義。

      【蕓】蕓薹,油菜的別名。簡化字『蕓』合併進『芸』。

      【芸】芸香,一種香草;姓氏;一種美菜。芸芸衆生。

      以『雲』和『云』爲聲符的字都有,如有遇到,只能查字典確定繁體怎麼寫。

    ===============

    奠、鄭(郑)、擲(掷)、躑(踯):

    ===============

      【奠】甲骨文和金文皆從酉從『一』或『丌』,表示把酒樽置於桌上供奉,有祭奠之意。

      【鄭】金文從『邑』,『奠』聲。『鄭』是國名,即春秋戰國時之鄭國。

    ===============

    質(质)、躓(踬):

    ===============

      【質】字理不明。《說文》:『以物相贅。从貝从斦。闕。』

    ===============

    壯(壮)、莊(庄)、裝(装)、狀(状)、妝(妆)、牀床、寢(寝):

    ===============

      【壯】从『士』從『爿』,『爿』亦是聲符,『士』表示武士,本義為強壯,引申為壯年。

      【士】金文字形和楷書相似,象斧頭類的器具,下面一橫是斧刃,上面一橫爲斧柄,用來表示手持斧頭的武士。本義是武士。

      【爿】pán、qiáng,甲骨文象豎寫的牀。『爿』是『牀』的初文,本義是牀,俗體作『床』。

      【莊】小篆從『艸』,『壯』聲(『壯』字從『士』,『爿』聲,表示士兵強壯),『莊』字表示莊嚴、嚴正。

      【裝】從『衣』,『壯』聲,本義為包裹、裹束。

      【狀】從『犬』,『爿』聲。本義為犬的外形。《說文》:『狀,犬形也。从犬,爿聲。』段玉裁注:『引伸為形狀。如類之引伸為同類也。』

      【妝】甲金文從『女』,『爿』聲,本義為修飾,打扮。

      【牀】【床】初文作『爿』,後加注意符『木』,寫作『牀』。從『木』,『爿』聲。本義是供人坐臥的器具。俗體作『床』。臺灣定『床』爲正體,『牀』爲異體。

      【寢】甲金文從『宀』從『帚』,『帚』象掃帚,象在屋內打掃,以供居息之意,是『寑』、『寢』的初文。本義是寢室。戰國楚文字加『爿』(『牀』的初文)旁,加強居息之意(季旭昇)。

    ===============

    亂(乱)、辭(辞):

    ===============

      【亂】金文只有左側形,上從『爪』,中從『幺』從橫躺的『工』字形飾筆『冂』,下從『又』,『爪』和『又』皆象手形,或從『𢆶』,『幺』和『𢆶』皆象絲線之形,全字象上下兩手在整理絲絮之形,本義是治絲。絲線在未整理之前是亂的,故分化出『亂』字;而治理絲線帶出治理一義,分化出『𤔲』(典籍作『司』)字。故『𤔔』是『亂』、『𤔲』的初文。

      【辭】左側與亂相同。金文從『𤔔』從『䇂』從『口』,『𤔔』象兩雙手在治理絲線之形,《說文》:『𤔔,治也。』『䇂』是『乂』的初文,也有治理之義。『辭』的本義很可能是治理,與『𤔲』是一字異體。

    ===============

    雋(隽)、攜(携):

    ===============

      【雋】從『隹』從『弓』,字會以弓射鳥。本義為射殺野鳥,後由於野鳥多具肥肉,引申為肥肉,又有美好之義。《說文》:『雋,肥肉也。從弓,所以射隹。長沙有下雋縣。』按《龍龕手鑑》『雋』字下部訛變為從『乃』,字作『隽』,為簡化字所本。

      【攜】從『手』,『巂』聲,本義為提起、提着。

      【巂】guī、suǐ,金文從『屮』從『隹』從『丙』,『隹』象鳥形,『屮』象鳥冠,本義是鳥,一說『丙』象鳥尾,待考。注意此字下部和『雋』不同。

    ===============

    幣(币)、斃(毙):

