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罗,友友们好,欢迎来到现代散文园地。
今天咱们聊一聊“《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这是我中学时读过的文章,现在读起来又有了不一样的感受。读完,我惊呼,太喜欢鲁迅的文字了。
一方面,因年龄增长,阅历不同,感受也随之发生变化,一方面,因这两年爱上读书写作,文章鉴赏能力也有了一定进步,越发觉得鲁迅的文字极具特色。此外,散文鉴赏辞典的评论也引导我看到了以往未曾关注到的美。
鲁迅以如诗的笔触,舒卷自如地为人们描绘了一个妙趣横生的童心世界。
首先,语言技巧方面。
原文:
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
辞典点评:
全文像一首优美的散文诗。文字素朴隽美,几乎全是白描,然而神态逼真,形象飞扬。白描之所以生动,首在准确,菜畦绿油油,水汪汪的,所以“碧绿”;石井栏多年经人攀爬,自然“光滑”;皂荚树干粗枝繁,用“高大”修饰再好不过;桑椹已经熟透,因此“紫红”;油蛉鸣声细弱恰似“低唱”,蟋蟀声调铿锵,故如“弹琴”。
原文:
于是大家放开喉咙读一阵书,真是人声鼎沸。有念“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的,有念“笑人齿缺曰狗窦大开”的,有念“上九潜龙勿用”的,有念“厥土下上上错厥贡苞茅橘柚”的……。
辞典点评:
如在描写课读时,运用“有念”四个排句,那内容均是古书的摘句,照理比较枯燥,但一经排列组合,却化腐朽为神奇,幻成一幅生动的形象,展现了书房中摇头晃脑,人声鼎沸的读书情景。
叙事生动,写人也出色,最感人的是塾师形象。
只见学生都悄没声儿各自嬉戏去了,就他一人大声读书,面带“微笑”,“将头仰起,摇着,向后面拗过去,拗过去”。那声音,那表情,那动作,自我陶醉,神游其间,真是活显出一个迂老夫子的天真灵魂,可爱极了。
其次,结构方面。
描绘百草园的夏季和冬季,详略得当。夏天,浓墨重彩,冬天,轻描淡写。
美女蛇的故事,串联起夏天与冬天,不但丰富了作品的内容,还让百草园像原始森林,符合孩子们爱好探险的心理。
无拘无束的百草园和单调呆板的三味书屋,读书时学生们的有口无心和先生的一板一眼,均形成鲜明对比。
总之,《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表现出作者极高的语言技巧,自然亲切,画面感强烈,如身临其境,引人入胜。
好了,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欢迎大家继续关注哦。
三个问题:
1、此文令你印象最深刻的是哪部分内容?请说说你的理解。
2、请举例说明此文的语言特点。
3、文中用大幅篇幅讲述了美女蛇的故事,你认为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网友评论