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微课作业:
1.有没有全知全能真正完美的方法,什么叫做完美的方法呢?
我认为任何一种方法都不能达到全知全能的完美。方法的多样性是因为问题产生的背景、形式、对象就是复杂多变的,每一个孩子的性格特点不同,只有适合孩子的方法才是好方法。找到问题的症结才能对症下药,家长只有通过不停学习摸索才能找到适合孩子的“完美”方法!
2.是不是凡是有效果的就一定是最好的?
有效果不一定就是最好的,比如有时带小朋友在外面他胡乱跑,家长喊不住的情况下,有的家长会采取躲藏的办法让小孩找不到,当小孩发现后会停下来开始找大人,甚至边哭边找,这个看似效果很好的方法阻止了小孩乱跑,但是也让孩子突然陷入了恐惧的状态,他最熟悉的人突然不在身边,周围一切都是陌生的,对他来说是非常可怕的事,这并不是解决孩子跑跳的最好方法。因此,家长不能只是简单粗暴地追求暂时有效的效果,学习了方法如果运用不当同样会引起新的问题,应该慢慢去了解孩子明白他的真实想法,知道他行为后面的原因,这样才能有的放矢的通过学习到的方法找到真正适用于这个孩子好的方法,这才是我们要的最好的有效的方法。
3.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的门派之见?你的见解是什么?
任何一个问题千人千法,站的角度不同想的层次不同方法就会带有浓重的个人色彩。不同的门派虽然方法不一样,但都是为了更好的研究人及其复杂的内心,研究人行为背后的原因,百家争鸣才会有思考碰撞的火花,才会能推动发展,各门派之见可以让人从多角度多维度去思考问题的本质,解决人心里深层次的问题。
任何一个门派都有他的精华和糟粕,没有谁是完美的代表,只有以开放的心态学习完善自己的知识面,打破自我的禁锢,才能从各门派中寻找到更适合孩子发展的方法,就像陆老师说的有了深厚的内功,心法才能运用自如。
通过所学的知识尝试着分析下你的观点和处理方法。
1.面对孩子情绪失控,你是如何去处理的?
案例:
孩子要东西的时候,只要不能立刻满足需求,便会立刻满地打滚。也不管是在家还是外面很多人的时候,怎么说都没用,如果是在外面人多的时候,你该怎么处理这个情况?
通常孩子不会突然出现这样的情况,而是之前通过这样的方式获得过他想要的,而且屡试不爽,面对已经有这样行为的孩子,首先,应该是在出门前制订好规则,约定好今天哪些是需要购买,哪些是今天不会买的,提前打预防针。其次,如果现场孩子不遵守规则,满地打滚,家长应该温柔而坚定的坚持规则,而不是生硬的拒绝,并尽可能的将孩子带离现场找到一个相对不打搅人的角落,蹲下来陪伴着让他发泄情绪,最后,待他情绪缓和以后,及时与他进行沟通,将他从本能反应中引导出来,心平气和的和他讨论这次不买的原因。对于一直用这样方法获取的孩子当次处理时可以用“延迟满足”的方式,多试几次他就会发现原来撒泼耍赖的方式不管用,需要遵守规则,这个“毛病”也会渐渐消失。
2.面对孩子的受挫感,没有自信心,如何做?
案例:
当孩子碰到暂时解决不了的问题时,他就大叫“我永远都完不成了”,“我是永远都做不到的”,然后就不再愿意接触他解决不了的那个问题了,这种情绪该怎么处理和引导?
孩子出现这种情况,说明孩子已经不自信,家长需及时意识到平时的言行是不是对孩子否定的多鼓励的少,要及时调整并在日常相处中多发现他的优点,对他的努力或者进步要及时肯定,对遇到困难时要多加鼓励,从旁协助。
在案例中,家长应该先安抚他的情绪,待他不再对自己进行言语攻击后,坐下来和他一起对遇到的问题进行分析,帮助他理清思路,在讨论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对他的任何一次思考都给予肯定和鼓励,引导他意识到解决问题并不是只有一种方法,而是需要换角度思考,让他发现自己也有能力找到方法去解决好问题。这比泛泛的鼓励对孩子有用的多。
3.二胎宝宝,如何去平衡之间的关系?
案例:
老大10岁,各种犟嘴,小的全学去了,出现各种不配合(比如,叫刷牙回嘴说不,叫洗脸也说不,还会跑开,搞得我洗个脸要追得满屋跑)怎么协调这两个孩子之间的情况?
在二胎家庭中,大部分家长都有意识的想要一碗水端平,相处中也尽可能的不顾此失彼,但现实是或多或少会出现水端不平的情况,家长会无意识的关注某一个“问题宝宝”、偏向于弱小那个,这就引发了孩子间各种方式争宠的情况,案例中老大通过不配合来引起家长的关注,得到他认为失去的关爱,而小的则发现老大这么做父母关注的多就通过模仿来争夺关注。我认为案例中老大的年龄已经有一定的行为辩别能力,家长应该多和老大沟通,并通过老大的正向改变来带动小宝的改变,家长也应该对大宝的改变及时鼓励,让小宝意识到做好同样可以得到父母的关爱,家长和二孩之间的微妙关系也会变得更为和谐。
4.面对孩子撒泼打人,该如何引导?
孩子脾气特别大,一不顺心就大哭大闹,还喊着打姥姥打姥爷打妈妈…,而且非要打到。或者是别人说了不中他听的或者不允许他干啥的话他也会动手打人,甚至用头撞别人,或者说不要你。
案例中孩子的攻击行为在一开始就没有得到有效制止,家长过于宠溺或出于某种原因容忍了这样的行为,孩子甚至可能通过这样的行为获得了更多的关注和疼爱。我认为家长在面对有攻击行为的孩子时应当引导孩子从下层情绪中走出,并及时了解孩子发脾气的深层次原因(比如需求没有得到满足或受到了委屈),教他处理情绪的正确方式,平时多加练习。
孩子说不要你,有可能家长之前有说过,这对于孩子而言是很严重可怕的威胁,因此他在发脾气时也会通过这样的方式来警告家长,不按我的要求你们也会有这样严重的后果。孩子就是大人的镜子,大人平时言语不注意很容易被孩子模仿,这也是为什么说家长是孩子第一任老师,言传身教很重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