    ===============

      【㡀】bì,甲骨文從巾從若干小點,表示衣巾有灰塵或破舊。《說文》:『敗衣也。从巾,象衣敗之形。』

      【敝】甲骨文從『巾』從『攴』,『巾』旁四周或加從小點,『攴』象手持棍棒,表示用棍子擊打衣服或佩巾,小點象揚起的灰塵。根據裘錫圭的研究,由於從『攴』從『巾』,擊巾的意思已能表示出來,所巾旁小點有時被省去。『敝』的本義是擊打衣巾,以拍去或打掉灰塵,後用來表示破舊,是假借的用法。真正表示破舊的是『㡀』字,『㡀』可能是省『敝』而成的,也有可能是以巾上有塵來表示破舊。所以當破舊講的『敝』是假借來表示『㡀』字的意義的。《說文》:『㡀,敗衣也。从巾,象衣敗之形。凡㡀之屬皆从㡀。』《說文》:『敝,帗也。一曰:敗衣。从攴从㡀,㡀亦聲。』後來贅加『手』為意符,造『撆』字,以表示用手持捧擊打布巾。按破舊義也可能是擊布除塵的引伸義。

    ===============

    擔(担)、膽(胆)、澹(部分意義與『淡』通):

    ===============

      【詹】構形未有定論。戰國楚系文字從『八』從『言』。小篆作『詹』,許慎以為本義是多言。

      【澹】從『水』,『詹』聲。本義是水波起伏的樣子。引申爲搖動、動盪。

      【淡】從『水』,『炎』聲。本義是味道淡薄。

      在表示水波起伏或者動盪之義時用『澹』,在表示淡泊、恬靜之義時兩字通用。

    ===============

    燈(灯)、鄧(邓)、證(证)、証:

    ===============

      【登】甲骨文從二『止』(癶)從『廾』從『豆』(盛食物的容器),『豆』亦是聲符。象雙手捧食器登上祭台進獻祭品之形,故『登』有進義。反映古代獻祭時手腳並用。這種字形在甲骨文多用作人名。

      【証】諫正。《說文解字.言部》:『証,諫也。』《戰國策.齊策一》:『士尉以証靖郭君,靖郭君不聽。』『證』之異體。

    ===============

    啻、敵(敌)、適(适)、适:

    ===============

      【啻】金文從『口』,『帝』聲,構形初義不明。金文與小篆形同。金文用通讀為『嫡』,文獻作『適』,表示繼承,師酉簋:『𤔲乃祖啻官』詢簋:『今余令(命)女(汝)啻官𤔲邑人』。又用為『敵』,表示敵人,[冬戈]簋:『卑(俾)克厥啻(敵)』。又讀為『禘』,祭名。剌鼎:『王啻(禘),用牡于大室。』又借為『帝』,買簋:『用追孝于朕皇且(祖)啻(帝)考』。

      【帝】甲骨文字形類似『釆』,頂上是一橫,下面是互相交於一點的三條直線,中間的一橫寫作『口』,將三條直線圈起來,象束綁柴薪的形狀,『帝』是『禘』的古字,指在郊外燒柴而祭,本義是一種燒柴的祭祀。後因『帝』借來表示上帝、天帝、皇帝,加『示』旁為『禘』字來表示禘祭的本義。

      【啇】『啻』的另一種隸變寫法,是『敵』和『適』的聲旁。

      【适】小篆作『𨓈』,《說文》:『适,疾也。从辵𠯑聲。讀與括同。』根據《說文》,古代的『适』與『括』同音,本義是疾。現代漢語中『适』是『適』的簡化字,表示適合,與古代的『适』是同形異字。

    ===============

    墮(堕)、隋、隨(随)、髓、橢(椭):

    ===============

      【堕】『墮』小篆作『隓』,異體作『隳』,《字彙》:『墮,俗作隳。』

      【隓】金文從『阜』從二『又』、二『土』,象以手推『阜』上的土落下之形,引伸有墮下義。二『圣』後來變為二『左』,應是因為『圣』、『左』形近,『左』又與『墮』音近之故(參裘錫圭)。『隓』是『墮』的本字,異體作『𡐦』、『隳』。

