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青竹集
现代人写旧体诗之关于赋比兴(四)

现代人写旧体诗之关于赋比兴(四)

作者: 张成昱 | 来源:发表于2024-03-08 06:14 被阅读0次

二十一世纪旧体诗词风骚榜

4“兴”是要把事情说不明白

“兴“在现代修辞中不太容易找到特别浅易的对应关系,通感和移情是一种,某些委婉的表达是一种,故意的双关和歧义可能也是一种。

通感,也被称为移觉,是一种通过比喻或形容将人的各种感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等)相互沟通的修辞手法。

以郎士元的《听邻家吹笙》为例:

听邻家吹笙(唐·郎士元)

凤吹声如隔彩霞,不知墙外是谁家。

重门深锁无寻处,疑有碧桃千树花。

诗人用通感的修辞手法描述了寻访不得之后的想象。他将听觉感受转化为视觉形象,通过花的繁盛烂漫来形容乐声的明丽、热烈和欢快,从而更加生动地表达了乐声的美妙和动人。

婉曲,也称为委婉,是指在语言表达中,为了某种需要,对某种事件不直接了当地说出来,而是换一种说法暗示给读者的修辞手法。以王维的《相思》为例,“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诗人通过婉曲的修辞手法,言在采撷红豆而意在彼,实际上暗示友人珍重友谊。他选择象征赤诚友爱的红豆寄托情思,用词诚恳动人,表达了对友人的深厚情感。这种婉曲的表达方式既含蓄又动人,让读者能够感受到诗人内心的深情厚意。

移情是一种修辞手法,旨在通过诗人有意识地赋予客观事物与自身感情相一致的特性,来突出某种强烈的情感。这种修辞手法能够更好地表达人的感情,让读者更加深刻地感受到诗人的情感世界。在运用移情修辞手法时,诗人首先将主观的感情移到事物上,使事物具有了人的情感色彩。然后,诗人又用被感染了的事物来衬托主观情绪,使物人一体,情感交融,从而达到更好的表达效果。这种修辞手法能够让读者更加深入地理解诗人的情感,产生共鸣。比如:“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杜甫《春望》)。“转朱阁, 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苏轼《水调歌头》)。“露从今夜起,⽉是故乡明”(杜甫《⽉夜忆舍弟》)。“⾏宫见⽉伤⼼⾊,夜⾬闻铃断肠声”(⽩居易《长恨歌》)。

双关是一种修辞手法,它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利用词的多义性或同音的条件,故意使语句具有双重含义。这种修辞分为谐音双关和语意双关两种形式。

以朱淑真的《秋夜》为例:

秋夜(宋 · 朱淑真)

夜久无眠秋气清,烛花频剪欲三更。

铺床凉满梧桐月,月在梧桐缺处明。

在这首诗的第三句中,“凉”字就是一个典型的双关语。它不仅描述了夜晚的寒冷气候,还隐喻了诗人内心的凄凉和孤寂。诗人巧妙地从床上的月光过渡到天上的月亮,通过愁情、凉床、月影和梧桐等元素的交织,营造出一个深远而孤寂的意境。

我认为对于歧义的使用也是“兴”的一种,可以提高字在诗词中表达性,带来一鱼两吃的效果。

比如拙作《拖鞋(孤雁出群)》:

人字中歧玉足分,穿云踏雪也留痕。

等闲不敢行千里,因怕心跟脚不跟。

    诗中的“跟”便是如此。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现代人写旧体诗之关于赋比兴(四)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kiljz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