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朴素随笔精美书画谈写作
文字的背后,更是生命的功课

文字的背后,更是生命的功课

作者: 水湄青萍 | 来源:发表于2023-06-13 09:04 被阅读0次
    苏轼·寒食帖

    文/水湄青萍

    有时候,看到令人心颤的文字,总莫名心生感叹:一样的汉字,在他的排列组合下,如何就仿佛得了神韵,读之满纸生香,欲罢不能。直到最近偶然看了蒋勋说苏轼《寒食帖》,似有所悟。

    《寒食帖》是苏轼乌台诗案后被贬至黄州时写的,在该帖的开头便是“自我来黄州,已过三寒食”。白驹过隙,日子真是不经过,转眼又是一年的寒食节。窗外细雨绵绵,如胭脂般的海棠花落了满地,春将逝矣……一场人生的劫难过后,“病起头已白”。虽然也曾想像阮籍一样穷途而哭,然而终究如死灰般,外界的风风雨雨,再也无法激起半点波澜了。

    此时的苏轼,已不是当初京城里那个志得意满的鲜衣少年,如脱胎换骨般,从此渐渐蜕变成了中国人心中豁达乐观的精神偶像“苏东坡”。他并非天生乐观,所有乐观的底色都是积极的悲观,方能以出世的心态积极入世。正是这番苦难淬炼了他,让他看清了人生的本质,遂而在《寒食帖》中放下了对“形式美”的执着,如蒋勋所说,真正的美,是回来做自己。

    曾经,当蒋勋还是学生时,在台北故宫博物馆看到此贴时,惊讶于它何以能成为“天下行书第三”?年轻的他觉得,这个行书远远不及黄庭坚的字美嘛,完全没有书法那种俊逸挺拔的姿态,一些字甚至成了墨团,也没有留白。

    蒋勋的老师对他说:等到以后你就明白它有多好了。岁月悠悠间,当黑发也染上尘霜,他才明白老师当初的话中之意。“我想,拙是比巧更难的。拙不是笨,拙是我有技巧,但我不卖弄”。

    在黄州挥笔写下《寒食帖》时,苏轼真正接纳了美和丑、高潮和低谷,其实都是生命的一部分,“回首向来潇洒处,也无风雨也无晴”。如此,你才看到寒食帖所呈现的书法,完全是兴之所至,甚至有好几个错字,苏轼也只是在旁边点四个点,然后接着写下去。

    苏轼调侃自己的字为“石压蛤蟆体”,因为他的手是靠在桌子上写,为此还常常笑自己的好友黄庭坚,你干嘛那么累?因为黄庭坚说自己写字“悬腕中锋,背指皆乏”,写完,手指、肩膀都疼。宋代四大书法家,“苏、黄、米、蔡”,黄庭坚甘居第二,因为他做不到不去刻意地追求美。

    他如此评价苏轼的《寒食帖》道:“东坡此诗似李太白,犹恐太白有未到处。此书兼具颜鲁公、杨少师、李西台笔意。试使东坡复为之,未必及此。它日东坡或见此书,应笑我,于无佛处称尊也。”

    后来,历经岁月流转,《寒食帖》辗转海内外,又遭遇两次火灾,一次在八国联军火烧圆明园,一次在日本关东大地震,虽卷轴的两边有火烧的痕迹,幸好中间的字安然无恙,似有神佑。

    我想,有些事情是急不来的,写作如书法,不仅要在字上用功,更在字外。这字外便是广阔的人生,一个人将生命修炼到何种境界,笔下的字便自然会流露出何种味道。《寒食帖》之为“天下行书第三”,流传千古,皆因苏轼的生命本身是丰盛、精彩的。

    也唯有修到一定程度,才能放下“执着”之心,正如爱盖章的乾隆留于其上的评价——“无意于佳乃佳”。想想写《红楼梦》的曹雪芹,何曾想过留下一个传世巨作,而是念及往日所有的女子,行止见识,皆胜过自己这个堂堂须眉,不想她们泯灭于岁月而已。

    现在常有一些写作课,教人以速成之法作文,岂知功夫在诗外,文字的背后,更是生命的功课。


    附《寒食帖》原文:

    “自我来黄州,已过三寒食。年年欲惜春,春去不容惜。今年又苦雨,两月秋萧瑟。卧闻海棠花,泥污燕支雪。暗中偷负去,夜半真有力,何殊病少年,病起头已白 。”

    “春江欲入户,雨势来不已。小屋如渔舟,蒙蒙水云里。空庖煮寒菜,破灶烧湿苇。那知是寒食,但见乌衔纸。君门深九重,坟墓在万里。也拟哭途穷,死灰吹不起。”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文字的背后,更是生命的功课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kiofy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