    ===============

    糴(籴)、糶(粜)、躍(跃):

    ===============

      【翟】甲金文從『羽』從『隹』,『隹』象鳥類,『羽』突出其羽毛、羽翼的修長,本義是長尾的野雞、山雞,又特指雉羽、雞毛。

      【糴】dí,《說文》:『市穀也。从入从䊮。』

      【糶】tiào,《說文》:『出穀也。从出从䊮,䊮亦聲。他弔切。』

      【䊮】《說文》:『穀也。从米,翟聲。他弔切。』

    ===============

    趕赶、桿杆、槓杠:

    ===============

      【赶】動物翹著尾巴跑。說文解字:『赶,舉尾走也。』馬奔馳。集韻.平聲.仙韻:『赶,馬走。』『趕』之異體。

      【趕】爲簡化字『赶』的繁體。簡化字『赶』借用了以前的罕用字。

      【杆】gān,(1)細長形的棍狀物。如:『欄杆』、『旗杆』、『球杆』。(2)量詞。計算揮杆次數的單位。如:『共打了一百三十二杆。』(3)gǎn,同『桿』。

      【桿】gǎn,(1)細長形的棍狀物。如:『筆桿』、『槍桿』。(2)量詞。計算細長物的單位。如:『兩桿槍』、『一桿秤』。

      『杆』和『桿』讀音不同,雖然『杆』可以通『桿』,但實際中該用『桿』的地方還是用『桿』。

      【杠】gāng,(1)床前橫木。(2)旗竿。《紅樓夢》第六四回:『於是連夜分派各項執事人役,並預備一切應用旛杠等物。』(3)小橋。《文選.左思.魏都賦》:『石杠飛梁,出控漳渠。』唐.李善注引郭璞曰:『石杠謂石橋。』(4)車蓋柄之下半部。古代車傘蓋之長柄有上下兩節,下節之『杠』圈圍較粗,上節之『常達』圈圍較小,插入下節杠中。(5)gàng,同『槓』。

      【槓】gàng,(1)較粗之棍棒。如:『木槓』、『鐵槓』。(2)一種體育器材。如:『單槓』。(3)標條。如:『他的文章錯誤百出,被老師畫了許多紅槓。』(4)以線條表示刪除。如:『老師把文意不通的句子槓掉了。』(5)磨擦。《兒女英雄傳》第三七回:『假如給了剃頭的,便是使熟了的絕好一條槓刀布。』(6)爭辯。如:『抬槓』。(7) 物理學名詞。如:『槓桿』。

      『杠』和『槓』讀音不同,雖然『杠』可以通『槓』,但實際中該用『槓』的地方還是用『槓』。

    ===============

    征(征伐)、徵(徵求)、懲(惩)、癥(癥結)、症(症狀):

    ===============

      【正】甲金文從『止』從『丁』(甲骨文寫作『口』),『丁』亦是聲符(徐在國、劉釗)。『丁』標示行程的目標或城邑,字象人以『止』(趾)向目標前進,為『征』的初文。本義是遠行,後多用來表示糾正、偏正之『正』。

      【征】甲金文從『彳』從『正』,『正』亦聲。古代『征』同『正』字,『正』象人向城邑或目標前進,本義為遠行,為明確行走義而加義符『彳』。古代多為了征戰而遠行,故字有討伐之意。

      【徵】甲金文的字形象背部有齒形裝飾的刀子,是『徵』的中間部分。甲骨文下或從『止』,金文或增『口』、『阜』、『辵』等偏旁。這些字形都可看作『徵』的古字。

      【征】(1)遠行。如:長征。(2)討伐。如:『征戍』、『南征北討』。(3)強取、爭奪。《孟子.梁惠王上》:『上下交征利,而國危矣。』(4)課徵。如:『關征』、『橫征暴歛』。(5)稅賦。《孟子.盡心下》:『有布縷之征,粟米之征,力役之征。』(6)姓。如宋代有征集。

