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经济学,重要的不是记住某项具体结论,而是学会正确的思维方式。究竟怎样才能像经济学家一样思考问题?通过再读斯蒂芬.列为特的《魔鬼经济学》,我总结了以下几个经济学的思维方式。
1、人的行为是有目的的
在现实中,人的各种行动是为了达成某种目的。行动就是改变现状,而之所以要改变现状就是由于对现状不满,其中必然有对于某种价值的追求。
经济学关注人的行动,而且关注人们为什么采取这样的行动。只有这样,我们对于整个经济现象才能有更为深刻的理解。
2、只有个体才有能力决策
只有个体,才有目的和行动能力。人要行动,就必须思考,需要搜集信息、进行分析判断,然后做出决策。这些活动只有个体才能完成。
我们常常使用群体、集体、政府、国家等概念,说它们做了某某事,这让我们以为集体似乎也是能行动的。但这种说法只在隐喻意义上才是对的。事实上,集体本身不可能行动,只有集体里面的人才能行动。
一些经济学家在分析问题时,习惯把集体、国家作为一个独立的分析单位,并把它们想象为没有自身利益诉求、完全大公无私的。如果是这样,很多问题就很难理解,例如,为什么政府会有腐败,为什么所谓的“集体决策”经常没有效率等。
而一旦我们摒弃了这种集体主义的分析角度,用方法论的个人主义来重新审视这些问题,一切困惑就迎刃而解。
3、世上没有免费的午餐
人类有很多的欲望。但不幸的是,用来满足欲望的资源却总是稀缺的。
比如,我们常说的钱不够花,就是指,相对于花费而言,我们拥有的钱是稀缺的。也许有人会说,大富翁们总该不受稀缺的困扰了吧?其实不然。尽管他们并不缺钱,但他们的时间是有限的,因此也受稀缺性的约束。
因为稀缺性的存在,人们在行动时就必须有选择,为了得到一样东西就得放弃另一样东西。所谓“机会成本”,就是你为了达成某项目的所要放弃的最大的价值。
举例来说,如果你现在面临两个工作机会,一个是年薪10万元的大学教职,另一个是年薪50万元的投行交易员,那么在不考虑非货币利益的前提下,选择去大学任教的机会成本就是50万元。
虽然人们在个人决策时比较容易理解“没有免费的午餐”,但在考虑公共福利提供等问题时,却很容易忘记这一点。
相对于私人,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效率往往更低,因此那些本想获取“免费午餐”的人最终得到的往往是一份更加昂贵的午餐。
4、人在边际上做选择
经济学所要关注的问题,通常不是极端的非此即彼,而是“多一点”还是“少一点”的比较,也就是对“边际成本”和“边际收益”的权衡。
举例来说,我们不会只买衣服不吃饭,也不会只吃饭不买衣服,而会考虑是多买些食物而少买些衣服,还是多买些衣服而少买些食品,这样的选择就是边际选择。
值得一提的是,“边际”概念的引入破解了经济史上的一个著名难题——水和钻石的悖论。
19 世纪的经济学家们曾一直困惑于一个问题:为什么对于人类生存至关重要的水价值很低,而对人类生存可有可无的钻石则有很高的价值?
对于这个问题,古典经济理论并没能给出很好的解释,而从“边际”的概念入手,这个问题则很容易回答。
这是因为,物品的价值是由它带给人的边际效用决定的——虽然水很重要,但是由于它很多,因此在边际上多一滴、少一滴对效用的影响不大;而钻石虽然无关紧要,但由于它很稀少,因此在边际上多一颗、少一颗对效用的影响很大。正是由于这个原因,钻石的价值要远远高于水。
以上是再读《魔鬼经济学》系列书籍后结合相应经济学课本总结出来的,后续将继续补充,有不当之处希望能得到各位战友的指点。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