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宝藏之中原:此生无悔入华夏

作者: 纳兰敏月 | 来源:发表于2017-12-29 21:45 被阅读35次

        河南,黄河以南,古称中原。

        4500万年前,人类远祖在这里起源;

        50万年前,南召猿人在这里繁衍生息;

        5千年前,中国第一个王朝夏在这里翻开历史新篇章。

        回眸人类发展史,曾出现各种文明:玛雅文明、巴比伦文明、希腊文明……千年传继未曾断流,唯有华夏文明。我们总称自己是华夏民族一分子,华夏究竟是何意?在第三期《国家宝藏》中,或许能找到重要线索。

图片来自网络

        走过“紫微星之城”故宫博物院,赏过湖北省博物馆“火与铜的共舞”,河南博物院不仅将“上古文明开源地”超脱传说的优良血统呈现于世人眼前,同时也抛来许多笼罩在文物周围至今未解的谜团。

        那么,河南博物院推选的三件镇馆之宝是什么?

图片来自网络

        妇好鸮尊,一只三千多岁、外形Q萌、爱喝酒、有祈福功能的猫头鹰;

        贾湖骨笛,一只八千多岁、能吹七声音阶、“包治百难”的骨质短笛;

        云纹铜禁,一只来自春秋中期楚国、体积最大、工艺最美的禁酒神器。

图片来自网络

        守护人依次是:刘涛,蔡国庆、蔡轩正父子,雷佳音。

        相较前两期令人难忘的国宝“前世传奇”,本期似乎将重点落在“今生故事”上。

        敏月认为,多半是因为文物距今年代甚远,可供参考史料有限,给“前世传奇”的剧本编排与舞台表演带来诸多局限。换一个视角看国宝,依旧有妙不可言的风景。 

        归纳三件国宝的启迪:其一,女性的强大超乎想象,既可以是守护小家的贤妻良母,更可以成为捍卫国土的骁勇战神;其二,中华初音奏响天地绝响,也能为身陷困境的人们指引方向;其三,标榜正统,粉饰太平,不做实事,大国覆灭不过早晚。

妇好鸮尊——“鸮”即猫头鹰,这是一尊以猫头鹰形状为设计元素的商朝酒尊,通高45.9厘米,口径16.6厘米,拥有它的是一位传奇女子“妇好”。

图片来自网络

        说来惭愧,我对商朝的了解十分匮乏,从前只知“商汤灭夏”、“盘庚迁殷”,以及商王朝的覆灭“武王伐纣”,对开创商朝盛世的第23任君王武丁却知之甚少。这次,借助《国家宝藏》也算弥补了些许知识盲点。

        武丁在位59年,重用贤能,励精图治,武丁的王后妇好更非等闲之辈,扶助他将商朝推向巅峰。妇好鸮尊是妇好仙逝后,武丁给她的陪葬品之一。

        王后、母亲、将军、政治家、大祭司……很难有一位女子同时聚集如此多的身份,妇好名好,“妇”是后人对其尊称。鸮,是商朝人心中的战神鸟。在商朝遗留下的史料中,规模宏大的几场战争均由妇好挂帅。一位王后风餐露宿,率领万人奋勇杀敌,是何等飒爽英姿!

图片来自网络

        如果没有妇好东征西讨,打败羌方及东迁的雅利安人,不仅商朝西北边境无法稳固,华夏文脉很可能中断。背后的功臣虽是女子,却以过人智谋成为将士的依靠,更用身躯筑起子民的城墙!另一方面,妇好的赫赫战功,也反映出商朝女子在社会中的重要地位。

        伟大的时代总有伟大的人物开天辟地,商有妇好守护国土,今有中国考古人坚守对历史的信念。1976年,妇好鸮尊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的女研究员——郑振香从水中打捞。

图片来自网络

        如今,郑女士已是88岁的老人,忆起发掘妇好墓的往事,感慨万千。当所有人都告诉她,这里不可能有古墓,挖掘下去只是白费功夫,唯有郑老坚定不移。

        节目现场,郑老的学生唐际根提起老师的一件工具,一把小铲因使用频繁最终磨成调羹一般光滑。这般锲而不舍,正是对新时代妇好精神的延续!

贾湖骨笛——来自新石器时代的一支笛子,出土于河南舞阳贾湖遗址,以鹤类禽鸟翅膀部位的骨头制成,是世界上最早的可吹奏乐器。

图片来自网络

        在前世小剧场中,蔡国庆父子穿越回新石器时代。一个小部落从北方逃难至河南舞阳贾湖,上百口人只剩下几十口,每当遇上难题,大伙儿便询问会吹骨笛的“老蔡”。

        老蔡告诉儿子,其实他也并非事事通,但他相信凡事都有两面性,坏事也能变成好事,重要的是遇事莫慌,吹起骨笛内心的苦难便会减轻,让族人凝心聚力。

图片来自网络

        音乐释放的能量无穷大,远在新石器时代,我们的祖先已能吹出七声音阶,这不禁让我的脑海浮现出一片茂密的原始森林,先祖们在此安居乐业,吹奏起古老的乐器,一边载歌载舞,一边辛勤劳作。

      回到今生故事,研究民族音乐的萧兴华老师为我们上了一堂深刻的骨笛课。他既不是管乐演奏家,也不是乐器制作家,却跑遍全国钻研中国民间音乐。

        1987年11月,萧兴华吹响了骨笛尘封千年后的崭新乐音《小白菜》。大病期间,有人向他提出贾湖骨笛的相关问题,老人的精神一下振奋。

图片来自网络

        当萧兴华老人坐着轮椅出现在观众眼前,身后已有了传人。老人说,华夏之音,不止上下五千年;他还说,科技落后的上古时代,是何物让祖先能在骨头上钻出整齐的七个孔,仍是未解之谜;他将这项光荣而艰巨的研究任务交托于学生之手。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潮数百年。这样的交接承载了何其沉重的分量!