      【徵】(1)召集。如:『徵兵』。(2)責問、詢問。如:『徵詢意見』。(3)驗證、證明。《論語.八佾》:『夏禮吾能言之,杞不足徵也。』(4)公開尋求、招請。如:『徵婚』、『徵文』。(5)課取、收取。如:『徵稅』。(6)預兆、跡象。如:『吉徵』、『徵兆』。(7)姓。如三國時吳國有徵崇。

      【癥】從『疒』,『徵』聲。本義是腹中結塊的病,即癥結。

      【症】從『疒』,『正』聲。『症』是『證』的分化字,以表示病症、病狀。

    ===============

    墾(垦)、懇(恳):

    ===============

      【墾】小篆字形從『土』,『豤』聲。隸楷字形從『土』,『貇』聲。本義是翻土耕作,又指開闢耕地。

      【豤】kěn,從『豕』,『艮』聲。本義是咬、啃,通作『懇』、『墾』。

      【懇】小篆字形從『心』,『豤』聲。又作『懇』,從『心』,『貇』聲。本義是真誠、誠懇。

    ===============

    劇(剧)、據(据):

    ===============

      【豦】jù,從『豕』,『虍』聲,本義或是獸名。一說字會『虎』、『豕』相鬥之意,表示劇烈的意思,為『劇』字初文(李經諱)。

      【劇】《說文》:『尤甚也。从刀,未詳。豦聲。』

      【據】《說文》:『據,杖持也。從手豦聲。』

    ===============

    夸、誇(夸奖)、虧(亏):

    ===============

      【夸】kuā,甲金文從『大』,『于』聲,六國文字『于』旁演變為『丂』,或加飾筆作『亏』,故篆文從『大』,『亏』聲,本義為樂聲張大(谷衍奎),後引申為奢侈,今亦作『誇』的簡體字。《說文》:『夸,奢也。從大,亏聲。』段玉裁注:『夸,奢也。奢者,張也。從大,亏聲。』

      【夸】(1)奢侈。《荀子.仲尼》:『貴而不為夸,信而不處謙。』唐.楊倞.注:『夸,奢侈也。』(2)大。晉.左思《吳都賦》:『橫塘查下,邑屋隆夸。』(3)驕矜自大。唐.韓愈《烏氏廟碑銘》:『盧從史始立議用師於桓。乃陰與寇連,夸謾兇驕,出不遜言。』(4) 炫耀。《列子.楊朱》:『而欲尊禮義以夸人,矯情性以招名。』(5)稱讚、讚美。唐.皮日休《惜義鳥》詩:『吾聞鳳之貴,仁義亦足夸。』(6)美好的。《淮南子.脩務》:『曼頰皓齒,形夸骨佳,不待脂粉芳澤而性可說者,西施、陽文也。』(7)姓。如戰國時有仙人夸蛾。

      【誇】(1)說大話、炫耀。《說文解字.言部》:『誇,譀也。』明.周朝俊《紅梅記》第二四齣:『大將軍,小把總,自誇能勇。』(2)讚美。如:『誇獎』。(3)大、粗大。《漢書.卷九七.外戚傳下.孝成許皇后》:『妾誇布服,糲食。』唐.顏師古.注引孟康曰:『誇,大也。大布之衣也。』

      【亏】yú,今日一般只視其為『虧』字簡寫,但其實『亏』字古已有之,而且很可能就是『于』的原字。從字的形態上看,『亏』和『兮』、『平』、『乎』等字一樣,都表某一種呼吸送氣的活動。《說文》:『亏,於也。象气之舒亏。从丂从一。一者,其气平之也。凡亏之屬皆从亏。今變隸作于。』

      【虧】從『亏』,『雐』聲,表示減損、減少。《說文》:『气損也。从亏,雐聲。𧇾,虧或从兮。』

      【雐】hū,鳥也。从隹,虍聲。古書上一種鳥名。

    ===============

    塊(块)、醜(丑陋):

    ===============

      【鬼】甲骨文上似從『田』而非『田』,下從『卩』,徐中舒以為象人身巨首之異物,表示與生人有異之鬼。或加從『示』,以顯鬼神之意。

      【塊】從『土』,『鬼』聲,俗寫作『凷』,本義為土塊。

      【醜】甲骨文從『鬼』,『酉』聲。商代金文或於『酉』下加『其』形,象盛『酉』之物(余永梁)。西周晚期又於『醜』字疊加『犬』旁,其義不詳。《說文》:『醜,可惡也。从鬼,酉聲。』段玉裁注:『非真鬼也。以可惡,故从鬼。』

      【丑】甲金文從『又』手指尖端有鉤,象手有指甲,本義是指爪。金文『丑』『爪』同形。『丑』後假借為干支字,而本義廢。

    ===============

    憐(怜)、鄰(邻):

    ===============

      【粦】lín,甲骨文從『大』周圍有四點,一說象磷火,即『磷』之初文。金文加『舛』表示磷火會動。

      【憐】從『心』,『粦』聲,本義為哀憐、憐憫。

      【鄰】從『邑』,『粦』聲,本義為古代行政單位,五家爲鄰。

    ===============

    療(疗)、遼(辽)、瞭:

    ===============

      【尞】甲骨文最初從『木』從數點,象焚燒木、柴之形,數點象火焰。後於木下加從『火』為義符,爲『燎』之初文。甲骨文用作祭名,表示焚柴而祭。

      【瞭】liǎo,(1)眼睛明亮。《孟子.離婁上》:『胸中正,則眸子瞭焉。』(2)明白、清楚。如:『明瞭』『一目瞭然』『瞭如指掌』。(3)liào,遠看。如:『瞭望』。

      【了】與『瞭』第二義互通,如:『明了』『一目了然』『了如指掌』。但如可能造成歧義,比如『明了』,一般用『瞭』。簡化字剝奪了『瞭』字第二義實無必要。

    ===============

    積(积)、蹟(古迹)、跡(痕迹):

    ===============

      【責】金文從『貝』,『朿』聲,本義是賦稅,引申為責任。

      【朿】cì,甲金文象樹上或武器上有刺(裘錫圭),是『刺』的初文。本義是植物上的針狀物,即芒刺。

      【蹟】從『足』,『責』聲。《說文》以為『蹟』是『迹』的或體。現今義爲前人留下來的事物,多指建築、文物而言。同『跡』。如:『事蹟』、『遺蹟』、『名勝古蹟』。

      【跡】同『迹』。『足』和『辵』是義近形符。

      現今定『跡』和『蹟』爲正體,『蹟』尤表示名勝古蹟、遺蹟等。『迹』爲異體,使用頻率不及前兩字。

    ===============

    惱(恼)、腦(脑)、瑙、災(灾)、甾:

    ===============

      【惱】從『心』, 從『巛』,從『囟』,表示怨恨、發怒。未找到更詳細解釋,但從『巛』『囟』的字多讀作nao。

      【巛】chuān,『巛』同『川』字,象水流貫通之形,《篇海類編》:『巛,川本字,通作川。』。

      【𡿧】(巛加中間一橫)zāi,甲骨文象洪水橫流成災之形,表示水災。

      【災】甲骨文從『宀』從『火』,表示火災。小篆字形從『火』,『𢦏』聲。籀文字形從『𡿧』(巛加中間一橫)從『火』,隸書又省去中間的一橫,寫為『災』。

      【甾】zāi、zī,甲骨文象以竹編製之器皿形,本義是竹編的容器。『甾』小篆作『𠙹』,古文作『𠙾』,隸變作『甾』。

      注意,『惱』『災』『甾』的上部楷書寫法相同但字源不同。

    ===============

    礙(碍)、癡痴、擬(拟):

    ===============

      【礙】從『石』,『疑』聲,本義為限止、阻擋。

      【擬】從『手』,『疑』聲,本義為揣度、推測。

      【癡】從『疒』,『疑』聲,本義為遲鈍、不聰慧。

      【疑】甲金文象一拄杖站立側頭之人形,或加『彳』『亍』等形,表示失去方向,本義是疑惑。對照甲骨文字形還能看出『疑』右半部分是側頭站立的人形演變而來。

      『痴』乃『癡』之俗體,現臺灣定『痴』爲正體。

    ===============

    牽(牵)、縴(纤绳):