        音乐也是语言,它的流传缔造了民族文化之美,滋养了民族血统中的高贵气质。我们解读它,是为了更好地走进先人,也是为了创造属于今世的传奇。

云纹铜禁——“禁”有禁止饮酒之意。这是一尊通高28.8厘米、器身长103厘米、重达90多公斤的青铜器,以失蜡法铸就,造型精美复杂。

图片来自网络

        据文献记载,云纹铜禁的主人是楚庄王之子——子庚。楚国之所以颁布禁酒令,源于西周人认为夏商灭亡皆在于嗜酒无度,故而进行了严苛管理。尽管它来自遥远的春秋,但无论从制作工艺,还是警示作用,对今天的社会都有不容小觑的文化意义。

        通过雷佳音细腻的表演,我们仿佛被带入一个充满讽刺意味的奇幻故事。

        一位醉酒的明朝秀才与书童不小心掉入子庚墓穴。栖身在此的子庚魂魄听闻秀才饮酒误事,忍无可忍现身教训,却在交谈中得到楚国早已灭亡,而秦国则实现了大楚曾经一统天下的梦想。

图片来自网络

        悲痛之余,子庚说起云纹铜禁的存在本是为提醒人们保持清醒、自律自强,可在锻造过程中,一味彰显楚国惊为天人的工匠技艺,形式大于内容,本末倒置,成也是它,败也是它。痛定思痛,云纹铜禁似乎发出了来自心底的呐喊——不做真正有利于百姓和国家的事,亡国是必然。

        现在,制作云纹铜禁的失蜡法被我国航空事业运用在发动机的研制项目中。来到现场的专家代表吴博士为观众详细讲述了失蜡法的种种优越性。

        曾经,因为国力落后,在二战中美国人从我们老祖宗的失蜡法中得到启发后申请了专利,令人气愤更感到揪心。现在,随着经济崛起,年轻的中国航发人已接过强国之梦的接力棒,也让国人看到了新的希望。

图片来自网络

        延续祖先的智慧,继承先人的优秀文化成果,从来都不是一句空话,是数以万计的后人必先迈出脚步的终身事业。禁,是一种自律,更是一种鞭策,有自律才能有自由,有鞭策,个人与国家才能不断向前。

图片来自网络

        华夏,实在是一个过于庞大的命题,三件国宝文物显然无法为我们勾勒出所有的历史轨迹。但借用某位网友在微博上的评论——此生无悔入华夏,确是最为合适。

        身为华夏的一员,拥有华夏人的血液与气魄,这便足以令我们骄傲上下五千年!

相关文章

  • 国家宝藏之中原:此生无悔入华夏

    河南,黄河以南,古称中原。 4500万年前,人类远祖在这里起源; 50万年前,南召猿人在这...

  • 国家宝藏 | 此生无悔入华夏!

    博物馆,一座城的眼,我们从中得以窥见灵魂的样貌。 在此,小编奉上国内九大博物馆的27件镇馆之宝,每一件正诉说着中华...

  • 【第二弹】国家宝藏 | 此生无悔入华夏

    湖南省博物馆 它是湖湘文明的基因宝库 千年历史兴衰荣辱皆由此见证 湖南省博物馆 18万件馆藏 道尽万古传奇 马王堆...

  • 此生不悔入华夏之《国家宝藏》

    看过那么多电视节目,特别想推荐一个节目:《国家宝藏》 国家宝藏节目目前已经播出两季,每季10期,每次入选九个博物馆...

  • 中国!

    吾何其有幸,得以炎黄为名! 此生无悔入华夏,来生愿在中华家。 华夏不衰,国人不老,犯我国人,杀之!!犯我华夏,灭之...

  • 此生无悔入华夏

    你,傲然伫立在东方之巅;你,有一个不能让我忘怀的名字——中国。 是谁在那执帐中手持羽扇谈笑风生?是何物最引人狂笑?...

  • 此生无悔入华夏

    文/旧城诗词坊 不知道从何时起,再穿不上汉服唐装,记不得羽衣霓裳;不知从何时起,再读不懂离骚汉赋,唱不了宋词元曲;...

  • 此生无悔入华夏

    仿佛是一夜之间,有关于“萨德”“乐天”的字眼忽然溢满了网络。相信每个了解了真相的中国人,内心必然都充满了愤懑。 很...

  • 此生无悔入华夏

    最近,国外疫情大爆发,局势相当紧张。好多在国外求学的留学生,都在千方百计地往国内赶。据说,一张从英国飞国内的机票都...

  • 此生无悔入华夏

    十里桃花铺开,生生世世轮回,此时的我站在琉璃镜前,看这滚滚红尘…… 我看见那陪伴着剑河沿岸的牛顿桥、露空结构的埃菲...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国家宝藏之中原:此生无悔入华夏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kimwg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