    ===============

      【牽】從『牛』, 象引牛的牛繮繩,『玄』聲,本義為拉、挽。

      【縴】qiàn,(1) 拉船前進的粗繩。如:『拉縴』。(2)從事拉船工作。如:『縴戶』。(3) 比喻從中撮合或介紹牽線以取利。如:說媒拉縴。

      簡化字將『縴』和『纖』合併簡化爲『纤』。

    ===============

    習(习)、摺(折叠)、褶:

    ===============

      【習】甲骨文從『日』,『彗』聲,本義是暴曬,故從『日』。假借為習慣、學習。根據唐蘭的研究,甲骨文『彗』的字形與後來的『羽』字相近,但不是『羽』,而是『彗』。因為甲骨文沒有『羽』字,而甲骨文『雪』字的『雨』下從此羽形,但比對《說文》『雪』字的小篆作『䨮』,從『彗』聲,可知此羽形實為『彗』。

      【摺】zhé,《說文》:『敗也。从手,習聲。』(1)折疊。如:『摺衣服』、『摺紙』。(2)曲折。宋.米芾《海岳名言》:『石曼卿作佛號,都無回互轉摺之勢。』(3)毀損、折斷。《史記.卷七九.范雎傳》:『魏齊大怒,使舍人笞擊雎,折脅摺齒。』

      【折】zhē,(1)翻轉、迴旋。如:『折跟頭』、『折騰』。(2)倒出。如:『一筐子的梨都折了。』

      【折】shé,(1)斷。如:『棍子折了!』(2)虧損。如:折本。

      【折】zhé,(1)摘取、弄斷。如:折花。(2)彎、曲。《晉書.卷九四.陶潛傳》:『吾不能為五斗米折腰。』(3)疊。《後漢書.卷六八.郭太傳》:『嘗於陳、梁間行遇雨,巾一角墊,時人乃故折巾一角,以為林宗巾。』也作『摺』。(4)損失、喪失。如:『折壽』。(5)夭亡。『兄喪弟曰短,父喪子曰折。』(6)佩服。如:『折服』。(7)對換、抵銷。如:『以米折錢』『折合人民幣』。(8)責難、責備。《史記.卷九.呂太后本紀》:『於今面折廷爭,臣不如君。』(9)折扣的簡稱。如:『打八折』。(10)挫敗、難關。如:『百折不撓』。(11)量詞。如:『把紙折成三折。』『《竇娥冤》共分四折。』(12)一種治病方法。如病熱極重者,應以大寒的藥劑折其焰而救其急。

      【折】甲金文從『斤』從二『屮』(斷木形),會以斧頭砍斷樹木之意。本義是折斷。後二『屮』訛爲『手』。

    ===============

    壘(垒)、纍、累、疊(叠):

    ===============

      【畾】是『雷』的初文,象雷電交加之形,後加『雨』造『雷』字。

      【壘】金文從四『田』,從『土』,用作人名,意義不詳。後來指軍營中用作禦敵或防守的牆壁,如壁壘,兩軍對壘,《說文》:『壘,軍壁也。从土畾聲。』

      【纍】léi,從『糸』,『畾』聲,表示繩索。(1)大繩索。《漢書.卷五四.李廣傳》:『以劍斫絕纍,欲刺虎。』(2)姓。如春秋時晉國有纍彪。(3)綑綁、囚繫。唐.李翶《楊烈婦傳》:『蓋將掠其玉帛,俘纍其男女。』(3)纏繞。《詩經.周南.樛木》:『南有樛木,葛藟纍之。』

      【累】讀作léi時也有繩索和捆綁之義,但解作細繩;又與『縲』通,解作繫綁人犯或物品的大繩。『纍』亦通『縲』。

      【疊】從三『田』,從『宜』,本義為重疊。

      【宜】甲金文象俎案上放了兩塊肉,本義是陳放牲肉在俎案上。又表示佳餚,菜餚完備,適宜祭祀,也可供人食用,故引申有合適、適宜之意。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一站式繁體字學習手冊(四/六)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kiata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